不支持Flash

台湾作家张大春北京讲家事 阿城、莫言倾心聆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03:58  燕赵都市报

  (本报特派记者:许岩)

  台湾文坛领军人物张大春近日携新书《聆听父亲》来到北京宣传,昨日在三联书店,张大春与莫言就“讲故事的人”这一主题进行了对话,著名作家阿城则作为司仪贯穿活动始终,许多读者倾心聆听了张大春的故事,记者意外地在读者席第一排发现了导演陈可辛的身影,作为好友,此次在北京偶遇,陈可辛特意前来捧场,张大春在台上讲得精彩,陈可辛静坐于台下听得入神。

  ■写小说源自孩童时的捉弄心理

  张大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人,祖籍山东。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虽然在内地出版的读物很少,但宝岛上的文学奖项,张大春几乎全拿遍了。人们对于张大春的了解大都是特别而奇异的作家,他既写历史小说、儿童文学、武侠小说,甚至涉猎魔幻作品,文风亦庄亦谐,思维天马行空,被称作文坛顽童。

  其实张大春的文学之路,正是来自于孩提时代爱捉弄人的心理。“小的时候,我走路特别喜欢偷偷跟在别人后面,不被人发现,到了拐弯时,忽然飞奔出去,我总希望那人会以为我有特异功能或超能力,怎么跑那么快。长大了,就知道其实人家不会这么想,自己也有了控制力,知道这样不好,可是那种耍花样的心理还是没变,怎么办?我选择了写作。”张大春说,他会在写作中玩技巧,耍花样,夸大或者歪曲自己经历的现实,让读者小小地吃惊,而他也获得了心理的满足。在张大春看来,这种“捉弄”是不会让人恼羞成怒,读者发现被骗后反而会获得小小的快乐,这也是张大春另类于其他作家之处。

  ■父亲的跌倒触醒了家事的回忆

  耍惯了花枪的张大春这次却让人跌破了眼镜,《聆听父亲》写家族记忆写命运乡愁,没有了花招和心计,老老实实的正统态度令人感动,正如阿城所说:“用惯了勾拳的大春,这次用了直拳,虽然简单,却直接打在读者的心脏,过瘾。”

  张大春豪爽地分享了自己的家事,例如总是调侃自己的姑姑,泼辣而伟大的母亲,以及感情泛滥的六大爷,《聆听父亲》的成书很大部分要归功于这位六大爷。张大春的六大爷总是满脸上下五千年的悲苦喜乐,一声“儿呀”就能泪流满面,张大春曾对六大爷说:“您将家里的事像记流水账一样写下来寄给我”,说完张大春就把这话丢在了九霄云外,不久后却收到了满纸辛酸的70页“流水账”。张大春的父亲吃惊了,“为什么不是寄给我而是你呢?”而张大春却是在7年后才正式拜读,这一切都源于他父亲在除夕夜的跌倒。

  张大春的父亲不慎跌倒后便瘫痪了,当时40岁的张大春还没有结婚,用他的话说是还没结束孩子的生活。一天张大春的父亲看着窗外脚步蹒跚的老人说,我再也不可能像他一样,于是扔掉手杖再次故意跌倒,这次他摔的不是腿,却是脑子。父亲的绝望让张大春意识到他必须做点什么让父亲觉得自己的70多年是有意义的,于是70页的“流水账”有了别样的含义。张大春先是手写了5万字,其间他结婚生子,因为书是假定写给未出世的儿子,可是儿子已经抱在手上,《聆听父亲》又搁浅了。4年后,张大春的妻子说得还房子贷款,于是张大春在电脑上写完了剩下的7万字。张大春说:“我和这本书有个约定就是不耍花样,这是对祖辈的尊重。”张大春和父亲的感情,也许用莫言的一句话可以体味一二,莫言曾问张大春的父亲觉得这个儿子怎么样,张大春的父亲回答:“多年父子成兄弟,现在他是我大哥。”

  ■说书人的角色是弄假成真

  除了作家身份,张大春还是一位电台说书人,每周五个工作日,时事、科学、音乐、法律、古典文学几乎什么都讲。张大春说那是份弄假成真的职业,几年前,电台找他,他开了很高的价钱,没想到人家居然答应了。其实自己还算不上说书人,只能算讲故事的,这次来北京还买了专门的评书光碟准备回去好好学一下。

  和张大春相识了18年、同是山东老乡的莫言说,其实台湾作家生活压力很大,他到台湾被张大春带去电台,发现那节目就像热锅里炒豆子,很累人。下班后,张大春还要回到很远的郊区,爬格子、看孩子。莫言说:“在内地,作家总是说自己待遇差,可还是有那么多的专职作家,在台湾就很少,他们的压力大,写作时间少,但作品质量却很高,这点我们要反省了。”

  莫言说,自己曾于1999年几乎没有得到张大春的同意就编辑出版了他的书《欢喜贼》,而张大春至今没有得到出版社的版税。莫言的眼中张大春是个既能写好故事又很好玩的作家,山东大汉的豪爽和风趣统统遗传在他的身上。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