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秧歌风旋海上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08日09:15  解放日报

  

秧歌风旋海上花
海派秧歌的主创班底正商讨工作。

  “在‘鸟巢’前表演?想都没想过!”时任陆家嘴社区群文科科长的周新国被称为“海派秧歌的始作俑者”,回忆起海派秧歌的诞生历程,这位社区文化的“实干家”感慨道:“本来只是想为社区居民找一种既新颖又实用的健身方式,没想到‘越做越大’,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还进了‘鸟巢’,关键还是‘海派秧歌’走进了居民们的心!”

  早在2002年至2003年间,陆家嘴社区舞蹈队就多次在全国多项健身秧歌大赛上折桂夺冠,自己创编的自选动作更是得到了专家的首肯:“上海来的秧歌有不同于传统秧歌的独特味道!”在评委们来说,或许只是一句无心之语,周新国却听到了心里。回上海的火车上,几个人围绕着秧歌的话题说个不停,周新国提出:“我们何不就搞个‘海派秧歌’?”虽说是临时动议,但从事社区文化工作那么多年,想为社区居民创一个真正留得下的文化项目是周新国一直以来思索的方向。“过去也搞过很多活动,各种文艺演出和展览,也都很成功,但事后这些‘轰动’都只留在了照片上。‘海派秧歌’与它们都不同,它能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里。”

  提到周新国,不能不提他背后的“军师”何庆和。周新国提出了“金点子”,新区文化指导员何庆和立即忙开了。不仅“海派秧歌”的所有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案由他一一起草,海派秧歌舞蹈音乐的作曲者黄亚新也是在他的大力邀约和推荐下,进入了创作团队。

  海派秧歌的作曲难度不小,“海派”如何体现?既要贯穿古今、融汇中外,又要能兼顾传统与时尚;在作曲和配器上,既要熟悉民族乐器,还需熟悉西乐,既要会用民族传统配器,也需懂交响配器。黄亚新业务水平高超,更重要的是,对待这一社区文化项目,他不讲求名利,不计报酬,当成事业来做。创作音乐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以这次在“鸟巢”前表演的配乐为例,三分钟的音乐,修改了30稿,光MID小样就做了26张。一次又一次的推倒重来,让黄亚新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家人担心他的身体,他就和家人约定,这一段时间内“谁都不要管他”。

  海派秧歌的创作班底里,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国家一级编导魏芙已经60多岁,她欣然接受了旁人也许不屑一顾的海派秧歌艺术顾问头衔,每次都一大早从松江的家里往陆家嘴赶,扯开嗓门指挥百十号人的舞蹈排练。家里的小外孙需要她照顾,她就带着他一起到排练场排练。被称为社区中老年妇女心中偶像的董宝琨是海派秧歌的主要编导,凡是社区有事,他随叫随到,不叫也到,从不讲究报酬好处……

  问起这些海派秧歌的缔造者们,为什么甘心为这一社区文化项目投入这样多,他们一致回答,当看到从自己手中诞生的海派秧歌走入社区,走向全国,甚至跨出国门,成为这个时代的秧歌风之时,这种满足无与伦比。


本报记者 施晨露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