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沈阳的文化土层添加厚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16日02:48  沈阳网-沈阳晚报

  本报主任记者林娜报道

为沈阳的文化土层添加厚度

  

为沈阳的文化土层添加厚度

  名家小档案:徐光荣,国家一级作家,辽宁文学院顾问。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会会长,辽宁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沈阳文史研究馆终身馆员,2005年荣获中国当代优秀传记文学作家奖。

  194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63年毕业于沈阳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创作50年来,出版了《徐光荣诗选》、《血色残历——九一八事变纪实》、《硬汉马俊仁》、《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等36部著作,曾获得首届、第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三次辽宁文学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冰心优秀图书奖等。担任编剧的电视剧《大江东去》曾获辽宁省长篇电视剧一等奖、最佳编剧奖,学术著作有《辽宁文学概述》、《文苑指萃》等。

  近日,由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报告文学家徐光荣编著的《沈水歌吟》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作为“沈阳历史文化丛书”系列作品之一,该书荟萃了沈阳历代名人吟咏沈阳的诗词,读者们可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诗词,进一步了解沈阳的历史风貌,文化传统,人文积淀,这本书把沈阳2300年历史文化连缀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感的形象画卷,使读者在了解沈阳过去的同时,更有信心憧憬沈阳的未来。

  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该书的作者徐光荣,听其讲述《沈水歌吟》背后的故事。渊博的学识、谦和的态度,徐光荣对沈阳这片土地的深情,一点一滴都流淌在他深情的话语当中——

  创作是源于对这片黑土地的爱

  采访一开始,徐光荣就打开了话匣,“10多年前我撰写《辽宁文学概述》时就想为我休养生息的家乡编一本古代诗文选,让今天的人们能系统地了解我们的先辈在这里创造的文学成果,也能因此让后人更加热爱我们这片土地。”徐光荣说,因为这样的选题难有经济效益,多年前他联络几家出版社之后,不得不暂时把这个想法搁置起来。

  去年年底,沈阳出版社编写《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徐光荣被邀请创作其中“历代名人咏沈阳”的篇章,让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这简直是‘天赐良缘’!”徐光荣说,他特别想通过自己这次创作,把很久以来文化界对东北黑土地“文化沙漠”的错误认知给纠正过来。

  古人的诗词对今人的警醒

  尽管有创作激情和动力,但等到真正动笔时,才发现这个工作难度不小,“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既要权威准确,又要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通俗性,于是我就想到了用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来创作。”徐光荣说,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在欣赏古代诗词的同时,也能系统地了解沈阳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学成就及发展变化,“举个例子来说,我在编著的过程当中,发现我们古人对生态、对环保都有非常积极的态度,这对今天的我们也有相当大的启迪、警醒和正面引导作用。”

  细致入微才是做学问之道

  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四五年的时间来创作,为此徐光荣这几年几乎成了沈阳市图书馆的常客,熟读了近200本相关的书籍,还向很多清史专家张玉兴先生等人当面请教,其慎之又慎的做学问态度让人钦佩。“我觉得编著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所以要小心、细致、认真,对细节问题更要多方考证。”抱持着这样的态度,徐光荣在书中把很多曾经“以讹传讹”的历史进行了“拨乱反正”,“比如陈梦雷的《大堤踏月》,如果按照现在对‘大堤’的解释,把它说成是‘辽河大堤’,那就贻笑大方了,陈梦雷诗中的大堤,是指驿道,这种看似简单的名词解释也不能马虎带过。”

  以诗词的方式为一个城市留下传记,徐光荣耗时5年的时间做到了,也完成了他一直以来蕴藏在心中对这座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希望通过这本书,把储藏在沈阳这座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中孕育的文化名人挖掘出来,并通过这些文化名人笔下的诗词作品来提升沈阳的文化名位与知名度,“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徐光荣所发出的由衷感慨显得尤为深沉而情重。摄影 王江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