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而今又见《韩玉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4日08:22  大众网-大众日报

  □ 卫平

  韩玉娘是梅派名剧《生死恨》的女主人公。多年来,该剧除偶有片断露演之外,好久不见演出全剧了,剧中人的名字也就显得有些生疏。最近,李瑞环同志对《生死恨》进行整理改编,十易其稿,新本的剧名就定为《韩玉娘》,读罢如见故人翩然归来,高兴而崭新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从《生死恨》到《 韩玉娘》,既有许多珍爱的保存,又有许多关键性的改进和提升,使名剧得以新貌重现于舞台,是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又一新的收获。

  在多姿多彩的梅派代表剧目中,《生死恨》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深具社会影响的一出戏。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罪恶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梅兰芳痛切感到“这片黑云也愈来愈大,笼罩着全中国,大部分的人民,都遭受着残杀、奴役……”“从那时起,我的心上压着一块石头”(1)。出于艺术家炽热的忧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他以自己的艺术溶入了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据《梅兰芳年谱》记述:“(1936年)2月26日为反映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民族气节,积极投身抗日斗争,由齐如山根据明传奇《易鞋记》改编的京剧《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与观众见面。梅饰韩玉娘,姜妙香饰程鹏举……连续三日爆满。”(2)该剧反响之大,引起当时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的惊恐和不安,企图禁止上演,而梅兰芳以观众要求为理由,“严正拒绝,照演不误”。紧接着又赴南京大华戏院连演三天,“观众特别踊跃,排队购票竟至把票房的门窗都挤坏了”。由此可见该剧在广大观众中间激起的强烈共鸣。《生死恨》遂成为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出爱国名剧。

  像他创演的其他剧目一样,《生死恨》在声腔、表演上也有新的设计和创造。“ 纺纱”一场的大段[二黄]唱腔,深沉委婉,刚柔相济,把韩玉娘的一腔压抑、悲怨和期盼之情抒发得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很快作为梅派的经典唱段流传开来,至今传唱不衰。

  然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该剧以全剧的方式演出渐渐少了,舞台上见到的是剧中的一折或选段,以至近年出现了曲传而戏难传的趋向。究其原因,症结在于战争年代“ 为时而著”的作品,匆促间难免遗下粗疏之处,而观众对名家名剧的欣赏期待,则只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于是这类作品的不足就显得越发突出。这并非是孤立的创作现象,一些在特殊历史时期曾经引起轰动的作品后来归于沉寂,大多与此有关。梅兰芳生前对《生死恨》的本子并不满意,曾经多次进行修改,“他认为,他的演出本始终不是理想的范本。”(3)现在看来,原剧本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点情节设置。《生死恨》讲述的是北宋末年,金兵南犯,韩玉娘、程鹏举沦落敌营为奴,被敌将强令婚配后的离合悲欢、饱经劫难的不幸遭遇。新婚后,玉娘力劝鹏举回故国抗敌,后者恐为试探,曾三次向敌将告密,致使玉娘惨受折磨,也为后来的苦难埋下了祸根。此举尽管出于虎口求生的自我保护,但程鹏举的多疑、惧敌及其酿成的恶果难以被人谅解,人物不可爱也不值得同情,不仅影响到贯穿全剧的患难夫妻的感情基础,而且对之“生死”相恋,也有损于明理刚强的玉娘形象。二是人物性格前后不够统一。韩玉娘以及程鹏举都有自相矛盾的表现和唱词,造成玉娘的形象不够丰满、鲜明。另外,结尾玉娘与鹏举重逢,突染重病不治,含恨而终,也显得突然和生硬。三是故事冗长、拖沓。前半出戏基本上是交代宋、金交战的背景,两军的出场人物众多,与主人公缺乏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且多属于过场戏,没有重点唱段和表演,很难吸引观众看下去。

  对于《生死恨》这样一出主题鲜明,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演唱艺术也具有很高保留价值的流派代表剧目,任其走向沉寂是非常可惜的。好戏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修改、锤炼加工才得以流传的。为了使名剧重现舞台,针对原剧本的不足,改编本《韩玉娘》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都做了较大的改动,方法似乎可以概括为4个字“保、减、加、改”:

  “保”是以极为珍惜的态度,保留原剧的艺术精华,并力求予以完善。“纺纱”一场(原剧本第13场,改编本第5场)的[二黄]“导、碰、原”唱腔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把入梦的情节稍加渲染,这是韩玉娘苦命的一生唯一的一次欢乐场面,既表现她的疾心期盼,也与她的悲惨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人为之酸楚和同情。还有,末场的一段别出心裁的[反四平调]唱腔也保留下来,唱词改写为“夫妻们分别数载,整日里盼他归来。到如今他功成名就来迎我,可怜我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好不伤怀。怕只怕病重难等待,抱恨终身实在悲哀!但愿得夫妻们见上一面,求苍天发慈悲为我安排。”与原词相比,新词显然与戏剧情境、人物此时此刻的心境更为贴切,感情更为沉重和浓烈,与悲凉、哀婉的声腔旋律融为一体,道出了玉娘感伤、无奈与向往交织的心声。

  “减”是减去与剧情主干、主要人物无紧密关联的场子和角色,解决冗长拖沓,使得情节更为集中、凝练。改编本毅然删减了原剧的前四场,把交代背景、叙述前因的过程省略到幕后,开场就是韩玉娘在逃亡途中寄身的瞿士锡家,事情的来龙去脉通过瞿的老伴和氏向玉娘问话倒叙出来,这是眼光独具且非常见胆识的一笔。一来精炼剧情,避免了平铺直叙,省去双方将士等许多辅助性角色;二来冲淡了原剧中程鹏举告密的情节,可谓化解两难,一箭双雕。梅兰芳先生在修改时,曾先后把程的告密从三次减到两次和一次,还觉不“理想”。这次索性不见于舞台,予以淡化,同时又从韩玉娘口中说出谅解之情:“我与程郎患难夫妻,我心向大宋,他也是一心想逃离虎口”,“也是我过于心急,新婚燕尔就劝他回归故国,他不由地起了疑心,这才铸成大错”,“我已知丈夫他爱国是一片真心,盟誓愿终生等我不娶他人。我立志为他守身尽节……”她回顾往事,表露心迹,合情合理,情真意切,既无形中消解了程鹏举身上的“痼疾”,又为后面的生死相守提供了可信的基础。

  “加”是添加笔墨润色重点场子,着力塑造主要人物。改编本把原剧的14场缩减为6场,其中5场戏都围绕着刻画韩玉娘的艺术形象,表现她既有爱国情怀,又重情守义,展现了我国古代妇女的坚贞贤惠品格,令人可亲可敬,无限同情。第一场戏写她坚贞守节,打动了和氏;第二场戏写她机智勇敢,及时警觉老尼和胡为的奸计,逃离虎口;第三场戏写她千里奔波,南归大宋,为她加写的一段唱词和谱写的唱腔十分动人:“……只知道故国家乡在南边,望星空看日月向南、向南!”唱出了她不畏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一心回归故国的坚定信念和迫切心境。这里还通过她饥寒交迫、劳累过度而昏倒在地,为她的身染重病埋下了伏笔,弥补了原剧结尾突患疾病以致身亡的粗疏。韩玉娘的重头戏除第五场基本保留原剧的“纺纱”一场外,第六场戏也做了新的加强,改编本为病危卧床的韩玉娘与程鹏举劫后重逢,加写了大段对唱倾诉衷肠,程鹏举痛心自责:“一念之差铸成大错终生抱恨”,“我糊涂,我愚蠢,我有罪,我该死,到如今追悔莫及!”韩玉娘深情地宽恕了丈夫:“程郎啊,你不必过于自责,这一切都是命,天意使然。可怜我十几年时时刻刻盼相见,今日里才见面就死别离我实不心甘。”程鹏举心如刀绞,呼喊苍天:“苍天哪,你睁开眼吧!苍天哪,你公平些吧!苍天哪,你责罚我吧!”韩玉娘临终哭诉心曲:“程郎啊!我感激你十数年一直把我挂念,独守空房未娶新欢:我盼望你早日里得配佳偶,生儿女接续你程家的后代香烟;我请求你,请求你我死后把我安葬在你程氏茔院,苦命的鸳鸯来世再续姻缘!”这一番对唱,把患难夫妻才相逢又诀别的巨大悲痛倾泻得淋漓尽致,似激流直下,不可遏止,荡气回肠。韩玉娘经历了坎坷人生,饱受磨难,临别对亲人却只有爱,只有依恋,只有善良的祝愿,动人肺腑,催人泪下,有情人谁能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鲁迅先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戏到此处,显示的正是悲剧的感人力量。

  “改”,这里指的是对几个人物的改动和调整。程鹏举在原剧中由小生应工,多年后相见依然年轻不大合适,改编本改为老生扮演,更能适应年龄跨越的幅度,同时与玉娘大、小嗓对唱,也更具欣赏效果。为程增写的思念玉娘时的一段[西皮]唱段:“只怨我将她的一番真言当虚谎,误以为她是奸细心存不良,害得她遭严审受刑杖鲜血淋,她的心痛伤。想到此我内疚万分悔已晚,愧对玉娘今生今世我难补偿……”表达了真诚的痛悔与自责之情,体现出人物有情有义的真实一面,有助于观众的理解。改编本把瞿士锡改换为他的老伴和氏,又是别具匠心的精彩一笔。原剧的瞿士锡听了韩玉娘的一番倾诉,很快就答应了她的请求,送到尼姑庵存身,戏显得太顺,平淡而少波澜;改为老伴和氏,这个新写人物很有特色,性格既豁达开朗又讲求实用,既有同情心又爱打小算盘,她不肯轻易放过韩玉娘,戏才能有声有色地展开,为改编本提供一个生动且能勾起下文的开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为恶少胡为改写的“自报家门”,掺入了当代语汇,也颇具新意,如“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宰,官当得时间不长,钱捞得不少,算得上高效益!”“ 老子他一生简朴,人称吝啬员外:小子我天生大方,公认的是奢侈大王。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戏曲舞台的丑角历来有结合现实针砭时弊的传统,胡为的胡言是能够让当代观众在笑声中领会到抓哏背后的讽喻所向的。而“他以为给我留钱就是留福,他哪知钱使我学会了吃喝嫖赌抽大烟”两句话,锋芒直指为儿孙疯狂敛财的贪官污吏,实属警世的反面“ 自白”。

  改编本《韩玉娘》,在保留原剧基本内容、主要人物关系和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针对不足有的放矢,进行精炼、增润和新的创造,使得主题更加鲜明,人物更加丰满,故事更加凝练,演出时间从4个多小时缩短为2小时20分钟左右,戏更加充实和紧凑了,成为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对京剧流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李瑞环同志曾经强调,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既要有胆识,又要很谨慎”。(4)我们在《韩玉娘》的人物和章节中,又真切地“读”到了这两句话。当改编本《韩玉娘》以新的风采向观众走来的时候,人们将会进一步“读”出舞台背后的许多艰辛和启示。

  注:

  (1)《忆艺术大师梅兰芳》第190页。

  (2)《梅兰芳年谱》第133页。

  (3)《梅韵麒风》第221页。

  (4)见《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