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澄
今天是国家大剧院正式运营一周年纪念日。一年的时间里,大剧院以引进高水准高密度的艺术演出吸引舞台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并由此迅速影响着北京乃至全国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最近的10年里,北京的文化演出市场蓬勃发展,但各家剧院和演出商也都在苦于高雅艺术的观众群体窄小。七八年前,中国交响乐团团长曾精确统计过北京真正的交响乐观众不足三千人,实属小众。而大剧院在即将开张之时,业内更多的恐惧和猜测也迅速弥漫——这个以国家名义打造的“超级航母”是否会吞噬整个北京的演出市场?北京如此稀少的“高雅”观众能撑得起如此多的演出?
大剧院开张前,北京的观众基本上是逢年过节吃一回“肉”,而开张这一年里差不多是每周都是“大鱼大肉”。观众方面,从最初“看房团”的蜂拥而至,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它带来的超乎寻常的视听感受。这些变化带来的必然是高雅艺术观众群体的扩大。一年95万观众,这才是北京文化生态最可喜的变化。
“看房团”可以逞一时之风潮,但终归不是剧院文化的主流,国际上成功的剧院都会有自己一套维系观众生态行之有效的体系,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开展之中,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可以从5万人的常年会员清晰显示。而这5万会员不仅仅是未来大剧院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更将是文化艺术的坚定爱好者。从这个层面上讲,国家大剧院不仅没有吞噬掉整个的北京演出市场,相反还为这个市场培养了大量懂行的群体。拥有了巨大的观众群体何愁没有市场,长此以往,北京的文化生态将因国家大剧院的存在而得到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