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梅森:这种题材就该我来写

  在“金融危机”大潮席卷全球之际,著名作家周梅森的最新长篇小说《梦想与疯狂》走出了以往的“官场”、“反腐”,开辟了“资本小说”新类型,成为图书市场的新热点。这部描述资本市场的博弈与疯狂故事的长篇小说,以30万字的篇幅回顾了股改至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化,正面接触了中国经济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

  昨日接受记者采访,周梅森感慨在中国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十多年的所思所感不是一部小说可以容纳,他准备创作三部曲,后面两部作品的名字叫《绝望与挣扎》、《生存或死亡》,而“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给我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对于“资本小说”的新尝试,周梅森坦言,这样的题材很难把握,但“我的文学创作活动没有缺席”。该书成为作家对于社会生活进入资本时代的一份答卷。

  缘起切肤之痛

  “炒股作家”有感而发

  周梅森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奇人,初中毕业在煤矿上当工人,走上文学道路全靠自学成才,自嘲“只认得3000汉字就敢写小说”,崭露头角后在《青春》月刊当编辑,此后创作了一系列畅销小说,被认为是“官场小说”的领军人物。而更让人称奇的是他在文学之外的经营才能。他经过商,早在1992年就揣着16万元积蓄,拉着另一位江苏作家凑够20万,在大户室开了户,开始证券投资,成为江苏最早的大户之一。资本市场上没有作家,只有各类投资者和各类利益集团。这十多年里,周梅森摸爬滚打,诡谲的市场让他认识到,近两亿中小股民和基民,这个人数最多的群体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掌握到决定权、话语权。“正是基于这种切肤之痛,我才在股改中揭竿而起,和他们较了回真。”2005年,他挑战金丰投资的股改方案,连续在媒体发表了三封公开信,金丰投资的股改方案最后未通过,由此他被提名为当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经济年度社会公益人物。他也是去年最早在媒体发表文章,阻止平安1600亿圈钱计划的市场人士之一。“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中小股东的反抗,和作家没什么关系。可我偏偏是个作家,而且还有相当的知名度,于是便成了新闻人物,我个人的反抗就具有了某种公益色彩。”此后,许多人找他咨询股票,但他从不给人荐股;每当市场起落、新政出台,财经证券媒体便会找他采访、写稿,或者写评论员文章。他说,自己并不想当“作家中的经济专家”,而是该说话时要代表中小投资者说话,于是创作“资本小说”完全是有感而发。“我的市场言行证明我在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而毕竟我是作家,终极发言还是文学作品。资本时代来临了,它已经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改造中国,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资本在低迷与泡沫两极之间喧嚣不已,人性在贪婪和绝望中时沉时浮,各类人物粉墨登场。我作为一名投资者置身其中,既体会到了这种惊心动魄,又看了个眼花缭乱。作为资本时代的作家,有感而发写点东西是顺理成章的事。”

  迄今为止,虽然也曾经历过一天损失7位数,但周梅森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还是很成功的。他透露,如今许多作家都在炒股,但作家炒股的水平和普通投资者也差不多,“都是七亏二平一赚的比例,”所以“每个人的情况毕竟不太一样,你就算想体验一下生活,也别拿自己的真金白银来体验。尤其是作家们,建议还是应该选择自己熟悉又感兴趣的领域从事自己的事业,但对这个时代要了解、要研究。”

  转型水到渠成

  这时代怎能忽略资本?

  从《国家公诉》到《绝对权力》,周梅森被贴上了官场小说、反腐题材的标签,这也让读者对他新作题材的转变感到好奇。周梅森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转型,而觉得是水到渠成。他说,其实从以前的《我主沉浮》、《我本英雄》开始,自己就在关注中国经济,“只是由于思索和表现的侧重点不同,资本人物和资本故事被政治人物和官场上的高分贝声音淹没了”。而在新书中,资本成为真正的主角。“我们这个时代怎么能够忽略资本的存在呢?不管你是赞美还是诅咒,资本都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周梅森说,他几乎全程参与了小说中描写的这场资本市场大博弈。“我一直就在这些问题之中,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对资本市场观察、思考后表达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发出的一种声音。”周梅森也自信这一题材在中国作家里也只有他能写。“我可不是在体验生活,而是深深扎在市场中,和这个市场共存亡。”

  小说创作的3年过程中,中国股市正好经历了一轮牛市的兴衰轮回,周梅森认为这是一个巧合,尽管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与经历,但绝没有将现实中发生的事写进小说中,“小说毕竟是虚构的作品,我也没有在作品中指名道姓,指桑骂槐,小说中也写到了‘老鼠仓’、机构和上市公司联手推高股价等等敏感问题,但现在没有一个人来找我‘对号入座’。”有趣的是,小说中还写到一个作家马义,周梅森坦言这一虚构人物身上有自己的影子,“他在小说中的思考基本上也是我所要表达的。马义因为资本市场的动荡无法安心写作、笔拿起又搁下的情景,正是我2007年的生活状态。这个人物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一样,都没逃脱贪婪与恐惧的人类本能。”

  笔下人物“不听招呼”

  专业题材不能写得太专业

  经历是作家的财富,从麦家的“特情小说”到周梅森的“资本小说”,市场畅销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周梅森认为,《梦想与疯狂》开创了全新的创作题材,“它不是一部用财经外衣包装起来的豪门恩怨或者爱情故事。它不是以前的商战小说,表现的是这个资本时代的某些本质特征,人性深处的贪婪和恐惧,财富对信仰的侵蚀。”

  而市场的不断变化和资本故事的不断翻新,也使周梅森小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梅森坦言自己最初的构思还是从“微观”入手,一开始小说的主要人物不是孙和平等资本人物,而是一位女作家和证券报的记者。后来他发现他们无法承担这个庞大而沉重的时代主题,于是又重新设置人物……随着股改的深入,中国股市从998点冲向了6124点,他又重新构思:“孙和平在我最早的构思中应该是市场英雄,后来却演变成了一个英雄兼混蛋;杨柳在我的原设计中是个很保守的企业官僚,最后竟写成了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资本强人。我的创作生涯中,还没有哪本书的变化会这么大,人物这么不听招呼!”

  既然是写资本市场,必然会与枯燥的经济名词及专业理论打交道。周梅森坦言自己也很难把握:“相关财经技术和状态的描述以及股权结构分析等,与文学无关,甚至很犯冲,如实写了枯燥乏味,影响阅读情绪,完全不写又不太可能。因此从动笔开始我就告诉自己,这部小说要讲的是资本博弈者们争夺市场话语权的故事。尽管困难,我还是面对这个资本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周梅森透露,在定稿时,自己还删了近3万字关于金融方面的内容,就是要让故事通俗易懂。

  本报记者 卫昕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