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告别舞台55年的话剧《龙须沟》再次亮相首都剧场。虽然时隔多年,但围绕一条“龙须沟”发生的人生悲喜剧仍让人唏嘘不已。
舞台上的《龙须沟》虽然源自现实,但却带有更多的演绎成分。那么历史上的龙须沟是什么样?昔日的龙须沟今日何在?这不禁勾起人们对过去的许多回忆。
排污千米臭水沟垃圾垫起百姓屋
1950年老舍创作的剧本《龙须沟》被搬上戏剧舞台,后来又被改编成电影,让天坛北门附近的这一条臭水沟成了新中国几乎人人皆知的地方。
其实龙须沟并非自然河道,而是因为历史上北京南城一带地势低洼,老北京的雨水和城市污水多是自由流淌排放。这是一条城市排水沟渠,沟里的水质非常差。
在1950年的北京地图上,还能清楚找到龙须沟的位置。从天坛公园西北角到红桥,全长约有千米。明朝时候这条水系就连接着陶然亭公园西北侧的池沼和护城河的东南端,也就是今天的龙潭湖。由于历史上很长时间这条沟并没有任何的实质作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条“垃圾沟”。
据当年的记载,龙须沟一带的地质很差,地面由垃圾垫起来,5米以下才见原始地面。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卫生环境,1950年龙须沟改造工程正式开始。龙须沟工程的概算占到了当时全市卫生工程局全年预算的近1/5,可见当年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
居民都忆当年苦一步就能登上房
提到龙须沟周围的生活,老百姓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和电影里一样”。臭水沟约有4米宽,平时水不多,但是由于长期淤塞,一下雨,水就能漫过沟堤。沟堤的高度,大约是沟旁房屋的半腰,“一迈腿就能上房”、“一伸手就能摸到房顶”,居民们这样形容着沟旁的生活。
居民们在沟堤旁与房屋之间一两人宽的小路中穿行。一段时间不下雨,龙须沟便干涸。“那里面什么都有,能想到的垃圾都少不了。一下雨,死猫死狗就都冲进了家里。”而且不少民房是用黄泥和渣土、碎砖垒成,每个夏天总要有几户人家的房子塌掉。
记者用手持gps测算了一下高度,如今这条龙须沟胡同中地面大约为海拔38米,而前门一带地面的海拔高度约为42米,北京城市海拔为43.5米,也难怪这里一下雨就成为池塘了。
龙须沟三次变迁居民尽享好环境
“如果历数这几十年的变化,龙须沟已经经历了三次变迁。”天坛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第一次是龙须沟在解放后绝大部分被填平,金鱼池被整治一新成为风景区。第二次变化是在1965年,龙须沟北侧的金鱼池被填平。“经过个把月调查,天挺热的时候,运来了1米多粗的水泥管子。”郑大爷今年整整80岁,曾经是新中国的铁路工人。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夏天,人们都在为臭沟改造汗流浃背,而周围的小孩子,则把堆放水泥管的地方当作了游乐场,在里面穿行捉迷藏。1951年,破烂不堪的金鱼池地区被整治一新,成为风景区。沟两侧的房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维修,更重要的是,房屋在雨季不会成为“池塘”了。
上世纪90年代,金鱼池危改小区的建设成为第三次变迁。2002年完工后,忍受了龙须沟臭气、家里积水的百姓们终于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区。回迁户人均居住面积为27平方米,以前则是不到10平方米。
就在曾经的金鱼池之上,如今的金鱼池小区中,建设者们修建了一个面积约百平方米的池塘。里面常年饲养着金鱼,老舍《龙须沟》中的小妞子捧着鱼缸站在池塘一角,那种幸福的神情终于不再伴着她滑落龙须沟的那一刻而成为历史。
金鱼池危改工程完成后,老舍先生的半身像也被竖立在了金鱼池中街南口。老舍先生憨厚的笑容,每天伴着匆忙的人们,一如既往地注视着这条街和这段历史。
昔日臭沟已消逝 未来变身文化圈
而今在很多人眼中,龙须沟代表着一段辛酸的历史。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三个字,出来的结果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龙须沟,而是全国各地称呼城市中垃圾堆、臭水沟的代名词。在街头巷尾询问龙须沟,即便是北京人,大部分的回答都是“那是解放前的地方,早就没有了。”
其实,虽然龙须沟本身已经被埋在了地下,但“龙须沟”这个地名至今能在门牌上找到。在天坛路北侧、祈年大街东侧有一条小胡同,至今仍叫做“龙须沟路”。现在这条小胡同两旁还居住着约20来户居民。这些居民大多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搬来,却大都没有见到过“原生态”的龙须沟了。
这条约摸200米长的小胡同绝大多数地方都只有1米宽,两个人擦身而过都颇显紧张。与龙须沟路南侧一墙之隔的就是天坛北侧路,不过天坛路至少比龙须沟路高了1.2米。如今,胡同里小院的地面都铺上了水泥方砖,地面上的下水道、水管井一应俱全,房屋很多都经过了翻盖,再也没有土墙漏水的情况了。
相比电影中的家徒四壁,现在居民们的生活已是天壤之别。“现在这房子都是好房子了,虽说旧了些,但是住着也很舒服,很方便。家具电器,什么都不缺。”住在21号院子的老奶奶说。
随着崇文区发布新的改造计划,包括龙须沟路在内的一些老城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历史。崇文区常务副区长王成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未来3年还将进行金鱼池二期、三号地等危改项目,做到危旧房改造和古都风貌保护的双赢。届时,昔日的龙须沟也将变身成为崇文区未来“天坛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报记者张十月/文并摄
电影情节太真实 现实里面有原型
看过《龙须沟》的观众一定都记得,小妞子在大雨天跌入龙须沟不幸溺水的情节。那个可爱的小姑娘与她深爱着的赵爷爷、爸爸、妈妈、二嘎子哥哥、程疯子叔叔、二春姐姐等老居民们永别,只留下了一个玻璃鱼缸和里面的两条小金鱼。
不过而今谈起龙须沟淹死人的事情,龙须沟附近的老居民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人认为,龙须沟里面平时没有多少水,即使下雨,绝大多数地方的水也不会没过小孩子头顶。但也有人说,解放前确实听说过龙须沟淹死过人,就是一个小姑娘。
不过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60个春秋,居民们的记忆也许仍然清晰,也许经过了“加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当年电影中的场景太真实,其中的部分情节已经成了人们记忆里的“正史”。
虽然对这里是否真的淹死了人,居民们看法并不相同,但对于《龙须沟》中的人物居民们普遍认同,确实在龙须沟有着真实的存在。“当年来拍电影的时候,那家老爷子带着剧组的人去龙须沟旁给他们讲的故事。”兴旺胡同33号院门前晒太阳的范大爷说:“那个老爷子一直住在这里,他就是电影里赵老爷子的原型。”遗憾的是,这位老人在数月前已经搬走。
作恶多端“黑旋风”史上确实有其人
几乎所有的居民都确定,电影里的“黑旋风”在天桥一带确有其人,大家都不知多少次听说过他作恶多端的事情。但对于他的原型,却没有人能够说出。在龙须沟北侧的西园子胡同,68岁的沈老爷子却清楚地讲述了“黑旋风”的故事。“‘黑旋风’原名黑鹏,是活跃在天桥一带的黑社会头领。”沈老爷子回忆说,“每天早上开市,黑鹏的手下们便去偷和抢。晌午时间,他们会聚集在天坛北墙根下,那里也是一条没水的沟。他们凑在下面,黑鹏就拿出一个口袋,所有的贼把偷来的东西扔进去,谁也不许自己偷留。”“在黑鹏的监督下,每个贼伸手从口袋中抓一把东西出来,抓到什么就算什么,算作贼头给分的赃。口袋中最后剩下的东西,都归黑鹏所有,而他自己并不偷东西。”沈老爷子说,作恶多端的黑鹏,在解放初被人民政府执行了枪决。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