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4: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限制太多导致香港喜剧没落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章琰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高志森(资料图片)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家有喜事2009》剧照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1992年拍摄的《家有喜事》一线明星云集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沈殿霞在《富贵逼人》系列中有出色表演
高志森自嘲患上“盔甲恐惧症”_羊城晚报数字报刊
舞台剧《容易受伤的女人》

  本报记者 章琰

  让人期待已久的《家有喜事2009》,在观众失落的眼神中成了“香港喜剧强弩之末”。香港喜剧,到底怎么了?曾执导过《富贵逼人》、《花田喜事》、《家有喜事》、《大富之家》等经典喜剧,目睹过香港喜剧极盛时期,也亲历了十年下坡路的香港导演高志森,在近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对香港喜剧来了一番“望、闻、问、切”。

  【伤心电影圈】

  [限制变多]

  得到市场 失去情怀

  高志森说:“从上世纪90年代中起,拍电影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行为了,电影人必须要在艺术与商业的夹缝中求生存。现在所谓的‘大制作’,全是盔甲作品。”

  何谓“盔甲”?高志森解释为“限制”,即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预:“以前我拍《富贵逼人》系列和《家有喜事》系列时,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拍;现在拍戏你至少要接受以下这些人的干预———院线方,教你要拍什么题材;发行商,教你要加入哪些商业元素;宣传方,教你如何选演员;保险公司,告诉你哪些产品是投了保的;甚至电影院的会计也会跑过来训导你,说那个镜头不要拍,太花钱了!”

  “想用的演员不能用,想拍的镜头不能拍,定好的剧本被改得七零八落,你的作品不再是你自己的作品,而是被无数人践踏过的作品了。”高志森无奈道:拍戏拍到最后,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盔甲恐惧症”。

  [经费锐减]

  追求快捷失去创作

  香港电影有多窘迫?高志森给了个对比数据:“上世纪90年代初是每年300部,现在是每年30部不到。直接原因是制作方对经费的吝啬与控制,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拍摄的时长。”高志森举例:“1987年我拍《富贵逼人》,52天;1993年拍《花田喜事》,25天;1997年拍《九星报喜》,16天;到了2000年拍《大赢家》时,从开拍到杀青,13天。从前是一天拍十几个镜头,到后来是一天要拍成片的十几分钟,而且是剪好的成片!”

  高志森直言,时间的限制影响最大的就是喜剧:“喜剧是最难拍的,香港无厘头电影当年之所以那么红火,是用时间磨出来的!”高志森回忆,当年拍《富贵逼人》时,沈殿霞走街的镜头就拍了十几次:“每拍一次,我就说,再来另一种走法,因为喜剧要靠不断地尝试,直到试出最出人意料的那种。现在的制作人完全找不到喜剧入门的钥匙,以为一味夸张、低俗就行,其实真正的诀窍在于‘意外感’。”

  [演员异化]

  转战内地 失守本土

  1996年,“香港电影之死”这样的标题出现在了香港媒体。此前一年,高志森已放弃电影圈投奔了舞台剧:“自那时起,香港的电影为了迎接‘更多元’的市场,将演员构成也‘多元化’了。比如说,这部电影要打入日韩市场,那就要启用日韩演员;要进欧美市场,就得包含欧美演员;要占领内地市场,启用内地演员也就成了必须。”

  高志森并不认可这种“大熔炉”式的演员组合,认为会冲淡电影的个性:“毕竟每个地方的演员都有自身的风格,也有各自适合演绎的电影类型,如果夹在一起,可演的题材就少了。”当记者提起《家有喜事2009》的口碑不如前两部时,高志森立即为其鸣冤:“这样比较不公道,毕竟张曼玉、张国荣不可能再回来演,而内地演员的参与也会冲淡一些港味。说实话,如果全部用香港演员,效果可能会更好。”

  【转战舞台剧】

  1995年,高志森创立了春天创意有限公司,迄今已制作、导演了八十余部舞台剧,部部都成为香港票房热卖剧目。2000年,高志森与其女友焦媛合作的舞台剧《蝴蝶春情》创造了剧坛神话,该剧不仅巡演新加坡、澳门及内地10个省份、30个城市,累积演出超过158场,破尽香港剧坛纪录,也因此获得了“香港舞台剧境外市场拓展奖”。如今,高志森再次与焦媛一起推出新剧《容易受伤的女人》,该剧不仅在香港场场爆满,还将于下月28、29日登陆广州黄花岗剧院。这个半路出家的制作人,究竟用那几招一举拿下香港舞台剧“一哥”的宝座?

  [弄清地域差异]

  在不同的地域演出,高志森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就是在“艺术、哲理及娱乐”三大要素中寻找平衡点。高志森举例,“在北京,哲理性放第一位,一定要突出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舞美包装和剧目的表达形式等艺术性放第二位;至于娱乐性,可有可无的。在上海,艺术性绝对放第一位,他们非常讲究精致和视觉冲击力,演员的演技也很重要;其次是哲理性,最后是娱乐性。在香港,第一位是绝对的娱乐性,第二位才是艺术性,至于哲理,那是无所谓的。广州和香港类似,但哲理性还是一定要的。”

  [瞄准目标群体]

  2000年,一部香港贺岁电影《东京攻略》让高志森觉察到,香港市场已经开始分层了:“上世纪70年代时,一部电影常是全家老少一齐出动来看;但《东京攻略》当时拿下票房第一,我就在想,是哪批人在看这部电影?”高志森发现,一个作品面世后不再可能面向全体了,找准目标群体才是关键。“‘合家欢’时代已经过去了,科技的进步让人们选择增多,关键是你的作品是希望给谁看!”高志森举例说,“《容易受伤的女人》将定位锁定为25至40岁,这批人不会太老,太老的不会看栋笃笑,不会听王菲的歌;但也不能太小,小孩也看不懂栋笃笑,也觉得王菲过时了。”

  [创意放第一位]

  “一张电影票才几十块钱,一张舞台剧的票要几百块钱;看了部烂片观众都会骂,何况看部烂剧?所以我必须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花钱买票入场看我的戏。”高志森直言,自己要做的,就是满足观众的要求。“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比观众的情趣更低俗,只要我们的审美高出普通观众一点点,那就行了。”在高志森眼里,香港是个创作舞台剧的绝佳场所:“在香港,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接受内地传统文化的浸染,将二者重组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创意;另外,香港毕竟环境开放一点,创作氛围没太多的约束。”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