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聂耳不识《黄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7日15:10  北京晚报

  ■白宙伟

  8月5日晚,央视三套播出《万众一心——首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闭幕式晚会》,节目到了高潮,主持人郑重宣布:下面,由殷承宗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

  在聂耳音乐周晚会上演奏冼星海的“黄河”,使我想起文艺圈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主持人: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还记得船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请听《长江之歌》。”

  聂耳冼星海,两位同是巨人,有齐名日月之晖,也有时日先后之别。1954年,郭沫若书题“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碑和墓志铭曰: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聂耳同志,……1912年2月14日生于风光明媚之昆明,1935年7月17日溺死于日本鹄沼之海滨,享年仅二十有四。而《黄河大合唱》则是1939年初,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6天时间里谱写完成诗人光未然诗作的合唱音乐。央视让两位的作品同台出演,目的之一可能是让观众再自习一点历史背景知识?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近30年的事,一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说是1970年,由殷承宗等人主持改编创作并首演。于是出现了两个“十年一大庆”的理由:一是1939年,一是1969年(算上改编时间),在2009年纪念演出“黄河”在情在理。

  只不过,合唱还应当是合唱,协奏也还应当是协奏,晚会上,殷承宗的钢琴演奏得虽然风采依然,让人激奋,却在弹到第四乐章时,让他背后发出的专业不专业、业余不业余的合唱声音煞了风景,合唱水平之差为演唱《黄河大合唱》所忌,钢琴协奏曲生生挤进人声为《黄河》所忌。

  特别是在声势不断加强之中,乐曲一次次推向高潮,营造出了一个气势恢弘的音乐场面,预示着在辽阔的黄河两岸乃至整个中华大地上,这场保卫祖国的抗战正在进行最后的搏杀时,“噗、噗、噗……”舞台旁不失时机地升起礼弹,放起礼花,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殷承宗一直坚持演奏自己的版本,就是最后出现的《东方红》,他也有着自己的招牌动作,即演奏时嘴型时时做出“咀嚼”状,也许在那个年代他是在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许现在他是在空嚼“口香糖”,总之,什么时候都看着他在“嚼”,偏偏这形象就特别帅,就迷倒无数粉丝。从难改的习惯上看,他应当是执着的,是有原则的。他怎么能容忍这些“改编”的创意呢?他怎么能放弃“原则”,让人添添减减反而感觉良好呢?

  看来,他“妥协”了,但这是不是向一种娱乐化倾向的妥协呢?J067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