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传承川剧优秀文化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在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明日,成都市川剧院也迎来了建院五十周年、“三庆会”百年华诞的盛大时刻。成都是川剧发源、发祥地之一,又是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和“戏窝子”悦来茶园繁盛之处。川剧在成都根深叶茂、历史悠久。成都始终是她生长、发展、辉煌的中心城市。明日开始,成都市川剧院将拉开建院五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大幕,全面展示和回顾剧院的历史,让传统文化与时代产生共鸣,唤醒炎黄子孙代代相传。坚持、坚守传统艺术,让古老的川剧焕发新的生机,与经济发展同行,与社会进步共舞。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过程中,川剧将以最具地方性、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成为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50年,川剧从成都走向世界

  回顾过去,成都市川剧院承载了无数的荣耀和辉煌。五十年来,几代川剧人用半个世纪的执着追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

  《白蛇传》曾在全国巡演近一年

  成都市川剧院于1959年组建,剧院成立后集中了成都市川剧界大部分艺术骨干,行当齐全,阵容齐整,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地域文化突出。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工作得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迎来了川剧的繁荣,在全国独树一帜。如《拉郎配》、《乔老爷上轿》、《借亲配》等戏享誉全国,《杜十娘》、《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拍成电影,广获好评,《白蛇传》、《柳荫记》、《玉簪记》、《谭记儿》、《御河桥》、《夫妻桥》等经典优秀剧目,从成都走向北京、走向全国,久演不衰。50年来,上演各类剧目达700余出。

  1959年,青年团赴北京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以《白蛇传》为主打,并演出《鸳鸯谱》、《拉郎配》等大戏和优秀折戏,剧目新颖别致,演员朝气蓬勃,充满艺术活力和时代气息,悠久典雅的川剧闪耀着时代戏曲的艺术生命,给北京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留下了非常鲜明、生动、难忘的印象,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2年末剧院进行全国性的巡回演出,主要剧目有《红岩》、《夫妻桥》、《燕燕》、《白蛇传》、《迎贤店》等,行程7000多公里,历时208天,演出252场,是剧院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所到之处最多的一次巡演,从观众热烈反响到媒体的好评如潮,“老中青少四辈同台,队伍一堂新”,又一次体现了作为全国四大剧种之一的演出水平和大剧院风范。

  《秋江》首赴东欧倾倒8万观众

  1959年夏末秋初,以剧院为基本演出阵容组成“中国川剧团”,以《焚香记》、《芙奴传》、《秋江》、《柜中缘》为主要剧目,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历时142天,演出69场,把川剧带到东欧,八万多观众首次领略天府艺术的诱人魅力。参加演出的老一辈艺术家最难忘的是,在中南海紫光阁小礼堂,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亲自指导出国演出工作,陈毅副总理还对《焚香记》等剧目的修改加工提出了精彩的建议。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川剧,始终与党的关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祖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剧院又先后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演出,为国际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50年,川剧不断推陈出新

  川剧的繁荣和创新,一直是在传承、发展优秀传统中进行的。

  《红梅赠君家·订情》首开川剧改革先河

  1979年音乐家沙梅教授由沪来蓉,以剧院为班底,排演川剧改革实验剧目《红梅赠君家·订情》,对音乐、唱腔、表演全部重新设计,钢琴首次用于川剧乐队。公演后引起强烈争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向全国播送,该剧启迪了川剧界和戏曲音乐界进一步对川剧艺术改革探索的思考。

  1986年举办“川剧艺术抢救演出”,扩大和深化了人们对川剧优秀传统的认识,在抢救传承工作上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得到了川剧界、社会文化界的极大关注。1987年举办“川剧《情探》研究演出”,把传统剧目的演出性、比较性、学术性和发展性结合起来,这在全国剧种中也属开创性的,为一出戏专题研究演出,意义和影响十分明显。1989年推出三届“旧戏新探”,为川剧的“推陈出新”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小平看川剧,优秀传统戏“开禁”

  1978年1月底,酷爱川剧的邓小平同志来到成都后,点名要看川剧优秀传统折戏。这次演出以成都市川剧院为班底,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组台。在金牛宾馆,小平同志一连三晚看了《拷红》《柜中缘》等13出川剧传统折子戏。他非常高兴,每场戏毕都要上台与演职人员亲切握手。忽如一夜春风来,禁锢多年的传统戏曲一下子得到了解放,从此结束了全国人民只能看“八个样板戏”的历史,艺术的春天真正来临了。在历史文化的关键时刻,成都市川剧院与川剧人一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振兴川剧”,创作井喷

  1982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发出了“振兴川剧”的号召,这是我国戏剧界的空谷足音,使剧院工作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众多的优秀剧目,如《山杠爷》、《田姐与庄周》、《王熙凤》、《红楼惊梦》、《四川好人》、《刘氏四娘》、《目连之母》、《激流之家》、《文成公主》、《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红梅记》等经典剧目。

  50年,名家名剧营造“黄金时代”

  戏多就有传家宝,事业兴旺在人才。剧院人才济济,行当齐全,阵容强大,各行当既有领军人物,又有后起之秀。形成了剧院从台下到台上,从演出到研究的完备艺术结构,形成了和谐有力的集体效应。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老艺术家和中青年演员的共同努力下,剧院以众多的经典剧目、经典演员、经典演出,赢得观众,赢得承认;集体的智慧、力量和贡献,营造出剧院的“黄金时代”。

  戏剧大奖获奖大户

  剧院是获奖“大户”,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各项大奖,如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 文华新剧目奖”、“ 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表演奖、编剧奖、音乐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及振兴川剧等多项大奖。

  竞华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剧院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奖“大户”之一,晓艇获首届“梅花奖”,刘芸两度获“梅花奖”,陈巧茹、刘萍、孙勇波、孙普协都荣获了这个中国戏剧最高奖。晓艇、陈巧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笑非、蓝光临、刘芸、孙普协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陈巧茹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出人出戏出精品

  剧院一直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培养了大批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推出了许多艺术精湛的优秀剧目,为中国的艺术舞台增添了光彩。剧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用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段段光荣的历史。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川剧新人依然秉承着这样的执着,在新的社会变革时期,不懈地奋斗、创新,迅速地成长。

  川剧呼唤新人,观众期待新人。近几年剧院采取一些新的有力措施,坚持“德艺双馨”,打破论资排辈,不断推出新人,众多的川剧名家也积极投入力量,形成了跨地区、跨行当、跨年龄的对“非遗”的“传承合力”。

  50年,川剧走上文化产业之路

  剧院推进出人出戏出精品的同时,还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活动。

  中外闻名的“戏窝子”

  1997年锦江剧场作为成都市政府精神文明建设八项标志性工程之一扩建为成都市川剧艺术中心,1999年竣工,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剧种命名的、以戏曲演出为主体的、高文化层次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川剧艺术中心是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多年来的关心支持和确定川剧发展规划、深化改革,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的结果。中心开办的成都市川剧艺术博物馆,是全国四个剧种博物馆之一,是一部以实物为证的、形象的、生动的“川剧简史”。中心的悦来茶园是有近百年灿烂历史“三庆会”的植根所在和面向观众的演出基地,从历史到现在,悦来茶园在观众中、在梨园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享有崇高的艺术信仰和演出威信,是中外闻名的“戏窝子”。

  面向戏迷,坚持日常演出

  巴山蜀水悠久深厚的文脉培植了悠久典雅的川剧艺术,四川广大观众是川剧最基本、最持久的观众。坚持日常演出面向观众是我们的工作任务,是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特别是2004年出台的《川剧未来五年保护与行动计划》,更加激发了我们川剧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近几年来,每周星期六下午两点在悦来茶园坚持演出,是我们传承“三庆会”文化精神和密切与川剧观众联系的具体实践,并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肯定。

  展望未来更加美好

  回顾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成都市川剧院积淀了悠久的川剧艺术传统和崇高的人文精神。2006年川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使川剧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视野,剧院工作又进展到一个新的时代要求的新台阶。市川剧院负责人激动地说:“回顾过去,我们崇敬和感激为川剧、为剧院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一定会更加美好!”

  庆典活动内容

  (一)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典颁奖大会。

  (二)优秀青年川剧表演艺术家专场演出。

  (三)成都市川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折戏专场演出。

  (四)纪念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五十周年暨悦来茶园三庆会百年座谈会。

  (五)成都市川剧院戏迷联谊会筹备会。

  (六)成都市川剧院“名家名戏”专场演出。

  (七)成都市川剧院川剧高腔《红梅记》演出。

  (八)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五十周年成果展。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