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黎彼得、林夕“小团圆”

  

黎彼得、林夕“小团圆”
婉约派的林夕用词为乐坛造梦
黎彼得、林夕“小团圆”

  词人也有词人的寂寞,在尖沙咀散步的词人,吃龙虾的词人,吃烧烤的词人,词人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成天在娱乐圈混日子,出入身边皆有明星。黄伟文、林夕虽坦言创作带来的压力,但词人们依旧是写着词,书写着这个城市的故事与表情。”

  类似于苏轼,类似于李煜,类似于古代词人与经他们创作的词在中国的文坛占据的重要地位,粤语流行歌词是过去四十年香港文学的最重要文类之一,犹如风中劲草,不惧时间考验。“访谈录”《词家有道》于今年7月份出版,通过对香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16位著名词人的访谈,从而探讨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词集

  香港四代词人的非常道

  这本“访谈录”尝试一笔一画勾勒出香港流行词坛的地形风貌。在不拟设特定研究目标之下,与十六位词人围绕其艺术取向、才性气质展开对谈。彼此不但基于难能可贵的知音关系谈歌谈词,还分享了对于华语流行词坛、音乐工业发展的看法,也讨论了流行歌词与文学、社会、文化种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点一滴地,逐渐梳理出词人与词人之间的承传牵系,定格聚焦于某些创作现象,审视了未必很红很爆但却出色精彩的作品──香港流行歌词四十年的洪流,原是婉约通俗酷异刁钻华丽豪侠纯善沉郁哲理兼而有之。

  本书每章由一位访谈者与一位流行歌词创作人的访谈对话组成,围绕词人艺术取向、个人风格展开对话。访谈

  对象为香港不同年代的重要词人,如上世纪70年代的卢国沾、黎彼得;上世纪80年代的林夕、周耀辉;上世纪90年代的黄伟文、乔靖夫;21世纪初的林若宁、周博贤等16人,他们善于从一座城市的细微之处来透视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这本书涉及的16人都可谓是香港词坛的翘楚。

  词义

  是香港文学重要文类

  《词家有道》由黄志华、朱耀伟、梁伟诗三位文化人撰写。黄志华为资深中文歌曲评论人。朱耀伟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及人文学课程主任,而梁伟诗则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博士。据悉,这个访谈计划是三位作者的多年心愿,但三位作者遗憾的是,因为联络关系最终未能与部分目标词人对谈,更遗憾的是在访问对象中,无法包括两位殿堂级词人黄霑和林振强。但朱耀伟还是表示,这本书可算是小团圆了。“对各位受访词人在百忙中抽空与我们分享写词之道,还要花时间校正访问稿,实在感激不尽。更令我感动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各位词人对创作流行歌词的热忱。”

  本书三位作者坚持认为,粤语流行歌词是过去四十年香港文学的最重要文类之一,风中劲草不惧时间考验。流

  行歌词不被重视,当然不是作词人的错,时间会是最佳证明。明日话今天,肯定不用七百年后,粤语流行歌词会被认定是香港文学的重要作品。

  词史

  是香港人的心态史

  书评人尹木如表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港台流行歌曲,一股以粤语方言的表达形式,浸透着香港商业文化气息的地域音乐带给了内地听众的冲击力非常强悍。《词家有道》一书从词史的角度来看待香港词人的风雨四十年,通过对话的方式,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性情以及创作艺术的历程。”

  尹木称,如何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来透视一座城市的文化脉动,香港词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词人与一座城市的文化史之间的关系繁密复杂。词人在香港的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如此总结,他们是香港文化乃至整个市民生活的发言人。而这本《词家有道》的意义正在于此。词的历史就是香港人的心态史。也许对于林夕、黎彼得、潘源良来说,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对于“词”,它都是一种手工品,需要耐得住人生的寂寞,需要慢慢地书写,绵长的回味。

  华西都市报记者胡晓实习生张涛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