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倪自放 发自香港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大师班”,特设贾樟柯专场,看着大屏幕上播放自己的早期作品《小山回家》《小武》,贾樟柯笑了,他是凭借这些青春记忆、关注小人物现实命运的文艺片起家的。
随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贾樟柯表示他要启动“大片计划”,“只要我愿意,我的作品取得过亿的票房不是难题。”
《在清朝》《双雄会》贾樟柯启动“大片计划”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现在声名显赫的贾樟柯的作品多是反映家乡山西的文艺片,贾樟柯说,其实自己一直在变,并没有执著于青春记忆,“在《小武》《站台》之后,我拍过三峡(《三峡好人》),拍过深圳(《世界》),还拍过上海(《海上传奇》)和成都(《二十四城记》)。”
贾樟柯最新的动作,是要启动“大片计划”。贾樟柯透露,自己的首部商业制作《在清朝》会于今年8月在山西的晋中地区开拍,并且要进军贺岁档。电影讲述了科举制废除之后的社会动荡,是一部男人戏,主要集中在县令、土匪与秀才三方的关系上。
《在清朝》不仅是贾樟柯的第一部武侠片,投资也近亿元,有人说,这意味着贾樟柯从“小片导演”到“大片导演”的转型,也有人质疑,贾樟柯的作品能否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对此,贾樟柯表示自己并不担心,“我已经抓到了类型片本身的特点,而且我们的监制杜琪峰教会了我很多拍商业片的规则。”
《在清朝》已经建组,另一部商业大片《双雄会》也在筹备中,“《双雄会》讲述了1949年香港的故事。”贾樟柯说。
在电影中植入广告贾樟柯要让影院也赚钱
由贾樟柯监制的纪录片《语路》在香港电影节首映。贾樟柯透露,这本是一个纯粹的广告,他说服品牌方拍成一组纪录片,算是在广告里植入了电影。
贾樟柯此前的作品《二十四城记》也有较大的广告植入,加上贾樟柯在内地公映的作品票房并不显赫,有人质疑贾樟柯是受利益驱动才植入广告,贾樟柯笑称自己“不差钱”,“29岁时我一张存折上有500多万,那是1999年啊,我全部扔到《站台》里拍片子了。”
贾樟柯说,从《小武》到《海上传奇》,投资人都能够从自己的作品中有很好的商业回报,“我过去的电影,比如说海外版权,比如说商业开发的收益,投资人一般都能有很好的盈利。但是,整个中国电影的终端系统,也就是电影院,并没有从我的电影中获得多少利润。”
贾樟柯说,《在清朝》等作品,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我的作品获得亿元的票房对我来说不是难题,这样影院就可以赚钱。但是之前很多获得亿元票房的导演,其实并没有让投资人赚钱。让各个环节都赚钱,才是良性的电影工业。”
电影不一定讲故事对当代文学很有信心
在“国际大师班”现场,贾樟柯之前的作品《二十四城记》成为大家谈论的焦点。有人直言这部电影没有故事,太闷,所以看不下去。贾樟柯对此回答道:“中国观众一直有一种观点,就是批评导演不会讲故事,这说明中国观众对戏剧性的期待值非常高。但反过来说,讲故事是电影的一个强项,不讲故事也是它一个很大的媒介特点。为什么我们看电影非要看讲故事的电影?我觉得是要用时间来改变我们对电影的认识。”贾樟柯举例说,自己的《任逍遥》就不是以讲故事取胜的。
缺乏文学滋养,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导演不会讲故事的根源。对此,贾樟柯说,现在已经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就能引起公共性讨论的时代了,但当代文学仍有许多好的作品值得电影导演去改编,“比如苏童的《刺青时代》,韩东的《同窗共读》《在码头》,还有朱文的小说,我都很喜欢,他们的版权我一直在谈,都有改编成电影的计划。”
之前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也有小说原著,但电影上映后争议很大。对于改编小说,贾樟柯有自己的看法,“如果我拍《山楂树之恋》,一定会有性。”
中国商业大片很假呼吁“电影要讲人话”
贾樟柯说,拍摄《在清朝》自己会起用大批大腕演员,而之前自己使用的多是非职业演员,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刚开始拍电影时,中国大部分演员的戏剧表演痕迹很重,与我要表现真实的人的理念不符合。”
贾樟柯说,现在中国专业演员的表演已经越来越崇尚写实化了,但绝大多数的商业电影依然很假,问题出在导演身上,“这些商业大片最大的缺陷,就是真实性比较缺乏,电影里面没有国人的生活体验。当然有一些比较真实,比如像冯小刚的电影,但是大量的制作里面除了娱乐的元素,反映不了我们真实的中国人的世界。中国商业电影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说人话,做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