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随便说说】 从易中天和高希希之争谈历史剧创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4日09:43  天天新报

  ○吴为忠(本报特约评论员)

  近日,高希希称要打造第二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楚汉》,该剧将于9月开机,并已敲定陈道明出演刘邦,至于项羽则很可能由陆毅来扮演。《楚汉》的总投资高达1.7亿,创中国电视剧投资总额之最。新版《三国》提升了高希希拍摄历史题材的底气,他表示创作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巨额投资,而是对于作品的责任感。

  由高希希准备拍《楚汉》,想到了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成败萧何》近乎囊括了国内所有戏剧类最高奖项,近日又喜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日前在沪举行的“历史题材与现代意识——京剧《成败萧何》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用“以熟说生,推陈出新,吃透历史,整容变性”16个字总结了作品的成功之道。易中天以三国历史举例,他认为,三国这段历史就因被罗贯中成功地“整容变性”,才有了名垂青史的《三国演义》,“以熟说生就是必须推陈出新,否则就不如再演萧何月下追韩信”。

  对高希希新版《三国》“整容不变性”的创作观点,易中天持不同意见:“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拍《三国》,高希希肯定失败。为什么?因为现在总强调忠实原著,但《三国演义》本身就带有倾向性,完全站在刘备一方。你如果按原著拍自然也就有偏向,如果不按原著而参考真正历史拍,观众又不买账,你说高希希怎么能成功?”

  窃以为,关于历史剧,易中天和高希希的争议,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正如易中天所说:“三国这段历史就因被罗贯中成功地‘整容变性’,才有了名垂青史的《三国演义》”,这个变“性”是对史书《三国志》和《后汉书》而言,作者罗贯中正是运用了“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方法,而使《三国演义》成为演义小说的顶峰之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假”。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了《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它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高希希“整容不变性”,这是对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京剧《成败萧何》的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给高希希提供了有益的创作经验。司马迁的《史记》与四大名著有着同等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把《史记》中“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搬上荧屏,不仅满足了国内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且传播到海外也有着积极意义。有关历史题材性之辩论,对高希希拍出一部得到观众和专家一致认可的历史剧《楚汉》有着积极的意义。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