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超:棚屋里的雕刻时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23:27  金羊网-新快报

  

李超:棚屋里的雕刻时光
■狭小的工作室内,李超被那些完成或是未完成的雕塑团团围住。

  

李超:棚屋里的雕刻时光
■在木头上玩起视觉游戏,李超在作品中还原了儿时记忆中的“甜”。

  

李超:棚屋里的雕刻时光
■李超在处理新作的细节,最后罩染上聚氨酯便成了以假乱真的一滩水渍。

  

李超:棚屋里的雕刻时光
■这个创作用的棚屋,更似培育植物的温室。

  ■新快报记者 陈煜堃/文 夏世焱/图

  李超+雕塑工作室

  李超小资料

  年龄:生于 1978 年

  职业:雕塑家

  爱好:种花

  私房地址:鹤洞大桥南侧石油仓库内院子

  时隔一年,由于上次探访画家李超工作室时对屋外那一个绿意盎然的院子始终念念不忘,于是记者决定重返临近珠江后航道鹤洞大桥南侧的旧石油仓库区,约见院子的主人、唯一留守在此的艺术“钉子户”——雕塑家李超。

  从严谨缜密的超写实木头浅浮雕,到恣意纵游的后现代石头圆雕……四年来,李超仅凭一己之力,在此享受着斧凿刀削、跌宕起伏的雕刻时光。

  创作小棚屋更似植物温室

  没有超常的层高,也没有开阔的空间。李超的雕塑工作室,有的是几乎满布院子的绿色植物,或是唱机里传来的迷乱懒散的爵士旋律。

  当初与好友合租这里时,李超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并不大的独立院子,于是在院子里亲力改造搭建了一个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棚屋,才得以有今日的“工作室”之实。

  有意思的是,其创作所用的小棚屋更似培育植物的玻璃温室,而不下数十种花草则被他悉心安置于“温室”之外。

  “在我看来,雕塑并非一项耗时繁复的工程,而是一段充满故事的探索之旅。”左手种花,右手雕刻。就这样,李超在工作室里享受着“花王”与艺术家两者之间身份转换的乐趣。然而,恰恰就是这一被日渐习惯于喧嚣闹腾的很多艺术家所遗弃的单纯与安分,让我们从李超作品中看到他在视觉游戏与内在思辨之间巧妙穿行的诗意。

  生活两面性构成创作经验

  这一答案,也在他从那个厂房搬迁留下的工具柜掏出了“回忆”后,更为明朗可见。准确说这是一组试图去勾勒儿时回忆的作品,质地坚硬的一块块花梨整木,经过李超长达数月谨细入微的雕琢研磨,木板中黏稠的糖果躺在包装纸上、液态的冰棍留下一滩水渍……相同材质不同肌理制造出真假难辨的“日常品”,让你不由自主想去触摸。就在这转念犹豫之际,便能咀嚼出李超所说的,“记忆中,那种感觉叫做‘甜’。”

  从求学时期逃课跟随剧组远走云南“赚外快”,到而立之年静坐家中回归艺术的本初。就如当年去电勒令其回校上课的导师高蒙所言,“生活两面性构成的经验,使得李超孜孜不倦地流连于那些割舍不断的乌有之乡,而表现的方式则是精心制造这些早已不存的幻象,仿佛跟真的一样。”

  游走于木头和石头两者间

  狭小的棚屋内,一张装有照明导轨的大工作台尤为引人注目,那是曾经在珠影当了近十年美术指导的李超托老木匠量体定制的。眼下,桌面上静静躺着一件创作中的木雕半成品,几把尺寸各异的刻刀就交错搁在已然成形的那一滩“水渍”旁。对于自己这一让人真假难辨的超写实雕塑,李超坦言每一处细节处理都是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进入到打磨阶段时,常常是经过一两宿长期作业下来,作品表面看来似乎并无变化。一个画国画的朋友,就曾嚷着要体验,结果才一会功夫就让他很是抓狂。”

  然而,木头本身的稀缺性、唯一性和超写实雕塑唤起的心理震撼力,却让游走于两者间的李超,着迷于为冰冷材料注入丰富情感的趣味与美好,不能自拔。

  尽管从案头到墙角都能看到大小不一、品类各异的木料,甚至还有一株黄花梨正在院子里默默成长,但木头并非李超创作雕塑的唯一媒材。毕竟,院子还散落着待字闺中的“石阵”,架上也搁着造型另类、罩上卡通面具的石雕,同样也让他爱不惜手。

  “看到迷你音响旁的一叠CD吗?既有悠然明净的轻音乐,也不乏具有强烈节奏感与煽动力的摇滚乐,它们便是我不同工作状态中的两种配乐。”李超笑言,恰恰就是木头和石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让他得以在严谨缜密和恣意纵游的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李超自述

  梦想在木头堆或石头堆里工作,陶醉于晚上工作。雕塑是我看世界的一种影像,做雕塑是我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植物、动物生长的联想都能引起我创作的欲望。而作品形态的变化又像时间、季节和生命的瞬间一样动感且变化多端。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