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马友友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音乐会”再次印证了“马氏=票房”市场传奇。音乐会持续了他去年在上海大剧院上座率超过100%的“人气指数”。不过,也许是有王健的独奏在前,也许是柏林爱乐的余音犹在,昨晚友友的“巴赫”只觉优秀而未有期盼中的绝顶体验,倒是返场加演的一段《丝绸之路》,出人意料地用大提琴模拟出马头琴的声音,曲中尽现“大漠孤烟”的辽阔沧桑,极其动人。
马友友此次来沪,带来的是他过去五年在“巴赫灵感”系列工作中的一些心得。由他牵头的“巴赫灵感”音乐电影系列,邀请了舞蹈、电影、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和冰上芭蕾等多种艺术家的参与,尝试开放巴赫音乐中的“视觉特质”,因为巴赫是“在音乐中放入绘画功”的作曲家。
在此之前,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开讲的大师班上,马友友为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多位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大师课,向人们展示了他“古典,不再遥远”的音乐理念。
大师课上,友友尽显“马式”幽默。不顾西装革履,坐在地上聆听,躺在台上讲解,搬动钢琴寻求最佳伴奏效果……只为强调他近年来致力于音乐推广的思想主题“沟通”——人与琴、人与人、传统与将来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沟通”。
马友友反复告诉课上的琴童:“演奏家要有沟通能力,做自己的指挥,也要知道声音从什么世界来,让听众共鸣到你所主导的这个故事。”他希望琴童们能“把更少的精神存在大提琴里,更多的精神存在比音乐更高更远的探索”。
马友友今晚还将与新加坡国家交响乐团总监水蓝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一起,在大剧院演出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记者邢晓芳 实习生连子怡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