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去描写一场让人刻骨铭心的演唱会?我在网上找到几篇范文,发现它们都从天气开始写起。歌迷们从天气写到怎样挑合适的衣服,再写到现场观众的狂热和等待的焦急……等到第一个音符终于出现的时候,往往四分之一的篇幅已经过去了。阅读这样的文章,感觉作者不是去听演唱会,而是去朝圣。
我敢肯定,崔健就是去朝圣的。当他头戴红星棒球帽出现在舞台上时,肯定早已激动
得发抖了,以至于第一句歌词完全没唱出来。即使老崔没有被“滚石”乐队的名头吓住,也会被“滚石”当晚的气势惊呆的。
他们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一个小时才登台,那时上海大舞台的8000名观众早已自发地玩了十几次人浪,吹了无数声口哨,鼓掌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我很少听到抱怨声,大概是因为那天至少有八成观众是老外,对摇滚大腕们的规矩比较熟悉吧。
4月8日,上海。从开场曲《启动我》(Start Me Up)奏响的一刹那,我的耳朵便处于几近失聪的状态。现场音响的质量之好,分贝之高,是大陆所有大型摇滚演唱会根本无法企及的。“滚石”的4个60多岁的老头子一个比一个瘦,但却一个赛一个地狂野。
主唱米克·贾格尔最瘦,舞台表演近乎妖冶。他不停地在舞台前后左右跑来跑去,双手不停地做着“贾式兰花指”,看上去不足二尺半的细腰抽筋般地扭动着,眼神所到之处无不欢声雷动,就像一个受人尊敬的法师。
最令我惊讶的是他的嗓子,完全没有岁月的痕迹,依然高亢嘹亮,吼了2个小时之后也一点没有失去控制力,任何一个正当年的摇滚乐主唱恐怕都会佩服得五体投地。
歌就不用多说了,大都是“滚石”六七十年代创作的经典曲目,快节奏的占多数。崔健上台合唱的那首《野马》是仅有的两首慢歌,有人说这是崔健自己选的,我想即使崔健想唱首带劲儿的也不可能,因为所有歌曲的编排都很严格,乐手们的配合准确严密,对于外人来说,速度越快越是难以融入。
有人说“滚石”应该来北京而不是在上海演出,可我却觉得大陆摇滚乐最不缺的就是北京的所谓“摇滚精神”,而应该学学上海人的那种守规矩和条理性。
这场演出的技术和后勤保障全部由“滚石”带来的原班人马负责,他们为大陆的工作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专业课。音响就不说了,灯光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绝对不像工体那样在观众席一直点着一排灯,把现场的神秘气氛破坏殆尽。二楼观众席上有两架大功率聚光灯,一架专门跟踪贾格尔,另一架随机安排,整场演出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两位吉他手每唱完一首歌都必须换一把调好音的吉他,有四五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这件事。
整场演出估计动用了十多台摄像机,导播的切换迅速准确,每一个镜头平均不超过2秒钟,而且很多地方加上了实时的特效……当晚的气氛之所以如此热烈,有一半的功劳要分给这些敬业的技术人员。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