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5日,著名的旅德华人打击乐大师李飚和北京交响乐团合作为首都献上一台扣人心弦的打击乐音乐会,雄壮的奥林匹克赞歌在李飚匪夷所思的打击乐演绎之下变得异常铿锵。这场音乐会的余音还未散去,李飚又要掀起新的波澜了:5月23日,他将携“李飚打击乐团”再次来到北京,在保利剧院上演一台更为纯粹的“鼓动中国”打击乐音乐会。
天才的打击音乐大师
李飚的音乐会总是与众不同的:用来伴音的乐队设在舞台的两侧,而舞台的中央则摆满了各种打击乐器,他穿着红色的演出服,忙碌于堆积成山的乐器中间,只见他手足并用,跑上跑下,用棍子、锤子以及一些见所未见的工具不停地击打着同样是见所未见的打击乐器,于是节奏明快、极具冲击的击打声就和着轻柔的伴音激荡开来。正如《费加罗报》评价的那样:“这无疑是音乐节上最激动人心的音乐会”。
李飚是天才的打击乐独奏家。他5岁开始学习打击乐并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18岁时被选为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打击乐的留学生,先后在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德国慕尼黑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并在此期间为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打击乐演奏家。现在,36岁的他现在是柏林音乐学院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客坐教授。
李飚还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演出成为了他的事业。他说:“演出是我保持状态的最好方式”,和他合作的交响乐团都是像德国汉堡交响乐团、俄国莫斯科交响乐团等这样的顶级乐团。他演出的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他的演奏技巧也在这些演出中越发炉火纯青:他可以将小军鼓打出108种音色,能让马林巴琴像管风琴一样弹奏乐曲。但是技巧在李飚看来只是一种手段,他说:“学技术不光是为了体现技术,最终都是为音乐服务的”, 所以媒体评价他说:“技巧,对于他来说,既不是负担,也用不着展示,他完全进入了音乐即我、我即音乐的境界。”
1.7吨重的打击乐器收藏
走进李飚在柏林或者北京的家,正经的家具见不到几样,映入眼帘是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他坦言自己是一个乐器搜集狂,迄今为止,他搜集的各色打击乐器重量已经超过了1.7吨。去年5月,李飚应重庆市政府的邀请前去演出,为了那次演出,他专门从北京运去了1吨重的乐器,让重庆市民大开了眼界。
说起李飚的乐器搜集史,还真是妙趣横生。他回忆说:“记得有次我去古巴演出,逛街的时候看见一个非常独特的琴,琴身的底部是由很多啤酒瓶盖组成的,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成交。后来他还送我一把大葫芦,说把奇特的琴放在葫芦里声音会更好听。还有一个叫‘咚咚’的非洲大鼓,这个鼓在中国仅此一件。平时我也很喜欢去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淘货,其实很多被商家当成旧货的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乐趣,比如道光年间的大锣。”
这些乐器给了李飚无尽的创作和演奏灵感,他的每次演出也总是离不开这些古怪的玩意,德国的巴登最新消息报评价他说:“李飚周旋于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之间,其大气的演奏水平已经几乎是无可超越”。
最本真、最简单的音乐:打击乐
李飚钟情于打击乐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说:“打击乐是最本真,最简单的音乐形式,它很奇妙,敲得重或轻,用的棒头硬或软就可以变换出不同的音响,打击乐绝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它的节奏和音色比其它音乐门类更丰富。”
因为简单和本真,所以打击乐是人类最古老的音乐形式。打击乐展现的是节奏的美感,而节奏不但是音乐的灵魂,而且它更接近人类的本能,所以李飚认为节奏远比旋律与和声重要。作为一个打击乐大师,在李飚看来,即使是平凡的事物,只要控制好了节奏,掌握好了击打的方式,它同样可以释放出悦耳的“音乐”。
打击乐的简单和本真并不意味着演奏的简单,李飚认为,要想将击打声真正变成音乐,就必须要有深厚的古典音乐修养,他说:“我经常告诉我的柏林音乐学院的学生们,不要把打击乐的一个节奏或者声响看成是单纯的符号,而是要把它看做是一个圆润的音符,它要优美,还要充满音乐的感觉。”
5月22日他所带来的“鼓动中国”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将作为“相约北京”的系列节目之一在保利剧院隆重上演,曲目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可以最好地阐释打击乐“简单、本真”的特点的上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