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正文

周末画报:“数字娱乐”时代狂热下的冷思考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22:34 周末画报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通讯网,娱乐都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传统的音乐到游戏,乃至方兴未艾的文学、体育,任何一个都是储量丰富的宝藏。但是,宝藏将如何开启?我们以为已经拿到的宝藏是不是真的被充分利用了?

  - 撰文:王雷雷

  大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看到了无线增值领域里若干个新的并购与投资项目,尽管就绝对金额来说,这些交易与互联网动辄数千万元的项目还有些距离,但因为它们都涉及到行业普遍关注的“数字娱乐”概念,所以就显得尤为醒目。

  从传统的音乐到游戏,乃至文学、体育,任何一个都是储量丰富的宝藏,业界的兴奋与尝试可以理解。但是,开启宝藏的究竟是不是“芝麻开门”这句咒语,“芝麻”是不是唯一的通行证?即使那些我们以为已经拿到的宝藏是不是真的被充分地利用了?……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关乎每个公司的发展,更决定着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演进路径。

  买唱片公司买什么?

  就像若干年前谁也无法预料短信能够在中国火热到如此地步一样,看似无心插柳的彩铃不仅给无线增值服务商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更使在盗版袭击下奄奄一息的中国唱片业绝地逢生。

  数据显示,音乐类彩铃在整个彩铃市场占到了80%左右的份额。对规模比较小的中国本土唱片公司进行收购,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这里,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有意进入数字娱乐产业的公司来说,对音乐公司的收购或者参股是不是唯一的、或者说

性价比最高的进入方式?

  就像投资人购买上市公司

股票是购买其未来增长一样,SP们收购的不仅仅是这些唱片公司手中现有的版权,更大程度其实是它们未来创造出更多有品质保证、有商业价值的版权的能力——尽管那些已有版权往往都是岁月历练后的经典,但公司的增长必然来自新产生价值。不知道萌芽至今不过20年的本土唱片业是否具备这种持久的、确定的生产能力?如果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收购最核心的问题无法解决,尝试所冒的风险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实际上,网络歌曲、网络歌手风头最劲的时候,受众已经在经典音乐产品和网络音乐产品做出了自己理性的选择;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行业内,一些产品的短期获利导致了跟风现象,质量良莠不齐的作品开始出现。在综合环境复杂的音乐界,受众口味、审美判断等等,瞬息万变。这些确实都不是无线增值服务上所擅长的、也不是某一家唱片公司总能相对准确把握的。如果说某个艺人、某支歌曲只是一个产品的话,这种数千万、上亿元的投资买来的就是公司的资产了。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购买不成熟的公司,而双方所处的产业链本身同样也是不成熟,甚至行业内对于核心价值的判定也还处在摸索建立过程中,种种不确定性是我们在解答开篇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的。

  数字娱乐=数字音乐?

  究竟什么是娱乐?“数字娱乐”的概念已然是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明星,即使是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好莱坞、欧洲艺术电影中心,也不能完全承载“数字娱乐”这个看似无所不包的概念。

  让我们先来回忆新近火爆蹿红、影响力不亚于“玉米”的流行语——“纲丝”。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以远远超过传统介质的速度传播、移动平台的方便易获得再次提升了传播速率,这就对传播渠道承载的信息在数量、质量和种类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相声一度被称作“没落”的艺术,但“纲丝”里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白领时尚人群,我们再举一些更遥远些的例子——《百家讲坛》中那些向来被认为曲高和寡的文学、历史、哲学类话题引起的巨大反响令人始料未及,它们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在中国文化传承层面上带给大众的信心亦令人欣喜。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我们所处的市场正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广大用户在多方信息的冲击和洗礼下,心智日益成熟,用户的成熟对文化市场本身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加速了文化市场的发育完善,一些艺术形式在早期的冲击之后重新焕发活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娱乐”进行重新定义。

  即使某些始终很娱乐或者很时尚的形式也要以实时变化的心态研究它。以体育比赛为例,其对抗性和竞争性毋庸置疑,但在商业推动和民间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体育产生的巨大价值早已经跳出了单纯的竞技范畴,围绕竞赛本身形成的娱乐休闲产值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体育产业如何在移动平台上找到它最合适的产品化形式,是一个与彩铃音乐等量齐观的话题。到目前为止,我相信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所能预见的,还只是娱乐产业里的部分内涵,其外延与相关产业的交叉所蕴涵的是无尽的机会。

  数字娱乐跑什么马、圈什么地?

  无可否认,现在的确是一个跑马圈地的时候,掌握资源越多,未来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就越强大,但前提是,你掌握的正是自己有能力应用,并且能够价值最大化的资源,同时,资源本身具备持久产生商业价值的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在数字娱乐领域,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马,圈什么样的地?

  任何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传递和销售。同样的歌曲、同样的热点人物为什么在每个增值商带来的流量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很好地说明,内容固然是圈地的重中之重,但圈了并非一定有收成。

  一个适合娱乐产品的强大平台在这里就尤为重要。就我们的经验来看,门户网站本身是我们和其他增值服务商比较大的一个区别,这个平台不仅对用户形成了越来越持久的黏度,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对用户喜好掌握得更加细致。更积极的意义是,聚集大量用户的平台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推广和销售渠道,本身也能够吸纳、产生内容。请大家不要低估用户对于喜爱事物的参与和狂热程度,T OM“玩乐吧”的火爆不仅使我们在各地巡展过程中获得了众多响应者,他们中的高手更成为一个极具活力的内容产生基地。

  显然,相比从专业音乐公司那里购买版权或者大手笔的收购音乐公司,这种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做法可能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也不容易在市场上取得震慑性效应,但它极低的成本以及网友高参与度本身产生的乘数效应无疑都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近段时间以来的多个社会热点都预示着娱乐行业的一个大势所趋——事件、话题、明星会层出不穷,他们能够占据风头浪尖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数字娱乐”时代,竞争的不是某个产品,不是某条业务线,而是模式,是让一个让各种形式的娱乐内容顺利找到它的目标受众、实现消费的模式。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