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建国)昨晚,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弓弦之舞”音乐会,上下半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上半场充满理性思辨色彩的话,那么下半场,他们则以活泼而又感性的音乐语言,引导听众进入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已有32年历史的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乐团”,不喜欢通过依样画葫芦般地照搬别人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演奏特色。在这台音乐会上,尽管演奏的都是经过他们自己改编过
的乐曲,但经过富有创意的编排,他们的表演使听众在这台音乐会的上、下半场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以“天使的舞蹈”命名的上半场,以“探戈之父”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的《天使的歌谣》《天使之死》和《天使复活》三部作品为框架,加入了威尔第、德彪西和门德尔松的几部宗教题材作品,力图在崇高、圣洁的氛围中,展示人们对面临死亡和重新复活主题的思考。显然,严肃的主题使演奏家们的表演也相当严肃,他们还关照音乐厅告示观众:不要在曲目之间鼓掌。但是,观众们还是在曲目之间毫不犹豫地响起了掌声,12位演奏家不得不“入乡随俗”,全体站立答谢观众的热情。
以“世界的舞蹈”命名的下半场,音乐的色彩明显生动和丰富了许多。从浪漫的法国作品《晨歌》开始,“十二把大提琴乐团”似乎在引领观众感受西班牙音乐的热情、俄罗斯音乐的浓烈、德国音乐的幽默、美国音乐的风趣、秘鲁音乐的柔美……他们演奏时,弓弦似乎跳跃着不同舞步,演奏家们甚至还用咋舌、响指、跺脚与吆喝,为本来已相当生动的音乐增添更多的情趣。而观众的情绪也十分活跃,接连爆发的掌声使得这台音乐会的气氛格外热烈。 “十二把大提琴乐团”昨晚在上海音乐厅演出 本报记者 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