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给现代音乐一个立“锥”之地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7:23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新闻周刊》对话钱仁平、刘雪枫

  通过关注“第五代”音乐家,去关注更年轻的作曲家和中国现代音乐

  10月12日音乐会上的表演者——德国现代室内乐团,是专门演奏在世的各国作曲家作品的乐团。而在中国,不要说没有如此细分的职业演奏团体,全国连一个职业的室内乐队都没有。这就是眼下在国际上享有佳誉的“中国乐派”故乡的现实土壤。

  在这样的环境中,刘索拉的同学们凭什么值得关注?

  “在中国,现代音乐基本没有进入社会生活”

  中国新闻周刊:俗称的“第五代”作曲家,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上,时间上看应该属于哪一层?

  钱仁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中国新音乐》作者):世界现代音乐的历史一般从1900年德彪西掀起的新音乐(new music)浪潮开始。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国立音专,谭小麟、桑桐,以及流亡到上海的犹太音乐家等,带来的是与当时西方同步的现代音乐。只可惜现代音乐的小种子未及萌芽就淹没在战乱频仍的时局里。之后从50到70年代,受前苏联批判现代主义音乐的影响,现代音乐被看成是“帝国主义腐朽、没落的艺术”,直到文革结束。

  现代音乐的列车到达中国,晚点了80年。可以说,无论作曲家年龄上属于哪一代人,在现代音乐的创作上,都是改革开放后起步的。其中,以“第五代”的队伍最庞大,比他们年纪大一些的,有王西麟、金湘,再上边还有两位老先生罗忠熔、朱践耳。

  中国新闻周刊:现代音乐在80年代曾掀起过短暂的热潮?

  钱仁平:现代音乐刚在中国出现时,被骂为“鬼哭狼嚎”“皇帝的新衣”“怪胎”“毒瘤”等。曾经音乐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被认为有两个表现,其一是崔健的摇滚乐,另一个就是现代音乐,当时叫“新潮音乐”。

  而80年代又是一个开放和崇尚艺术的年代。在80年代,音乐学院的这几个“才子”们都曾靠社会赞助举办过个人作品音乐会,那时候人们以赞助艺术为荣。后来由于音乐门类的不同,崔健的摇滚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并产生很大影响,而现代音乐则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80年代中后期,现代音乐家纷纷选择出国

留学,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惨淡的环境所迫。

  中国新闻周刊:“第五代”作曲家取得国际声誉后,现代音乐在中国的环境是否有所改善?

  钱仁平:在业内,90年代初他们就走上了主流的位置,1995年前后艺术上已相当成熟。只不过2000年以来,因为他们介入了一些更能被大众接受的音乐形式,才引起普遍关注。但还是属专业圈子里的“热闹”。乐观估算,听过中国新音乐现场音乐会的国内听众,绝对不会超过10000人,而且80%以上是相对固定的一群圈内或准圈内人士。

  直到今天,在中国,现代音乐基本没有进入社会生活。

  “第五代”的时代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第五代”作曲家的国际地位究竟如何?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否名副其实?

  刘雪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乐评人):82届艺术毕业生今天确实是独步天下。他们的海外影响,不要看国外的评论家们怎么说,因为对中国作曲家感兴趣的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而且也不排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获奖也不能看,因为各类作曲奖项太多了,而且评奖大多是针对录音,带有偶然性。一个音乐家的国际影响力,主要看高级乐队演出谁的作品多。

  艺术上,以这几个同班同学为例,如果是正面出击,比技术,当属叶小纲;灵气来讲,谭盾最佳;内容的厚重,主题性,大框架、气势上,是郭文景;论细节和声配器的雅致,属陈其钢;奇思异想,瞿小松。

  中国有一些作品是不差的,但整体上还是名声大于实力。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在国外确实已经上位,形成了“中国乐派”。

  中国新闻周刊:从他们的发展轨迹和目前的状态看,艺术上还有发展空间吗?

  刘雪枫:理论上不会有什么大的突破了,他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怎么稳固自己的地位。

  单从艺术上,今天关注他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通过关注他们,去关注更年轻的作曲家,关注现代音乐本身才有意义。现代音乐对我们的精神还有价值。还值得在社会生活中拥有一“锥”之地。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瞿小松在上海办“瞿小松音乐坊”,叶小纲在音乐学院办现代音乐会,当他们的创作上能量变低的时候,他们推动现代音乐进入社会的能量却在变高?

  刘雪枫:现在国际现代音乐界对中国概念十分倚重。对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来说,第五代的上位或许是个时机。

  现代音乐部分应该从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分离出来,借势搞独立的中国现代音乐节,吸引更多的国际力量参与,而且中国作曲家的曲目由中国乐团演奏。如果国家能出面主持,就不要局限在学院内,这样更容易拿到音乐发展先进国家的赞助以高额创作基金。 ★

  ★ 本刊记者/曹红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