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音乐 >正文

朱哲琴回击乐坛流言:靠唱片我就能养活自己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11月14日14:31 新闻晚报

  朱哲琴的音乐为很多人熟悉,亦有很多人只闻其名,未闻其声。在经过将近十年的“消失”之后,她的新专辑《七日谈》进入大众的视线。对于这次多年后的“回归”,朱哲琴在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是因为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解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创作。而她的每一次创作都会被称为是走上“绝路”的举动。

  回归:生命轻薄,唯有创作真实

  长达十年的时间,朱哲琴从阳明山搬到渥太华的森林,每天在“很大很大的院子里午睡或看书,在矿泉里游泳”。直到去年走到印度的恒河岸边,重新审视了一次生命,也让她找到了再次回到大众面前的动力。“我在恒河边上的火葬场,看他们把尸体焚烧,然后用扫帚把焚后的灰尘扫进恒河里。那个时候几乎完全不能接受,原先我认为如此神圣的生命竟然变得那么轻薄。”她为此七天七夜不能正常进食,直到最后自己找到了答案。“那个时候我突然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目标,在于创造的东西,它们超越肉体,才是真实所在。”于是,朱哲琴又有了回到大众面前的动力。

  不过《七日谈》中的曲目并非是印度之旅之后赶制出来的,而是秉承了朱哲琴一贯的“长时间跨度”录制,而录制的地点则是上海。“最终经过时间的沉淀,留下这些生命的精髓,把它们放在一起。”

  创作:音乐人说那是“死路一条”

  因为《阿姐鼓》,朱哲琴的音乐和西藏的异域风格紧紧联系在一起,随即有人说创作是商业的结果。“我听了就觉得很可笑,事实上在西藏风格的音乐受到关注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创作,直到我们成功了,却有了这样的批判。”

  “我在创作上一直是反其道而行之,每一次开始的时候都觉得是不可能的。有音乐人听了之后对我说,很好,但是这样是死路一条,诸如《丹顶鹤》这样清汤挂面的音乐是不会被留下来的。”然而事实上,朱哲琴的音乐确实通过时间的检验被留了下来。“第一次在首都体育馆表演完后,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但是它最终慢慢进入了人们的心灵。不止一次,有国外的朋友告诉我,虽然他们听不懂我在唱什么,但是他们却被感动了。”

  在几乎不参加商演的情况下,她的物质来源靠的都是版权费,来自全球五六十个国家的版权费,前不久《阿姐鼓》还能又一次再版。“有人说好音乐不卖座,他们错了。事实上很多人在抱怨,市场太烂,没有好听的。”

  形象: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有同行的记者最后要求和朱哲琴合影,事后拿到照片说,别人恐怕认不出这是谁。昨日采访现场看到的朱哲琴,头发全部扎起,套了短夹克和牛仔裤,桌子上放的是最新款的手机和

笔记本电脑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也不会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某种形象。我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些物质的东西,很多都是必须的,另一些能带给我们很大的便利。也许大家对我的印象会停滞在头发披散下来,穿上长裙走动的瞬间,当然那也是我,那一般是我比较有状态的情况。”但是她确实有很多和人们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作为歌手,却不关注流行音乐市场,也不把唱歌作为工作。她的音乐里也很少有所谓的情歌,因为爱情在她眼里是“不能说”的范畴。于是她说自己是个例外,“十几年前就是个例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91,000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