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842年,俄国作曲家格林卡创作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这部歌剧取材于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叙事诗,表现另外光明代替黑暗、善良战胜邪恶的主题。这部歌剧的同名序曲写得尤其出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被称为俄罗斯第一部成熟的交响乐作品,在俄罗斯
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歌剧《威廉·退尔》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根据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改编而成,是罗西尼的代表作,歌剧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春之声圆舞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火鸟》组曲
芭蕾舞剧《火鸟》完成于1910年4月。6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演出结束后,前来观看演出的德彪西会见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并表达了自己对《火鸟》的赞赏。从此,斯特拉文斯基一举成名。有人还认为斯特拉文斯基自从写了《火鸟》组曲后,他就与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拉威尔等人并驾齐驱了。
芭蕾舞剧《火鸟》的剧本是由俄罗斯舞剧团的编导米哈伊尔·福金根据一个古老的俄罗斯传说而编写的。剧情大致为:王子伊凡为解救被魔王卡茨囚禁在城堡中的公主,与魔王进行了一番搏斗,但不幸被魔王捉住。关键时刻,王子得到了一只神奇火鸟的帮助,最终战胜了魔王,救出了公主。斯特拉文斯基后来根据芭蕾舞剧《火鸟》的总谱改编了三部组曲,其中以第二部组曲最为著名,是当今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版本。
这部组曲共分七段:
一、引子 ——乐曲以带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器奏出一段起伏的阴暗旋律为开始。在这支旋律上,有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一些猎号般的短句。这段音乐勾勒出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景:在荒野之中,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座城堡及其花园,天空中飘浮着不祥的云彩,整个画面的色彩显得有点阴森可怖。
二、火鸟之舞——散布于整个弦乐器组的一个突如其来的颤栗,宣告了火鸟的来临。接着,木管乐器和弦乐器上一连串急促而略显焦躁的乐句,暗示出火鸟激烈、骄矜的舞蹈。
三、火鸟变奏曲——这段变奏是在丰富的幻想中,由闪烁发光的弦乐器和尖刻辉煌的木管乐器的音响构筑起来的。
四、公主之舞——公主们的舞蹈温柔而抒情,采用的是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旋律。霍洛沃多舞曲的一支副歌般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背景是加弱音器的弦乐器的轻柔音响。音乐的织体清晰透明,仿佛使人进入了仙境。
五、魔王卡茨之舞——在这一段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他擅长描绘怪诞异常、极其恐怖的事物之才能:强烈的切分节奏、闪耀着怪异光芒的乐队色彩、互相抵触的和声、引人注目的不协和音等,造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刻划出魔鬼卡茨及其同伙粗野、狂暴的险恶嘴脸。
六、催眠曲——这是火鸟用来催眠妖魔的一段音乐。那种神秘的朦胧感、轻轻晃动的节奏、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确实具有催眠作用。
七、终曲——一支独奏法国号模仿着“公主之舞”中长笛引子的旋律,奏起了宣告胜利的欢歌。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第7交响曲》或许是贝多芬最为欢快明朗的一部交响曲。首尾两个快速度的乐章自不待言,甚至应属歌谣风格的第二乐章也富于节奏感和舞曲性质,因此自首演以后至今他一直保持着特殊的魅力而受到欢迎。
富于律动性即意味着“舞蹈”。用数首舞曲组成的一部交响作品与巴赫和亨德尔的“组曲”是一脉相通的。在这点上,《第7交响曲》被认为是组曲与交响曲形式理想融合的结晶。瓦格纳评价这部交响曲是“舞蹈的神圣化”,他说:“这是最高形式的舞蹈,是用理想化的音乐表现的神圣运动的化身。和声和旋律的流动受着类似人体律动的活泼节奏型的支配,柔美的四肢变幻出细腻柔软又妖媚淫乐的舞蹈。可爱且大胆、严肃而放纵;或沉思或欢喜,醉人的音乐在最后的欢乐中疯狂,在亲吻和拥抱中结束。”该作品的乐器编制与第一交响曲相同。
《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弗朗兹·李斯特于1839年所作。本曲虽由四个乐章构成,但是各乐章采取不间断地连续演奏,且各乐章的主题相互间也保持着极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本曲有着自成一体的特殊结构。在协奏曲中插入诙谐乐章而获得成功的,也许这是绝无仅有的一首了。整个乐曲在结构上紧密而周详的同时各乐章的构成又都非常自由。这些特色,也许正是李斯特被世人视为是一个标准的"交响诗作曲家"的缘由了。
在本曲中,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慎重,尤其是当某种乐器独奏时,还特别让这一乐器显出它的"室内乐特性"来。此外,第三乐章还运用了协奏曲历史上罕见的三角铁,其巧妙而恰到好处的用法,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首钢琴协奏曲常被冠以"三角铁协奏曲"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