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频道新浪首页 > 音乐频道> 正文

2006音乐年终盘点

http://yue.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19:06 新浪音乐

  这次“年终盘点”只是以新浪音乐的视角去回顾音乐度过的2006年,所有的TOP10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想让大家对2006年里诞生的音乐以及与音乐有关的事情有一个直观、系统的印象。如顺便能让有需要的人从中领悟或总结到有用的信息,那就超值了!

  音乐已经存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但谁也不会刻意去细数2006年到底产下了多少首歌曲、多少张专辑,滋养了多少个歌手、混子,发生了多少不堪、有堪的事情。这次盘点就是为所有爱乐者服务,把诞生于2006年的音乐、出现在2006年的歌手、发生在2006年与音乐相关的事情精选并整合在一个页面里,让大家能方便地找到音乐在2006年走过的路程。

  当然,那些都是挺感性的俗话,当2006年离去的时候,中国的音乐界又经历了一度春秋,音乐跟其他事情一样不断在变化:数字音乐(blog)咆哮的宣言,唱片业的百废待兴,选秀热情的空前高涨,还有无休无止的八卦,绯闻……遗憾的是,回顾这一年,音乐给人以最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和音乐本身无关的。

  八卦八卦我牵挂

  八卦年年有,今年特别多。真应该建议郭德纲(blog)再写一首相声歌曲,把今年音乐圈的各类八卦都写进去,帮媒体们给2006年的八卦事件做个盘点,也让大家安安稳稳,踏踏实实过个阳历年。

  盘算一下今年这些八卦,其实也能给它分个类。第一类是过度关注型。人家明星有滋有味的过着自己的私人生活,媒体们非要围追堵截,跟在明星后面拿着长枪短炮全程报道。王菲嫁人生孩子也好,张亚东(blog)分手寻新欢也罢,压根就是人家自己的事儿,结果被媒体拿着放大镜照了个仔细,不过人家也有道理,为人民服务嘛。第二类是活活逼疯型。以前看香港的新闻,总有类似于某某明星怒斥狗仔跟踪,甚至大打出手的新闻,不禁感叹香港媒体实在敬业,没新闻也能生生逼出个新闻来。今年,内地媒体在这方面终于赶上了香港同行,嫁人生孩子的王菲对待媒体各种报道尚能做到处变不惊,而她早已经离婚多年的前夫窦唯却硬是被媒体逼得行为失常,用烧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媒体对他的伤害,可悲可叹。第三类,是见缝插针型。上了这类八卦新闻的明星多半要先怨自己有失当的行为举措,比如涉嫌吸毒,潜规则被曝光,或者像许美静一样精神突然失常,虽然令人同情,也算是让媒体拿了把柄,只能选择沉默的方式来度过风波。最后一类,是最常见,也是最可恨的,恶意炒作型。这里面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能上娱乐头条的八卦事件里,由明星本人或者与媒体联手策划出来恐怕能在十条里占上八条,我举例说明都怕是成了助纣为虐。再回头听听郭德纲的《刚刚好》,还是没唱到点上,如今的很多明星们,担心可是不走光啊。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吧,让走光的走光,离婚的离婚,秀给无所事事的人。

  抄袭无罪,翻唱有理

  现在再提花儿乐队(blog)的抄袭风波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花儿已经低头认错,带着新专辑全国宣传,在舞台上依然是活蹦乱跳,欢乐无边,但关心原创音乐的歌迷也一定不会忘了大张伟著名的“瑕疵论”和“不保证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花儿抄袭事发,既是活该,也是倒霉。活该在他们抄的太明目张胆,两张专辑一抄就是十多首,在圈里的人缘又不好,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再加上认错态度又不诚恳,惹得全国媒体群起而攻之。倒霉在全世界范围内,抄袭的事比比皆是,华语乐坛也是一潭混水。几年前一位知名的创作歌手就曾在私下里表示,抄歌抄的有技术,让别人听不出来,就已经算是非常敬业了。当然,在花儿事件之后,人们对于抄袭这事也多少有点过度忧虑,一有个风吹草动的就举报,那倒也没必要。反正但凡懂点音乐的人,谁抄了谁的,一耳朵就能听出来。只是这年头,爱较真的人越来越少,和郭敬明(blog)的某些粉丝一样,持“抄的好也是本事”观点的大有人在,很有些世界大同的意思。

  能够奉劝给各位挂着知名音乐人,歌手头衔的创作者的忠告,用大白话说就是:能自己写尽量自己写,实在要抄就抄的漂亮点,还是被戳穿了就认错态度好点,大不了像大张伟说的一样,以后干脆走翻唱路线,也挺好。

  超女集体抢占市场

  2006年的华语流行乐坛,好音乐少得惊人,特别是内地部分,一年下来,想要挑出十张好唱片都成了难题。而原本不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的超级女声则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今年歌坛的主打旋律,特别是去年超女的前三甲李宇春(blog)周笔畅(blog)张靓颖(blog),都在粉丝的期待中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其中李宇春的唱片由张亚东担任监制,周笔畅的唱片由小柯(blog)操刀,张靓颖的专辑则动员了海内外的多位音乐人为其创作歌曲,三张唱片接连推出后,在市场上分别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媒体方面,对她们在音乐中的表现的评价也还算中肯,虽然和这三位超女所具备的名气相比,三张专辑听下来,感觉还是多少差了那么一把劲,但至少人们可以在这些唱片里听到做音乐的诚意,一直对超女的要求比较苛刻的媒体们也因此变得宽容起来,大都认可了这三张专辑的水准,至少作为她们在歌坛的起步之作是可以过关的。再反观今年传统唱片市场其他歌手的低迷表现,不禁让人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形容四大天王的话:“单看他们其中某一个,觉得也没有什么,但如果把他们几个一起拿掉,歌坛似乎又剩不下什么了。”

  选秀之花遍地开放

  2005年曾被称作选秀年,可到了2006,各种选秀活动不但变得更加如火如荼,而且是遍地开花,从去年的“超级女声”一枝独秀的局面,转化为“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blog)”、“我型我秀”四大选秀节目的分庭抗礼。

  只是待尘埃落定,再看今年这几大选秀节目的冠军们,相比去年的超女,在个人魅力和人气上明显差了一截,粉丝们的狂热程度也无法和“玉米”、“笔迷”们相比。就在年末,今年“超女”冠军尚雯婕(blog)闹出了解约风波,原因据说是尚雯婕在代言方面一直机会很少,演出收入都不满意,回望去年的超女三强,何至于受到如此待遇。

  本以为秋天一过,今年的选秀热潮便告一段落,却不想一场《舞林大会(blog)》掀起了明星选秀的又一轮高潮,只不过这一次的选手通通都是艺人,一开始大都是过气艺人,后来随着节目越来越火,一些当红艺人处于宣传需要也参加了进来,几乎个个为了练舞跳得伤痕累累,只为在节目中赢得人气。接下来的便是《名声大振》,又一档以艺人做选手的节目,不但把超女评委柯以敏(blog)推上了选手席,让她也尝到了被评委刁难的滋味,导致柯以敏当场翻脸,还把一向行事低调,深居简出的朴树“忽悠”进了节目,接踵而来的便是朴树和搭档刘璇(blog)传出绯闻,婚姻亮红灯的系列绯闻,间接的为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做出了贡献。据说《舞林大会》还表示,明年将不再比赛国标舞,而是要推出花样游泳和冰上芭蕾的项目,不知道今年跃跃欲试的明星们听闻之后作何感想。

  跨界音乐把歌唱

  这里说的跨界,指的不是某种音乐风格,而是在近几年的华语乐坛,特别是内地乐坛的一种现象,即原先在某个领域有突出表现并有很高的公众关注度的人物突然宣布开口唱歌,进军乐坛。这种跨界的雏形,是最常见的形式是“演而优则唱”,有走在前面的陆毅周迅赵薇,以及后来的陈坤陈好(blog)秦海璐(blog)范冰冰(blog)黄奕刘亦菲、劭兵……据了解,在这个名单后面排队的还有黄晓明李冰佟大为(blog)袁泉等众多演员。只是跨界无贵贱,唱功有高低,跨来跨去,只有周迅、赵薇等人的唱片口碑还算不错,达到了给艺人加分的目的,有了点影歌多栖的意思。其他的歌手,不是让人感慨实在不是唱歌的料,就是专辑发了一定动静没有,跟没发一样,只是让演员们以后在跑商演的时候多了个凑数的表演项目而已。

  2006年,跨界歌坛的不再只有演员,主持人、作家、说相声的、足球评论员,个个都想往音乐圈里扎。徐静蕾(blog)前脚发单曲,韩寒(blog)后脚跟着发专辑,还包办大部分作词,也有点向郭敬明示威的意思。湖南卫视三大名嘴,何炅(blog)的专辑已经出到了第三张,谢娜(blog)的《菠萝菠萝蜜》宣传正热,汪涵(blog)也高唱着《花花公子》展示着他引以为豪的声线。郭德纲的“相声歌曲”听起来还是更像相声,而网友改编的黄健翔怒吼新金属版倒是让人很期待他去唱摇滚——不知道2007年,敢和明星拼人气的唱片公司老板,充满激情和智慧的超女评委宋柯老师会不会也录首单曲,在他搭建的数字音乐联盟发行一下呢?

  “中国风”往北吹

  “中国风”这个概念似乎不是由周杰伦首创的,但周董绝对是将其发扬光大者,从《东风破》、《七里香》、《发如雪》,到新专辑《依然范特西》中的《千里之外》,中国风越吹越劲,他与费玉清的忘年合唱也带给了人们更多的惊喜。跟据华语乐坛的不变规律,凡是收到公众认可的音乐风格一定会遭到大量的模仿,最终形成一种风潮,二十年前有“西北风”,二十年后,“中国风”又刮得人天旋地转,无论歌坛老将,还是新晋歌手,发专辑时总少不得来上一首,可惜跟“风”之作永远只是拾人牙慧,听来听去,还不如网友给《本草纲目》和《辣妹子》做的mix版本来得爽快,这也算是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吧。有趣的是,宋祖英和周杰伦都在媒体上表示很欣赏对方的音乐,如果这两个人真有机会能在现场合作,倒的确大有看头。

  其实把概念放宽一点看,所谓“中国风”也许应该不只是一些民间小调加上古色古香的歌词。能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和世界上最先锋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也许更能代表中国当代音乐的水准。就在2006年,朱哲琴(blog)发行了她阔别乐坛十年的新专辑《七日谈》,音乐风向从原来的西藏风情扩大到“泛亚洲”的概念,如果在接下来的推广中,这张唱片能够在海外再次取得《阿姐鼓》一样的不俗反响,对把中国当代音乐推向世界一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无巧不巧的是,正好也是在今年,宋祖英凭借民歌专辑《百年留声》专辑入围了格莱美奖的“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这对于做了十多年世界音乐的朱哲琴和何训田来讲,倒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

  摇滚搭台,大牌唱戏

  2006年,由于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北京的演出场地变得局限起来,但纵观内地的演出市场,仍然称得上红火,各种国际大牌纷纷来来中国开唱。先是“滚石”乐队在上海把中国的老摇滚们煽得兴奋不已,连站在舞台上当嘉宾的崔健都激动得结巴带忘词。下半年,黑眼豆豆、Placebo、Super Grass、Dirty Three、Lacrimosa先后来了北京和上海,满足了歌迷的耳朵。岁末,为《天使爱美丽(blog)》、《再见列宁》做过电影配乐的扬·提尔森和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也来到了中国,音乐和电影的爱好者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如果再加上十一期间的“北欧当代音乐节”,今年中国歌迷的国际大餐也算得上是相当丰盛了。再过不到一个月,吉他大师埃里克·克莱普顿也要在上海进行自己在中国的首演,这下子,不开奥运会的城市的寂寞的人有福了。

  抛开诸如蔡琴童安格、费玉清、齐秦(blog)李宗盛(blog)这等每年过来转一圈的港台老炮演唱会不提,今年全中国的摇滚演出进行的也是热热闹闹,一年一度的摇滚盛事“迷笛音乐节”、“2006北京首届摇滚啤酒节”、“增城摇滚啤酒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朝阳流行音乐节”……还有在“纪念中国摇滚20年”、“向中国摇滚致敬”旗号下举办的各类大小摇滚演出。虽然演出水平和组织情况良莠不齐,但可供选择的摇滚演出的确多了,可以看到摇滚乐演出的地方也多了,光在北京,就有无名高地、新豪运、愚公移山、13Club、D22、疆进酒等很多的小酒吧可供选择,今年刚刚启动的“星光现场”也为北京的摇滚乐迷们奉献了不少场精彩的演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民谣大师胡德夫在北京的专场演出,以及十三月厂牌旗下艺人万晓利和苏阳的专辑发布演出的热烈情景,也让人们对中国的民谣音乐抱有更大的希望。这些怀抱吉他、在角落里吟唱的民间艺人,正在现场表演中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热爱音乐的人们。

  唱片业的阵痛

  2005年的音乐江湖一度热闹非凡,在数字音乐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一直观望着音乐行业的资本市场纷纷人投入大笔的风险资金与唱片公司合作。音乐界也是一副苦尽甘来、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一年下来,这些基于同样的合作背景和前提,又有着各自不同合作方式的“强强联手”也都有了下文。太合麦田(blog)把盘子越做越大,软银的第二期融资顺利到帐,A8和创盟音乐的合作不见起色,而成立了仅仅了一年的艺能京文重新洗牌,被亚神音乐集团收购,从此江山易主。华谊音乐(blog)公司则藉着华谊兄弟在影视行业的多年积累以及和华友世纪公司的合作迅速崛起,成为了又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音乐公司。这些变化,宣告着中国传统唱片行业的重新洗牌。

  一年前,业内人士曾欢欣鼓舞,预言CP与SP相结合将产生一种新的变革性的娱乐营销模式。2006年,这种模式下的合作结果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华友世纪和飞乐唱片则从对彩铃歌曲的共同营销中一起尝到了甜头。更多的公司,仍处于跃跃欲试的观望状态,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内藉由某种变革的发生把握良机,成为既得利益者,完成利润最大化的使命。

  除了具有一定的资金规模的大公司之外,独立厂牌的成立和兴起也是今年内地乐坛的一个景象。像台湾的林?哲工作室和香港的维港音乐一样,在内地,摩登天空、十三月、东乐唱片、星石唱片等有着独立音乐精神的小型音乐公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生存着。“十三月”在年尾推出了万晓利的《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和苏阳的《贤良》两张具有良好口碑的民谣专辑,并以其作为一种探索,来开辟以高端人群作为主要消费群的小众音乐的市场通路。

  为了忘却的纪念

  音乐行业内比较公认的说法,中国流行音乐是以1986年一场名为“让世界充满爱”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作为开端的。此外,在那场演唱会上崔健第一次振聋发聩地演唱了《一无所有》,使当天也成为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日。因此2006 年是中国流行音乐20周年和中国摇滚音乐20周年的双重纪念。

  于是乎,今年各种以纪念“XX 20周年”为口号的演出活动搞得沸沸扬扬,其中比较大规模的包括以“致敬!中国流行音乐二十年”为主题的“2006 SUPER LIVE 音乐现场运动”,还有中国流行音乐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流行音乐20周年”系列活动。

  “离别了昨天去拥抱希望,告别夜晚等待天亮,过去的辉煌不再重要,明天更漫长。”这是窦唯在1994年时唱的歌词。再套用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纪念是为了忘却。中国的音乐行业走了二十年,到今天为止都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稳定商业链条的产业。再放眼2006,并没有太多值得被记住的声音,有的只是喧哗与骚动中的泥沙俱下。能忽悠的多,会做事的少,想赚钱的多,做音乐的少,等着坐享其成的多,认真思考未来的少,这个成长中的行业,刚刚度过未开化的荒蛮阶段,便被拖进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无论赚到没赚到钱的,大都处于彷徨的边缘,不知道这个行业的未来会怎样,因此似乎也只能得过且过下去。

  5年后、10年后,中国流行音乐会是什么样子呢?那时候最红的歌手是谁?那时做音乐的人靠什么赚钱?选秀节目是否依然那么火爆?……执笔/李志明

  新浪音乐 2006年12月31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锦瑟华年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