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宋柯、高晓松张亚东等大腕会诊 内地乐坛有救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1:32 精品购物指南

  今年4月,音乐风云榜将举行第7届颁奖礼。颁奖前夕,风云榜组委会根据2006年的统计,抛出了一份内地乐坛2006“报表”,其中的数字引起各方关注。内地乐坛真的已经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吗?

  日前,音乐风云榜邀请到宋柯、戴方、高晓松、郝舫、张亚东(blog)汪峰(blog)、黄伟菁、许晓峰、周亚平、王磊(blog)等华语音乐制作人、乐评人、唱片公司高层及音乐人聚集一堂,举行论坛,共同探讨关于华语原创音乐的话题,目的在于找出华语乐坛弊病,探讨华语乐坛的出路。

  会上,火药味没有想象中那么浓。会后,各大腕又再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吐为快。

  论坛热点一:是否需要行业协会?

  在论坛上,宋柯率先发言提出应该建立一个行业协会,维护各唱片公司的权益。这是急需要做的事,关键是,谁来做呢?

  宋柯:国家对这个管理比较严,其实业内人士一直有这个想法,也许我们可以先在北京市建立这样一个协会。每家公司都很小,可是聚起来,那就有了“谈判的能力”,比如可以在卡拉(blog)OK行业、公共播出等诸多方面维权。其实,真正有力量的,是所有歌曲的版权集结在一起。

  郝舫:我说不出赞成还是不赞成,我不会站在各老板这边考虑利益问题。为什么每个人记得的都是钱?钱难道一定是唯一的障碍?我不这么看。整个音乐产业能不能赚到钱,并不能解决这个行业所存在的所有问题。音乐是一种文化。三年八年的低迷,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如果要把音乐作为赚钱工具,那就没必要加入这行,没必要做音乐。在我看来,写歌的就该好好去写你的作品,老板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媒体就该好好引导,坚决不赞成“什么挣钱就做什么音乐”的主张。

  王长田:非常赞成成立行业协会,实际上据我所知,几家公司私底下已经在进行这件事了,只不过初衷是为了保护KTV版权,我觉得,这个目标实在太小了,太急功近利了,眼光应该放远一点。

  论坛热点二:是否 “病入膏肓”?

  很多人在喊:内地乐坛不行了,没出路了,低俗、恶搞之风充斥乐坛,好歌越来越少,难道真的“不可救药”?

  宋柯:我不认为现在是低潮期。不管是从各公司的情况来看,还是从四大及内地公司的规划来看,还是从民营资本的准备情况来看,内地歌坛都还在一个准备期。网络歌曲和传统歌曲、网络歌手和传统歌手……在我看来,全部都是一个整体。此消彼长,很正常。对太麦来说,去年是很好的一年。

  就整个行业来说,现在,关系链断了很多环节,音乐人没这个能力,唱片丧失了水准,前期宣传接不上,营销能力就不足。发行商被撇出了重要的链条,而在从前,发行商在营销和制作方式、媒体支持上都是发挥重要作用的。

  张亚东:我了解到的情况,市场上没有预算花在音乐上。我觉得现在感官听觉是排在末端。饭馆现在都火到不行了。音乐是什么?没有人是欣赏音乐,我觉得整个音乐的部分关注的人实在太少了。我觉得外部的环境真的是特别特别差,这个不是谁说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你根本没有这个力量,而且从我的角度看,恶俗也必将进行到底,谁也不能扭转这个局面,包括发达国家,美国、日本一样是恶俗当道,全是一样。从我个人的音乐角度来看,我一直做制作,我觉得内地从有流行音乐开始到现在,技术上都不行,一直没有达到一个流行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的标准。在各个环节来讲,包括一个唱片的创作环节讲,就是穷到没钱,受到的影响也是非常混乱,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谁,艺人本身就不敬业,往往就是混乱,自己很浮躁,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唱片公司内部也有一些问题,我认为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我觉得是全部的状况都不对。

  其实,最主要还是市场的问题,这个真是无能为力。我年前去巴黎,在大街上看见围巾唱片店,我进去,大概三四层楼高,买唱片的人还是跟自由市场一样,付钱要排队,人太多,你必须要等,你心里会特别难过,就是说还有人买这个东西,我们的问题是没有人买,你做什么呀?这个现状丝毫不会改变,而且不会变好,只能是恶俗到底,俗到有一天他们不想要这个。所以我现在做公司就是希望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培养自己的一个团队,坚持做好的东西,因为我没有想到赚钱,这是前提。我的想法是努力做我自己的事情,等到有一天需要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我拿出来这样一个东西来。

  王长田:行业都有景气、不景气的时候,但不能因为不景气了,就离场了,这跟炒股是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投资商,是不会因为一时的微利而离开的,还是要为这个行业摇旗呐喊,我始终是看好这个行业的。

  现在普通的音乐形式发生变化,音乐的介质变了,单曲变得重要了,市场一定在调整,中国那么多人,一定有听歌的需求。另外,音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普及,以前个人介质没那么发达,群体行为比较多,比如通过电台什么的,可是现在草根阶层听歌的介质很多,音乐消费群实际增长非常快。

  去年也许低迷,但我觉得是暂时的,所以我们会坚持举办音乐风云榜,这个跟环境好不好没关系,是一定要做的。这个颁奖大原则没变,评审团机制,德勤事务所监督。对于评奖结果是100%的公平,我是这么理解的,结果一定是见仁见智的,我们必须要保证的是过程的公正,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关键是投票是否民主。这几年不断有各种评奖冒出来,这些奖项沦为了“秀”,但如果大家都作秀,就没法看了,很多奖越来越朝“秀”发展,那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市场一定是需要一个程序公正的评奖的,由市场驱动产生的奖项,就像台湾的金曲奖那样的。

  我觉得问题主要是这几点:1.商业模式需要调整,音乐从创作到歌手、市场培养、歌曲销售的一整套模式要更新,过去几十年的老套路太陈旧了;2.创作中,唱片公司标准比较低,不够规范,应该投入,要刻苦,浮夸风、投机取巧比比皆是,规则不规范,基本可以是随时修改的,很奇怪地出现各种标准。而有些歌手降低标准,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任何一个发展得好的行业,都不应该是这样的。3.人才在流失,新的人才不愿意进来,进来的人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整个创作人才水准比较低。必需要有好的人才。

  论坛热点三:是否需要网络歌手?

  网络歌手卖得实在太好,让人不得不重视他们的力量。是该共存接受,还是应该嗤之以鼻?

  宋柯:网络歌手,我觉得是培训得太少,英雄不问出处,真有好的,总能出来的。我不太同意郑钧(blog)批评超女专辑的心态,但是我可以理解,因为他是摇滚歌手,摇滚乐需要愤怒。王凡瑞这样的音乐要搁在许巍那个年代,早红了。可是现在新一代的孩子是否还会坚持精神的东西,是不是还在意你那些词里的内容?

  王磊:网络歌手、草根歌手,我觉得都可以接受,这个时代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多元的机会,为什么不给他们发挥的空间?现在已经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纯新人了,没有一定知名度,怎么发片?当然,不能绝对依赖网络,从网络打到传统媒介是一定的。

  论坛热点四:人才是否“黔驴技穷”?

  高晓松在会上直指,这是个平庸时代,乐坛创作人黔驴技穷,是当前的最大问题。显然,很多老板并不同意他的观点。

  高晓松:我还是坚持“夜观星相”那个观点,这就是个平庸时代,这是个现实,历史上一直如此。如果出现特好的人,是绝对不会被埋没的。这跟环境没关系,跟体制没关系,是年轻一代不争气。你有三五分才华,却有八九分欲望,那怎么可能做出好东西来?能不能掉过来呢?有八九分才华,只有三分欲望?你只有一首口水歌,就算我们想帮你,你也红不长啊。

  十多年前,就是我和小柯(blog)、亚东我们做音乐,那么多年过去了,怎么还是我们仨在做超女评委啊?你不能还指着我们写出你们的生活啊!属于我们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跟我们没关系了,我们就应该被保护起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写诗啊什么的,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作品。因为我们的生活不是当初那种校园的环境了,我写不出那种东西了。我们已经离开很久了,没办法体会那种生活了。你不能要求我们去了解年轻人,年轻人就应该把大梁挑起来!你们在网上天天耗着,能不能把跟人掐架一写就1万字的劲儿,浓缩一下、凝聚一下,变成一首歌呢?你们并不缺少文字的训练,别动不动就“世界黑暗啊,生活没希望”的行不行?

  宋柯:江郎才尽,我认为那是趋势。单曲一定是要取代专辑的。但不管载体形式产生什么变化,不影响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音乐人的创作才华跟大环境无关,我们去年发的几张唱片,也用了很多新人啊,关键是要做优秀版权。

  幸亏去年超女发片,这几张专辑至少各家都是认真在做,至少没太糊弄事儿,否则就更没戏了。李宇春(blog)黄雅莉(blog)的作品都用了新人,已经表明这个行业在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希望看到新的力量能起来。

  郝舫:我不同意黔驴技穷的说法。应该相信内容是值钱的,一定有人来买你。唱片公司心胸应该宽广,放眼未来。眼里只看到那几个人,不在视野范围内的,新一代也在成长,现在国内乐队成熟很多,要去发现。虽然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众音乐,但从来都是从小众慢慢影响大众的。

  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第一次写歌,跟钱是没关系的。很多人忘记了,自己第一次听音乐流泪、写音乐,是为了什么?该转行的就转行,别占着茅坑不拉屎!

  论坛热点五:数字音乐(blog)会否取代传统唱片业?

  在鸟人音乐老板周亚平看来,一个作品,“哪怕是恶俗的,只要是大众接受的,只要是火的东西,它肯定有它的审美价值。内容和新媒体平台必须接轨,这样才能达到唱片公司盈利的目的。”他的这番话,引起异议。

  宋柯:数字音乐肯定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去年我们推出数字发行,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张亚东:我就是不能认同新的媒体,比如我的歌放在这个上头和一张CD是不同的。因为他是MP3,我把“MP3”叫“马屁3”,我不听,因为我的耳朵听不下这个东西。我只能听CD就跟我只能吃辣的一样。因为MP3的声音太难听了,我不愿意把我的声音放在这个里面,哪怕它再卖钱。现在这么做,是以市场作为前提。但是,好的还是应该坚持。比如像我这种人,我今年要发我的CD,我就想我的CD该怎么包装,我肯定不能容忍硬物在里头,我需要的是柔软的,就像我写一个音乐和出一本书一样的,我要纸张的质感,这是一个作品。

  还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我是创作人,我写歌的时候我不想它是一个卖品,我不能做这个判断,我写这个字就是写,不管是写给我妈、还是写给我爸,还是写给我爱人,仅仅这么一个简单的东西,我不能把它想成一个简单的消费的东西,创作和公司之间就有这个区别。

  王长田:光线和移动联合做了一年的“无线音乐俱乐部”,总体来说,做了这一年,和预期差不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无线正在成为非常重要的音乐销售形式之一。有些公司因此而冒了出来,有些公司因此有抵触心理,都不正常。我觉得在推广力度上还要加强。现在的问题是,听众对这个有认识,但是并不多,而且出现了歌红人不红的情况,相当突出,这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音乐市场是要有好歌手来支撑的。

  周亚平:我的意见可能和大家不太一样。首先我觉得在行业里,行业有一误区,就是我们把无线的内容和传统内容混合了,我觉得传统和无线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内容都是一样的,我们只是说要在内容上挖掘它的市场潜力,寻找新的媒体,新的发行方式,新的营运模式,内容和新媒体平台接轨,这样才能达到唱片公司盈利的目的。大家主要是觉得现在网络的东西恶俗,实际上只要是大众接受的,只要是火的东西,它肯定有它的审美价值。我觉得2006年的音乐市场是很好的,咱们可以举一个例子:2004年的时候互联网上没有多少歌,我们好歹弄了一首歌,放在网上。可现在新的原创歌曲还是特别多,成千上万,这说明网络是好的。我们有没有找到市场定位,能不能把这些内容、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变成我们以盈利为目的?

  我觉得唱片公司将来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就是放下精英意识,要草根。我觉得就是这样。只要能卖钱就是好东西,只要它火就是好东西。唱片公司是企业,只要盈利,拿硬指标说话,就是钱,你赚多少钱?就是所有的内容都要以市场为唯一的标准,然后再整合盈利模式。现在我觉得市场挺好。

  论坛热点六:是否需要选秀节目?

  在滚石唱片的一份文案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没有金韵奖,可能就不会有木吉他吧。如果木吉他没有成功,李宗盛(blog)可能就不会持续写歌吧。如果李宗盛没有写歌,我们可能听不到《鬼迷心窍》《梦醒时分》《领悟》《谢谢你曾经爱过》……如果是这样,人生就太寂寞了吧。”从金韵奖启程,选秀,曾经开启了华语乐坛非常鼎盛美好的年代,可是到了现在,选秀几乎成了娱乐节目的代名词,没几个人真的在乎音乐本身。在这次会上,老板们却无法无视选秀的存在,因为,没有选秀,就没有去年的畅销唱片。

  宋柯:每年在新人里,都会有金子和石头(blog)的。选秀节目还是需要的。其实我们今年也有新人,有个男孩团暗地里准备一年多了,也不全是从选秀节目中产生的,获得路径有很多,效果怎么样,我也在等着看。特别无聊的选秀节目每年都会有,可是单纯做音乐,这个过程不会受到大环境和商业模式的影响。

  王长田:内地选秀节目现在普遍太具娱乐,而忽视了音乐本身。《美国偶像》是非常正面的,富有美国精神的选秀节目,选手水平也很高,节目绝对没有低下的炒作。选秀节目存在一定有它的理由,国人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节目要在艺术上也得到大家的认可,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收视率,毕竟到最后,还是要注重音乐本身。光线也在研究选秀节目,一直在策划,有可能的话,也会尝试做。

  论坛热点七:出路在哪里?

  我们做音乐,我们号称要拯救乐坛,那么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赚钱,还是别的?郝舫一番慷慨陈词,道出他作为乐评人与唱片公司经营者截然不同的观点,“唱片公司不能太势利,不要急功近利,音乐中还是有金钱和普通的价值观念没办法获得的荣耀和价值。那种荣耀感和光荣感,是超产业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宋柯:对这个行业,我倒是乐观的。在新的方式出来前,现在是必经的历史阶段,很正常。当年也一样,张蔷的歌满大街在唱,卖了几百万张的时候,谁知道唱歌的人叫张蔷啊?大家都只记住了那首歌。

  我总感觉会出新人了。就像高晓松说的,夜观星象,我想总有一类巨星人物会出来的。不一定是按照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标准出来的,李宇春其实就算一个巨星。

  郝舫:今天这首歌,这个歌手能出来,明天就指望能靠他来赚钱,如果这样的话,前几年红得很的刀郎又在哪里?这种想法太短视了,做音乐的,不能这么势利,音乐是文化,不能这样投机取巧!

  不是因为下载最多,就能代表一个时代。真正反映民意的,才是真正的代表,但那首歌并不一定就是下载量最大的歌。

  艺术创作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要解决的是音乐产业会不会制约音乐发展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解决不了的。音乐产业本身就不是一个 有正常投资回报的产业,不是行规范围内能解决的。音乐家要安于本分,做好你自己的作品,而不该成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唱片公司的品牌建设则更重要,要从长远看,挣大钱。音像产业是个暴利的行业,现在进入了微利时代,大家要适应,心态应该放下来。电影产业也是经过了那么多年,才越来越好的。不要太急功近利,每个人做好自己。别想那么多,做好自己的品牌,至少问心无愧,至于出路,没有人能指出出路。

  等有天3G完全出现了,每个人都不需要MP3了,每个人手机都有一个库,带宽足够的话,技术成熟,歌也不用导到手机里去,我不相信,现在下载量最高的歌曲,放在那样一个曲库里,还会是下载量最高的。我不太相信,全中国难道只有那么几首歌!?为什么现在非要有一个结论?那不是一两年内可以看清楚的。优秀的歌曲,一定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合理性的证明,经过人民群众的证明,没必要非弄到2007来解决,那是解决不了的。不能太短视,只看眼下收入,不能指望靠一年两年收入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一点都不悲观,唯一的一点是,中国现在的价值观太单一,全中国都在谈“钱”,有钱才了不起。有才华的人觉得,不能来没有“钱途”的行业。你们都只谈钱了,下一代怎么看你们,怎么吸引他们投身这个行业?能不能提供“钱”之外的音乐给人听呢?音乐毕竟是文化传承,是有文化积淀的,是光荣的。音乐中间还是有金钱和一般的普通的价值观念没办法获得的荣耀和价值。那种荣耀感和光荣感,是超产业的东西,比什么都重要。

  王长田:就光线来看,我们每年都做音乐风云榜,这几年给我很多启示,最困难的事情,还是每年其他地区的公司会来为艺人谈奖,要奖,这是最常见的,到今天依然有。互相要条件,投机取巧,不会有出息的。这几年国内公司好很多了,基本上没有了这种情况,反过来问能不能参加我们颁奖礼的表演。他们要奖的原因:1.对你的奖项重视,否则就不用得了;2.行业内部的风气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3.舆论环境没有形成,很少有媒体真正在关注奖项,全是在关注红地毯明星,当然那也是一部分。相对而言,我觉得内地公司下一步会有更好的市场前景,因为更懂规则,而不是一味要奖。这是正确的态度,方向是对的。

  数字2006

  有效专辑不超过30张

  发片总量从宏观角度计算不超过110张,真正在媒体和听众中,有较好音乐性口碑和市场性销量的“有效专辑”,则不超过30张。

  传统音乐新人为零

  新人共发片20多张,一类是以刘亦菲谢娜(blog)等为代表,从影视或主持跨界歌坛的新人;另一类则是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从各大选秀活动中诞生出的新人,但其中真正有影响力的却大都是2005年的新人,包括李宇春、张靓颖(blog)周笔畅(blog)何洁(blog)、张杰(blog)薛之谦(blog)等在内,这些选秀歌手在2006年共推出13张专辑。整个2006年内地乐坛的新人大都被选秀偶像所垄断,而通过传统途径入行,在音乐性方面和口碑、销量上均有突出成绩的新人,则为零!

  网络歌曲最高下载量1700万次

  以《一万个理由》、《秋天不回来》等为代表的无线音乐作品大行其道。《一万个理由》一首歌在2006年的无线下载量就超过1700万次。

  参会大腕

  宋柯:太合麦田(blog)董事总经理

  郝舫:乐评人 《滚石》杂志主编

  张亚东:音乐制作人

  王长田:光线传媒总裁

  高晓松:音乐制作人

  周亚平:鸟人音乐总裁

  王磊:星石唱片副总经理

  本报记者/韩莹 摄影/王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52,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