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
诞生于1973年、由小提琴手大卫·哈林顿组建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不仅能优秀演绎古典弦乐四重奏作品,并有超过450首前卫和先锋音乐作品经由他们演奏而流传于世。“克罗诺斯”已成为现当代音乐的重要代言人。
文/杨圣捷 图/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
在古典音乐界,有一种讲求个体与团队精诚合作却没有指挥的演奏组合—弦乐四重奏组。它由4把弦乐器—通常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自古典时期以来,重要的作曲家都曾谱写弦乐四重奏,例如海顿就写了74首、莫扎特有26首、贝多芬16首、舒伯特15首......一直到20世纪的作曲家如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也都写有弦乐四重奏作品。但是自上世纪末以来,作曲家们逐渐疏远了弦乐四重奏—这一内容丰富、形式单一的作曲方式,转而向诸如拼贴、世界音乐融合等领域进行大量创作。
诞生于1973年、由小提琴手大卫·哈林顿组建的克罗诺斯弦乐四重奏组(Kronos Quartet以下简称“克罗诺斯”),打破了这一怪圈。美国已故作曲大师埃里奥特·卡特(Elliot Carter)、被称为“音乐界的杜尚”的美国已故先锋音乐大师约翰·凯奇(John Cage)、“极简主义音乐”代表人物特里·瑞里(Terry Riley)、菲利浦·格拉斯(Philip Glass)、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前苏联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古拜多里娜(Sofia Gubaidulina)、美国当代音乐大腕儿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阿根廷“探戈之父”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中国作曲家谭盾......这些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当代音乐家的作品,都曾由“克罗诺斯”的四支琴弓,拉出来给我们听。
追求更特别的声音
1951年的大卫·哈林顿生于西雅图。“我是家里唯一会玩音乐的人。”哈林顿在小时候不顾家人一致反对和谴责,走上了音乐演奏的道路。年轻时,他考入加拿大的一个小乐团,“但我心里追求着更特别的声音。”他说。
1973年1月,正值越南战争结束。处在乐团冬休期的哈林顿,心里也空得慌。有一天,他打开收音机,想从广播中获得一些新声音。收音机里传出了美国先锋古典作曲家乔治·克伦姆为越战而写的作品《黑天使》,这种崭新的创作形式,引起了哈林顿的注意。他疯了似的跳起来,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声音终于出现了。“这种声音让我发狂,也许你并不认为它十分悦耳,甚至还有些枯燥和刺耳,但当我听到这首作品时,我马上就被这种声音吸引了,这是一部安魂曲。我当即决定,从那一刻起,我要致力于演奏前卫和先锋音乐。”哈林顿说。
几个志同道合的乐手迅速组建了“克罗诺斯”的雏形。哈林顿给乐团起名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巨人—Kronos(克罗诺斯)。在希腊传说中,克罗诺斯是一个统治世界的巨人族成员,他吃掉亲生孩子、阉割了自己的父亲,做尽一切叛逆之事。哈林顿回忆说,当时取这个名字,主要是表明自己的叛逆态度。“我想我应该去演奏,我没有名气,没有背景,也没有人赞助我,但我觉得乔治·克伦姆写出这么好的音乐,我有责任去出色地演奏它。”1977年中提琴手汉克·达特加入,第二年相继增添了第二小提琴手约翰·谢巴和大提琴手琼·珍雷娜。“克罗诺斯”进入稳定发展期。珍雷娜后来由于健康原因退出,大提琴手现在由杰弗瑞·杰格勒接替。
四重奏组成立之初,根本找不到演出舞台,身边也没有演奏前卫音乐的氛围,连作品总谱都搞不到。“我记得当时作曲家KenBenshoof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于是我就买了一袋甜甜圈,和他换了一首作品。”接着,他们去社区和大学,提供免费讲座并举办音乐会,“从身边的朋友、亲戚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克罗诺斯”的第一次演奏会在北西雅图社区大学举行,很快,他们就为美国西北部的观众带来了乔治·克伦姆作曲的《黑天使》。
当时,他们作为常驻四重奏乐团,在位于奥克兰的迈尔斯学院从事演奏工作,在那里遇上了明星作曲家、“极简主义音乐教父”特里·瑞里。哈林顿立刻“缠”上瑞里,他直到瑞里为“克罗诺斯”写下了一首十分钟曲目“GSong”。“瑞里在学校里研究印度音乐,他并不喜欢颤音这项技巧,他建议我们放弃用颤音,而改用长音来表现感情。而这也成为‘克罗诺斯’特殊音色的源头。”哈林顿说。瑞里还鼓励“克罗诺斯”应更主动地站在作曲家的立场,去思考他们所演奏的东西,这样的态度,将会使他们更贴切地理解曲目并迅速建立自己的风格。
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
从1986年与Nonesuch唱片公司签约至今,“克罗诺斯”曾和甘比亚、努比亚、印度及吉普赛、墨西哥、阿塞拜疆等地民间或街头音乐家一起合作。进入新世纪,“克罗诺斯”仍不断与非洲和亚洲国家的作曲家合作。
“克罗诺斯”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音乐元素,来扩展他们的内容,不仅包括费尔德曼、史蒂夫·赖希等先锋古典乐阵营里的大师作品,还包括爵士音乐领域的蒙克(TheloniousMonk)和比尔·埃文斯(BillEvans),并跨界演绎像约翰·佐恩(JohnZorn)这样的当代先锋以及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这样的摇滚巨匠的经典作品。同时,“克罗诺斯”也参与电影配乐,极简主义音乐又一代表人物—菲利浦·格拉斯就邀请他们在电影《三岛由纪夫传》中献技,之后又把自己所有的弦乐四重组作品,交给“克罗诺斯”演奏。他们还请到“垮掉一代之父”金斯堡来朗诵他的著名诗歌《嚎叫》,配乐后推出专辑《嚎叫,美国》。
哈林顿认为,“克罗诺斯”应该成为那些背离传统艺术观念的艺术家的支持者,“接受从未听过的音乐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与我们4个人,分享那种愉快和默契的经历,是我寻找作曲家和新作品的原动力。”哈林顿告诉记者,只要没有繁忙的演出,“克罗诺斯”的4人,必须保证每天有4小时的合奏排练时间。
通常在巡回演出的旅程中,哈林顿要求团员多带一个旅行包,里面装满世界各地寄给他们的录音带和唱片。“你以为我们演出前后会干什么?不管在飞机上,还是旅馆里,我们干的一切就是仔细选听。然后挑出认为有风格的作品,再与作曲家通过电话交谈。我把所听的唱片单贴在博客上,通过网络,我们发现更多的音乐家和演奏家想与我们合作。”哈林顿说,“克罗诺斯”像一个大实验室。
“绝不要相信年过三十的老家伙!”这是哈林顿的格言,但到了2003年,“克罗诺斯”也迎来了成立30周年纪念。早在乐团成立之初,哈林顿就在旧金山建立了非盈利公益组织——The Kronos Quartet/Kronos PerformingArts Association,而到了2003年,哈林顿决定成立一个名为“Kronos:Under 30 Project”的计划——栽培30岁以下的青年驻团作曲家。现在,他们把四重奏大师班开进了卡内基音乐大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