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广东乐坛30年全记录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10:37  信息时报
广东乐坛30年全记录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图)

麦子杰是广东乐坛最辉煌年代的代表歌手

广东乐坛30年全记录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图)

有“广州邓丽君”之称的刘欣如 伍福生摄

广东乐坛30年全记录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歌(图)

《又见茉莉花》时代的周彦宏,那是她还叫周艳泓 伍福生摄

  不知不觉,广东乐坛已走过了30年。 陈小奇、李海鹰、杨湘粤、张全复、毛宁(blog)杨钰莹陈明(blog)林依伦、李春波、甘苹等无数颗闪亮的明星,从广东升起照亮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天空;《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信天游》、《我不想说》、《小芳》、《大哥你好吗》、《九月九的酒》、《你在他乡还好吗》等歌曲红遍大江南北,直到今天还留在歌迷的记忆中。 6月16日,一场名为“世纪经典——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将拉开帏幕,该活动包括6月16日下午举行的大型颁奖典礼、当晚的大型庆典演唱会及6月17日下午的“南方乐派”理论研讨会,专家、音乐人、歌手一起缅怀广东乐坛这30年走过的日子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现在我们不妨先用文字回望广东乐坛走过的这些岁月,那一段段脍炙人口的歌声以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

  初具雏形

  1977年——1987年

  1977年5月1日,广东出现了全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揭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不过这支乐队诞生只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开始,真正令广东乐坛起步的,却是音乐茶座的兴起,正因为有音乐茶座,才令到像“紫罗兰”轻音乐队以及其他的一些歌手有发展的空间。

  音乐茶座兴起

  最早创立音乐茶座的是东方宾馆的花园餐厅,他们在1978年冬季办起了一个由本地演员演唱港台歌为主的音乐茶座,广州其他的宾馆酒店纷纷效仿,一年后,广州的音乐茶座达到75间,座位数超过当时广州所有戏院的座位总和。

  在当时的音乐茶座,歌手除演绎流行的港台歌曲之外,也开始尝试原创。1978年,“紫罗兰”轻音乐队创作了内地第一首粤语原创流行歌《星湖荡舟》。创作者吴国才说:“这首歌是当时我去肇庆演出,在七星岩有感而发创作的,没想到就成为了内地第一首粤语原创流行歌,当时在一片港台歌曲中,这首原创的作品都很受歌迷的欢迎。”

  当时音乐茶座演唱的主要曲目都是以翻唱港台流行歌为主,出现了一批“广州xxx”的模仿歌手。“广州罗文”李华勇是第一批模仿歌手的代表,原本是粤剧团演员的他以罗文唱腔演唱的《青春永常在》在广东家喻户晓;广东省民间乐团的歌唱演员陈浩(blog)光则被称为“广州郑少秋”,他代表作就是上文提到的《星湖荡舟》。此后几年间,这种模仿歌手越来越多,知名的有“广州刘文正”吕念祖,以及“广州邓丽君”刘欣如。

  专业唱片公司诞生

  为配合音乐茶座歌手的发展,广东乐坛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业唱片公司。1979年,中唱广州公司一成立就录制了《广州罗文——李华勇》专辑,随后又录制了上述提到的以流行于广州音乐茶座的第一首本地作者自创歌曲《星湖荡舟》作主打的同名唱片;之后1980年成立的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了本地歌星第一盒卡带, 是李华勇、吕念祖、张燕妮的合集《大地恩情》。随后几年间,“中唱”录制了曾咏贤、安李、张咪(blog)、汤莉的专辑;“太平洋”录制了张燕妮、刘欣如、唐彪与安李、王斯等一大批歌星的专辑。市场对这些卡带十分受落,销售量许多都超过100万盒!一大批如“新时代”和“白天鹅”等的新唱片公司,广东的唱片业也迅速兴起,为广东流行音乐推波助澜。

  新人歌唱大赛

  有专业唱片的参与,意味着整个完整的唱片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而后备人才与原创作品就成为了维持这个工业体系的很重要资源,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1985年12月10至19日,广州市文化记者联谊会等举办了“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倡导告别“口水歌”,告别贴牌造星,写自己的歌、造自己的星,闯出新天地。广州音乐茶座的各支轻音乐队、各大歌舞团都参加了比赛,其中不乏有当时已经成名的李华勇、吕念祖、刘欣如等歌手,这次大赛首次评出了本地的十大歌星、十大歌曲。 陈小奇、李海鹰、解承强、兰斋等年轻的音乐人就在这次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原创歌曲的大奖;刘欣如、安李、吕念祖、唐彪等人获得了十大歌手的称号。陈小奇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这次大赛标志着广东一批词曲作者的崛起,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广东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

  音乐茶座与炒更

  音乐茶座在酒店和宾馆流行,轻音乐团也随之兴起。这些轻音乐队的名字往往以“红”字开头,比如“红玫瑰”、“红棉”、“红牡丹”等等,乐队与挂靠单位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复杂,“走穴”、“炒更”的提法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这些乐队演唱的曲目不但包括港台流行音乐,也有国内如苏小明、王洁实、谢丽斯等人的曲目。演一场的 报酬在3元到5元不等,一个演员一天可以走几个场,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算高收入了。据一位音乐茶座歌手回忆,那时候最高的报酬是一场7元,登台的时候最害怕就是碰见单位同事,怕被领导知道。那时的歌手已经有包装意识,当时最流行的是白色西装,一些歌手就不惜血本地为自己置装,王建业就披露,当年自己曾经托人在香港买过一套白色西装和白色皮鞋,价格要2000港元,这在当时已经是天价了。

  省港杯歌唱大赛

  这个比赛曾为广东流行乐坛塑造过多位巨星,当年只要在这个比赛上获奖,必定能在乐坛走红,它对广东乐坛的影响力,不亚于香港的“新秀歌唱大赛”对香港乐坛的影响。省港杯歌唱大赛最早是1989年广东电视台与香港无线电视台合办的,首届比赛的冠军是汤莉、亚军廖百威、季军是香港的曾航生,除此之外广东乐坛的多位重量级歌手都是出自这个比赛,例如古璇、林萍和王佩都曾获得过比赛的冠军。后来这个比赛扩展为沪粤港歌唱大赛,但是影响力就不如以前,之后更更名为全球华人歌唱大赛,但影响力还是不如最早的省港杯歌唱大赛。

  独领风骚

  1987——1997年

  媒体为乐坛造势

  媒体对广东乐坛发展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红棉杯”就是由个别媒体记者发起的,而电台的传播更扮演了重要角色。1987年广东电台文艺部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健牌”歌曲大赛。那时的电台,每天除了播放老歌外,就只能播放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目睹这种情况,时任广东电台文艺部副主任的白玲(现任广东电台台长)萌发了举办活动以促进本地原创音乐发展、抗衡港台歌曲的念头。于是,这个以大赛形式出现的排行榜就成立了,大赛的主旨是鼓励本地作者创作,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本地原创。在这一年年底评出了“广东十大创作歌曲”,反响非常好。随后珠江经济台在1989年也成立《音乐冲击波》的节目,这个节目也是一种歌曲排行榜的形式,以推介原创粤语歌曲为主。据当时该节目的主持人陈石表示,第一批上榜歌曲就有许建强的处女作《迈向明天》。后来《音乐冲击波》在1992年演变成《岭南新歌榜》,至此《岭南新歌榜》和《广东新歌榜》(前身“健牌”歌曲大赛)就成为广东乐坛迈向辉煌主要推动力,这两个排行榜成功将《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小芳》、《晚秋》、《爱情鸟》等原创歌曲推介出去,也缔造了廖百威、王建业、陈汝佳、李达成、杨钰莹、毛宁、林萍、林依轮(blog)等全国知名的歌手,正是通过歌曲排行榜,一大批歌曲和歌手从广州走向全国。除了电台之外,广东电视台也在当时领先于全国的娱乐综艺节目《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上邀请大批广东乐坛的歌手在电视上曝光,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影响力。

  原创造星时代

  经过上世纪80年代音乐茶座的洗礼以及渐具雏形的唱片工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乐坛造就了一批已具“明星”包装的原创流行歌手,1990年《舞台与银幕》著名记者钟路明在该报撰写了一篇题为《广州流行歌坛点将录》的文章,提到当时歌坛最受欢迎的十一位歌手,分别是廖百威、王建业、陈汝佳、李达成、汤莉、陈丹虹、唐彪、安李、陈少雄、吴丹力、李华勇。文章指出彼时的广东流行乐坛已经进入造星时代;为配合这个造星工作,广东还率先在全国引进了歌手签约制度,最早兴起“包装”,出现了以上第一批“包装”歌手。而此时“中唱”、“太平洋”、“新时代”和“白天鹅”日渐成为广东乐坛的四大唱片公司,各自旗下都拥有一批重量级歌手。而且那时制作唱片的成本低,利润高,一首歌写出来,一盒磁带可卖出一百多万盒,可赚三、四百万元,CD可赚七、八百万元,所有与之相关的行业都盛极一时,磁带、CD、VCD、歌舞厅、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出版社……形成一个巨大的音乐产业链,正是由于有这个音乐产业链支持才使到“造星”工程不断深入。

  随着“造星”工程深入,乐坛的竞争也日催激烈,1993年,当时的广州乐评人“小李飞刀(blog)”曾经撰文感慨娱乐圈的变化无常,他提到,1991年的主力歌手是李达成、汤莉、王建业、麦子杰等人,而到了1993年,活跃在广州歌坛上的却是李春波、杨钰莹、毛宁、甘萍、林萍等人,这些人参加当年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在全国的影响更深。“外来歌手”撑起广东乐坛半边天,与广东流行音乐的开放与兼容有关,当时的广东乐坛欢迎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来加盟,进而激励本地的发展。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杨湘粤的《真的好想你》等好歌,都是外省歌星首唱的,李春波、杨钰莹,也从广东走向全国。当时的广东乐坛无论是在全国的影响力、歌曲的产量质量以及歌手的知名度方面都处于颠峰状态。1994年广州市委宣传部举办了全国第一个党政部门级别的流行音乐研讨会,政府予以广东流行音乐极高的评价:“流行音乐在广东的崛起,与广东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独领风骚是一致的。”北京著名音乐人苏越在会上发出了“广东是流行音乐的延安”的感叹。

  粤港音乐交流

  初期的广东乐坛备受港台流行歌的影响,不过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乐坛原创的兴起,本地作品也可以与港台流行作品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况下,香港乐坛也不得不开始把目光投向广东乐坛,最早是“亚视”举办的“未来偶像争霸战”,广东歌手李达成一举夺得冠军,并与香港唱片公司签约,据说他的第一张唱片,公司也投入了近百万港元的宣传费,这在当时的国内流行乐坛是不敢想像的。随后麦子杰、王子鸣(blog)等一批广东歌手也与香港公司签约,形成一股“签约潮”。然而这批广东歌手在香港乐坛的发展并不如意,有人归咎于当时粤港两地交通不畅,令这批签约歌手不能经常到香港参加公司的活动、配合公司的宣传,另外内地歌手与港台歌手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使这批流行歌手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虽然内地歌手赴港发展碰壁,但无碍于两地的音乐交流,特别是作品交流上,达致两地乐坛的融合,黄凯芹的《晚秋》、刘德华的《如果天有情》、黎明的《请你留在我身边》、彭羚的《吻我》都是出自广东音乐人许建强之手;而吕方的《弯弯的月亮》、叶倩文的《我的爱对你说》也是出自另一广东音乐人李海鹰之手;而被谭咏麟誉为“广东流行乐坛教父”的王文光,就曾为谭咏麟写过《还我真情》以及为李克勤写过《My Shirley》,他是内地第一位打入香港乐坛并获得“十大金曲”的作曲家。

  发展受阻

  1997——2007年

  南雁北飞

  广东乐坛的衰退在1995、1996年间已初露端倪,1997年前后变成集体爆发。当年歌手云集广东的“雁南飞”景观换成了“南雁北飞”:中唱广州分公司的甘苹、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了

  北京;陈明和毛宁分别转签北京Sony;林依伦则签约北京新乐公司,随着当时多位大牌歌手的“北飞”,曾经被视为音乐人的“黄埔军校”的广东,已是不折不扣的燕去巢空。不仅如此,曾经日进斗金的广东四大唱片公司中唱、新时代、太平洋、白天鹅影音公司或连年负债,或濒临崩溃,不再有钱包装新的歌手,只能偶尔成全一两位自费包装的新人;也不再有钱制作新歌,只能靠发行一些非原创的东西,比如翻唱一些歌曲来勉强糊口;当年华纳、环球、索尼、EMI等唱片公司进驻中国时,瞅都不瞅广东一眼就直奔北京、上海而去,即使到现在也仅有环球和EMI在广州设立办事处,而且这还是2003年之后的事了。

  北京的乐评人金兆钧认为,当时北京乐坛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广东,首先是文化投资环境,另外北京流行乐坛虽有起伏,却总有亮点,既有民歌,也有摇滚,既有柔情的,也有豪放的,歌手、听众总能找到共鸣点,而广东乐坛在创作上拓展不够,即使在乐坛最为活跃的90年代中期,只固定在都市抒情歌曲的圈子里。也有人分析,造就歌手“北飞”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央电视台在1994年之后设置了流行音乐板块,并且经常播出各种晚会,这种机会对各地歌手具有巨大的诱惑;与此同时,原本在广东甚具影响力的《万紫千红》、《共度好时光》节目在1995年前后停播,以滚动播放原创MTV作品为特色的《MTV星座》也因种种原因也停了。一边是中央电视台的亿万收视;另一边是逐渐萎缩的宣传渠道,作为歌手自然都会选择前者。而本地资深传媒人士钟路明则认为,广东乐坛的衰落是因为一直未能有专业经理人的产生:“放眼香港乐坛,大家说起张学友就自然会想起陈淑芬,说起王菲就会想起陈家瑛,但是广东乐坛这么多年来,除了培训出半个合格的经理人陈梓秋之外,都找不到有合资格的经理人,许多所谓的经理人都不过是高级保姆而已,乐坛光靠音乐人创作是不足够的,也要靠经理人专业运作的支持。”

  无线音乐异军突起

  在1997年到2002年,整个广东乐坛没有任何方向,在全国的影响也日渐式微。虽然在2002年间,本地歌手张敬轩一度崛起,但仍不能扭转乐坛的这种局面,最终张敬轩也赴香港发展,而后来不少模仿张敬轩路线的歌手也未能成为“张敬轩第二”,可见传统原创乐坛生存环境之恶劣。专题策划/ 叶毅 专题撰文/ 叶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