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追忆广东流行乐坛30年 《小芳》带动民谣热(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14: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1993年,《小芳》红遍大江南北。因为《小芳》的火热,流行乐坛兴起了“城市民谣”,随后带出了“校园民谣热”。包办《小芳》词曲唱的李春波,一位算不上“帅哥”的歌手,在中国流行乐坛上的风头一时无两。但很少人知道,这首《小芳》曾几度被唱片公司拒之门外,直到李春波在广州遇上了音乐人李广平和陈小奇,《小芳》才终于被乐坛接纳并进而推广至全国。 李广平和陈小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捧红《小芳》的故事,两位音乐人都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那是一个奇迹。 [失落] 李春波落魄遭拒 1992年前,李春波在一个小乐队里担当贝司手,生活落魄。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李春波的情景,李广平禁不住感叹:“当时他太落魄了。我至今无法忘怀当时他在广州友谊沙龙歌舞厅后面的宿舍里弹吉他唱歌给我听的情景。”说李春波落魄并非指他吃不上饭,而是他创作的歌无人问津。李春波刚来到广东,就找到音乐人朱德荣帮他制作《小芳》。制作完后,他到处找唱片公司发行,几个唱片公司都因为他唱得“业余”而不愿意出版发行。后来,李广平把《小芳》拿到中国唱片广州公司,但仍受到冷遇。李广平只好找到企划部主任陈小奇,两人立下“如果有退货,一律由企划部承担!”的军令状,最终才得以说服公司领导发行《小芳》。 《小芳》为何如此举步维艰?李广平说,关键是这首歌跟当时的主流流行音乐差异太大,“歌词口语化,吐字方式不标准,演唱相比音乐学院出来的歌手要粗糙”。当时的发行公司对《小芳》没信心也正是出自所谓的“市场分析”——《小芳》跟那时好卖的歌不一样。 [奇迹] 《小芳》破茧而出 1993年初,《小芳》开始传唱于中国的每个角落。香港亚洲电视台带着浓厚的兴趣,派出采访组追踪李春波,因为他们不相信《小芳》在广州打败了所有的引进版歌曲,成为广州第一畅销带。在奖项方面,《小芳》力夺广州四大排行榜金曲(创广东第一);登上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排行榜榜首并数周不下(创全国第一);在《人民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盒带销售排行榜上均列第一。 对于中国流行乐坛来说,《小芳》的成功来得非常突然。这跟李广平和陈小奇的推广不无关系。他们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电台、电视、报纸的宣传活动。李广平说:“我从《小芳》开始了自己职业音乐企划与制作人的生涯,1992年,我们有意识地到北京、上海去做大规模的歌曲和歌手的推广工作。” 宣传固然重要,但《小芳》的成功本质上是民谣的成功。李广平和陈小奇都称,他们当时都是被李春波这种朴素、真诚的风格所打动。从市场分析上,陈小奇的意见跟发行公司相反——这是当时乐坛上没有的东西,肯定能大卖。对于听众来说,《小芳》是历史的回声,它为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带回了或甜或酸的回忆:“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河旁。” [延续] “校园民谣”接棒成功 在民谣歌手中,不单只有李春波红起来了。与李春波同期成为“流行歌手”的还有北方的艾敬(blog),她也以一首叙事性很强的民谣《我的1997》赢得一场很“突然”的胜利。当时,李广平和《我的1997》的制作人黄小茂一南一北、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城市民谣”的概念。从此,“城市民谣”就成为了一种流行的音乐形式,而不再是躲在乡村角落里的无名歌谣。 1993年后,模仿李春波的唱作歌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广平说:“李春波启发了很多人,它让别人看到了希望——不需要从音乐学院出来,拿一把吉他自己作曲、唱自己的歌也能成为歌手。”李广平回忆起,当时李春波在大学里最受欢迎,“他在中山大学弹着吉他演唱另一首金曲《一封家书》,唱一句,台下就鼓一次掌。”校园里弹吉他、自己创作歌曲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描写校园故事、心情的“校园民谣”也就慢慢红了起来并形成一阵新的流行风暴。当时,“城市民谣”和“校园民谣”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现象,让大家津津乐道。 [期望] 民谣自有其生命力 《一封家书》之后,在如日中天的时候,李春波悄悄地淡出了歌坛,他去了北京学电影。从此,“城市民谣”也开始沉寂下来了,后来的流行乐坛也一直没人接过李春波的大旗。 对于李春波后来的隐退,陈小奇认为,李春波不是专业的歌手,也不是职业的作曲者,他一个人的创作力量是有限的,“可能两个专辑出来之后,他积累的东西都用完了。”至于“城市民谣”甚至民谣在流行乐坛上的沉寂,陈小奇觉得这是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乐坛开始推崇蓝调、爵士等欧美音乐的缘故,但他认为民谣这种蕴含着地域文化、本土风格的歌曲拥有着真正的生命力,他相信总有一天,民谣会重新流行起来的。 李广平说,现在的中国流行乐坛民谣少,“就像缺了一个角”。今年5月底,李春波曾经带着英文版的《小芳》来见他,他觉得很感动。同时,他希望李春波能带着《小芳》走向国际,再为中国民谣创造新的奇迹。本报记者 黄辰星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