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华语音乐传媒大赏启动 香港音乐靠小众狂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6:13 南都周刊
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于5月31日正式启动。经过内地、香港、台湾三地评委的初评后,提名名单也随之正式揭晓。与往届有所不同,此次大赏的颁奖典礼在香港回归十周年的背景之下,首度移师香港,并定于6月30日在香港荃湾举行。 作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之一,“香港”在本届大赏中的意味格外引人瞩目。在提名名单中,香港音乐及音乐人格外醒目,主流及小众歌手均列其中,所获提名众多。而华语流行乐坛今年的新景之一,便是粤语流行歌的复兴。由此,这份提名名单的出炉更加促发了部分业内人士对香港音乐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再对比我们前面为内地音乐开出的病危通知单,是否可以认为曾经叱咤一时、影响万里的香港乐坛,颓势是否已经扭转?香港音乐,悄然复兴了吗? 蓝奕邦、谢安琪等众新秀纷开奇葩小众之声继续狂欢 香港流行乐坛近年来兴起实力派小众风潮,越来越多的歌迷开始对小众之声“买账”。城市民谣歌者林一峰、钢琴才女王菀之、搞怪小清新AT17、摇滚兄弟Soler等都是香港乐坛新势力的代表。在去年的第六届华语音乐大赏中,侧田、王菀之、Soler分别成为男新人、女新人、新乐队组合的得主。这些小众歌手已然为低迷多时的香港乐坛注入了新的活水。 在本届的提名名单中,小众势力依然不容小觑。R&B歌手方大同以《爱爱爱》同周杰伦(Q吧)、陶喆等主流歌手一道入围“最佳国语男歌手”,而钢琴歌者蓝奕邦则以《潮骚》与陈奕迅、李克勤等人分获“最佳粤语男歌手”的提名。女歌手谢安琪、王菀之则成功进驻“最佳粤语女歌手”的行列,而刘以达凭借与广州女孩组建的新乐队“达与璐”更是戏剧性地入围“最佳新乐队/组合”奖项。 “小众之声”最初是出于对正统“大唱片”制作模式的对抗或无奈而出现的,而香港乐坛普遍的不景气使得“大制作”的市场愈加萎缩,在此情境下,小众歌手的发挥空间壮大了。这些歌手多以唱作人的身份出现,其祛除包装和炒作的真实表达也因此具备了更为直抵人心的力量。以林一峰、王菀之、方大同等音乐人为代表的小众之声正悄然改变香港乐坛的格局,人性化的表达使得香港流行音乐的生态变得更为多元和鲜活。 陈奕迅、李克勤活而求变主流之声锐意创新 一直以来,香港流行乐坛因其较为发达的产业化操作成为大公司、大制作这一模式的代表者。英皇等娱乐巨头对其旗下歌手(容祖儿、Twins)的包装和炒作不遗余力。然而,低迷的唱片市场让“大制作”越发步履维艰,而小众实力派的崛起也让主流巨星面临艰巨考验。 在此次华语音乐传媒大赏的提名名单中,陈奕迅、李克勤等主流歌手则是在颓势中“活而求变”的巨星代表。实力天王陈奕迅沿袭去年的优势,在本届大赏中,他以新推出的《What’s going on?》和《Life Continues》两张大碟斩获了“最佳粤语男歌手”、“年度粤语歌曲”、“年度粤语专辑”、“年度艺人”、“最佳演唱会”等五项提名,成为粤语歌手中获得提名最多的一位,直接抗衡获得八项提名的周杰伦。或许,这也意味着以陈奕迅为代表的粤语歌势力,正在逐步重新走向复苏。《K歌之王》、《最佳损友》等歌曲再度成为两岸三地歌迷K歌的必选之一,而其音乐内涵也正逐渐摆脱着口水歌式的“虚情假意”,开始走向个体表达和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李克勤的殿堂之作《演奏厅Ⅱ》入围“最佳HIFI艺人”,他把“香港情怀用管弦乐与中乐的‘混音’来抒发”。主流巨星的创新和变化,与香港乐坛新势力音乐的激发不无关系。粤语歌在这一年里,不但类型丰富,内涵也日益新颖深刻起来。 答疑解惑 南都周刊:本届“最佳演唱会”奖项的5个获提名音乐人/组合中,粤语的占了4个,你怎么看? 游威(华语音乐传媒大赏执行总监):自2005年起,粤语流行曲的深厚底蕴在一股“80年代”的怀旧浪潮中厚积薄发,许冠杰、徐小凤、达明一派等一批经典巨星复出开演唱会,红馆自此从未歇过,今年更是如此。虽然唱片难卖,但演唱会却一票难求,而这也间接地为粤语流行曲找到了另一条出路。 南都周刊:在“最佳作词人”5个提名几乎全被林夕、黄伟文这两位香港填词人囊括,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游威:这点我也比较吃惊。本次初评中,内地的很多评委不约而同地垂青于林夕和黄伟文这两位香港资深填词人的粤语歌,比如北京的乐评人科尔沁夫(blog),他当时就直接把票投给了黄伟文。不过,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因为林和黄二人在近两年的创作中,大都抛弃了以往的情爱俗套,用歌词譬喻点化人生,富士山下、落花流水、观世音等一系列非情歌或以情歌喻世的作品就是代表。它们让粤语流行曲经历“低龄之谷”后,再次走向人性和深度。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