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陈奕迅谈香港乐坛变迁:这不是巨星的时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14:18  生活新报
陈奕迅谈香港乐坛变迁:这不是巨星的时代(图)

陈奕迅

  首席记者 露耘

  作为香港流行文化标志的粤语流行曲,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兴衰沉浮。在大中华市场一体化的大势下,曾经坚挺的香港乐坛,也遭受着产业转型带来的种种冲击——翻版、网络下载,而更要命的是粤语文化红遍大江南北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香港乐坛也一样面临边缘化的危险。那么,粤语歌是否真的将从此衰落,甚至逐渐消亡?我们听到一个声音:“这不是个巨星的时代,香港乐坛已经没有了突破性,没有了会唱歌的新人,就一个烂字,但不要怕烂,可以先死而后生。”这样的话,出自一个目睹了香港回归10年乐坛变化的歌者——他就是陈奕迅

  香港乐坛没有突破

  作为香港的一代歌星,陈奕迅是经历了这个十年的。他给我们谈到了十年自己的经历以及香港乐坛的变迁。目前一直在内地各大城市校园举行巡演的他,谈到这个问题颇多感慨。他半开玩笑地说:“大中华区歌手,如同真正的香港电影已经被合拍片取代一样,香港音乐越来越需要内地市场。研究内地人口味,翻唱《老鼠爱大米》、《披着羊皮的狼》,香港人迅速和务实的特点展露无遗。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很保守的地方,现在唱片公司变得更加害怕,不敢做一些突破性的尝试了。谢霆锋本来是跳舞的,后来变成玩乐队的。方文山(blog)的歌词我现在还在消化,因为他的词很魔幻,而林夕给我的词是越来越有深度了,越来越有道理。比如有一首歌叫《烂》,他不大想写那么有道理的歌词,但还是忍不住,告诉你,你不要怕烂,可以先死而后生。”

  这不是巨星的时代

  在被英皇“冷冻”近一年后,陈奕迅终于签约环球。10年间,一个歌手选择3家公司其实并不算多。当初陈奕迅离开华星,是因为想过优质生活;离开英皇则是想过创作生活;一来一去,其实陈奕迅选择的仍然是音乐。谈到自己一度被埋没,他认为其原因在于:“音乐这种东西,本应该是放很多有自己个性的东西在里面,就像绑鞋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法。但现在的公司都是根据市场在做专辑。香港地方小,歌手又越来越多,公司害怕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都想做一些大众一听就能够接受、非常简单的东西。所以大家才觉得现在香港的音乐很闷,听来听去都是一样的。以前张学友谭咏麟的专辑,能卖60万,香港那时大概有600万人口,可以占到10%。但现在能卖到6万的都很少,现在很多新人的专辑,能够卖到6000张公司就觉得非常不错了。这其实很可悲。”陈奕迅还悲观地感叹道:“这不是一个巨星的时代。”

  新人唱功太差玩票的

  讲到现在的香港乐坛,歌手的唱功也一直被评论界非议。陈奕迅在接受采访中,也讲到了这个话题,他说:“很多新的歌手,都要再去做演唱方面的训练。我觉得自己比较好的是,以前我为了兴趣学了一些声乐的知识,对现在很有帮助。但并不是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经历,入行的歌手应该要多加训练,不会唱歌就不要唱歌。观众不是愚蠢的,好听不好听大家是分别得出来的。有些歌你一听就被打动了,有些歌是要慢慢酝酿体会的,但也有些歌不管你听多少次,还是听不出感觉,觉得没意思。做音乐要很用心,很真诚的。有些歌手,本着金钱的目的来做音乐,怎么会成功?音乐就应该是要分享信息,记录下一些回忆的感觉,好像从前人们唱山歌,就是为了传情达意。做音乐就不要为了赚钱,很喜欢音乐的话,就应该一辈子做下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