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杨兴锋:音乐传媒大赏落户香港是一次回归之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16:32 南方都市报
杨兴锋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 这十年来,我数次来到香港,香港的社会发展进步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而且十年来对香港这种美好的印象一直留在我脑海中。 香港回归十年,是我们国家的大事,南方报业自然不能缺席,要全面深入、生动鲜活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 这次的‘华语音乐传媒大赏’落户香港将是一次‘寻根之旅’,也必将是一次‘回归之旅’。 现在看来,‘华语传媒系列大赏’不仅扩大了南方都市报本身的品牌影响力,也体现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华语传媒大赏作为集团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项目,一直是在投入,包括版面和现金,初步统计,七年来已经超过了2000万。 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与香港同胞的回归十载倒数活动结合,不仅记录历史,还去参与书写历史。 问:作为立足于广东面向全国的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一直高度关注香港的回归与发展。对于香港回归的十年历史,作为南方报业掌门人的您持有什么样的观察? 答:回归十年是一个宏大话题,我想谈点个人的感受。这十年来,我数次来到香港,香港的社会发展进步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而且十年来对香港这种美好的印象一直留在我脑海中。 我注意到,就在最近,美国《时代》杂志用了25页的篇幅来谈论香港更加有活力的新格局,就在十年前它的姐妹刊物《财富》曾经唱衰即将回归的香港,说“香港将死”,但现在《时代》不得不承认“现在的香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活力。”“现在的香港”就是回归10年后的香港。这个180度的转变很可深究,因为这里边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当然,对于这种转变,我们可套用古罗马政治哲学家塞涅卡的一句话来说:“认错既不伤害认错者,也不伤害接受认错的人。”任何持实事求是态度的人,对回归后的香港都会得出“更具活力”的结论。 我想,香港回归之后的10年,是“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变成伟大现实,在“‘一国’的共同利益下发挥‘两制’不同的优势”的10年,是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沿着一条稳定的道路在健康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10年。这十周年的纪念时刻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作为一个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声同气的报业集团,作为一个立足广东、毗邻港澳的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的报业集团,我们不能不为香港的平稳回归,为10年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十年来香港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由衷地感到骄傲、欣慰和巨大的鼓舞。 问:香港的发展提供了广东报业许多启发和发展机会,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理解的内容? 答:面对新时代,谁能够清醒而冷静地明晰自己置身其间的报业市场新形势,谁能够敏锐觉察并把握住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泛珠三角合作的历史性大好机遇,谁能够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谁就可能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独领风骚。香港是信息发达的国际信息中心,香港传媒对于国际传媒市场运作规律认识较深,能够敏锐地捕捉市场的风云变化,并作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对应和调整。这种特到之处,我们要关注和学习、研究。 香港的这种独特位置,也可以成为泛珠与东南亚华文媒体合作的桥梁,我们希望和香港的媒体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共同搭建传播平台和沟通、共赢的友谊之桥,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向海内外广泛报道内地尤其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之音。我们也将发挥自己在广东乃至全国的影响和毗邻港澳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香港的发展,为香港的下个十年乃至长期发展,为粤港两地的沟通互信合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问:香港十年回归报道,南方报业再次投入重兵进行报道,您能不能谈谈这些报道背后的感触? 答:香港回归十年,是我们国家的大事,南方报业自然不能缺席,要全面深入、生动鲜活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南方报业旗下的《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报刊,都及早动手,做了专门的准备,选调了最精锐的采编力量投入十周年的报道中去。我们还和香港荃湾政府合作,将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与香港同胞的回归十载倒数活动结合,参加到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中去,不仅记录历史,还去参与书写历史。 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系列报道,使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香港的活力与发展现状。香港回归,是香港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我们的眼里,今天的香港更加繁荣,希望和发展空间更大。这得益于香港人民的努力奋斗,也得益于中央的大力支持。十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香港的优势和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同时,香港的实践也表明,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阶层、界别及利益集团存在不同意见和矛盾,是正常现象,通过“讲大局,讲团结,讲包容”,社会才能避免耽误时间,取得和谐的局面,将主要的精力用来加快香港的发展。 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系列报道,使我们更加深切地领会到“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保证了今天香港的繁荣稳定、香港市民的和谐生活,也保证了在未来香港的更多发展机遇。“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必将增强全体中国人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信心,同时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范式。 依我看,在香港举行“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必然 问:本届华语传媒大赏的举办地首次选在香港,有何特别的寓意? 答:香港是华语流行音乐发源地之一,能在香港举行华语音乐的颁奖礼,一直是我们的一个梦想。早在2005年,第五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新闻发布会就在香港举行,其后的两年,“华语电影传媒大赏”也通过酒会的形式在香港两次成功举办。 从去年底开始,南方都市报作为主办方就着手商讨在香港举行音乐颁奖礼的可行性,希望能借助回归十年之际让这个品牌更上一层楼。要借这个机会特别感谢新城娱乐台的努力,最后南方报业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得以与香港荃湾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署达成共识,将第七届“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与香港同胞的回归十载倒数活动结合,圆了我们这个梦想。这次的“华语音乐传媒大赏”落户香港将是一次“寻根之旅”,也必将是一次“回归之旅”。这样“华语音乐传媒大赏”也从一个单纯的颁奖礼成为粤港两地携手庆回归的音乐盛事,让“传媒大赏”承载起欢庆十年回归的历史使命。 香港荃湾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署事前已经安排了一系列庆祝回归的活动,之所以选择跟南都、选择跟“华语音乐传媒大赏”合作,也正得益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得益于南方都市报在粤港澳的广泛影响和口碑。我也相信借助这个契机,南方都市报乃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会和香港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问:作为主办方,南方报业旗下的南方都市报与荃湾政府的合作关系是怎样的,本次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香港荃湾各界庆祝香港祖国十周年筹委会、荃湾民政事务署作为全力策动方之一,将本次活动纳入回归十年的重头活动之一,为本次盛典投入充裕的资金支持,以及广泛通过宣传发动香港市民参与,激发了香港同胞对于庆祝回归祖国十年的热情。 南方都市报作为全力策动方立足广东,通过公正的评审机制、对大赏理念的诠释,以及富有创意的企划和系列的宣传推广,让本次活动吸引了读者和社会各界,也让“香港音乐”和“香港”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让“香港回归十年”的魅力广为传扬!非常感谢合作伙伴新城娱乐台的全力支持,他们的鼎力相助及其丰富的制作经验和在香港当地的宣传和辐射力,为本次大赏登陆香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依我看,在香港举行第七届大赏,是历史的机缘也是必然。这是两地政府与传媒携手的大型活动,让本次盛典不仅成为歌迷的节日,而且广泛地影响了香港市民和珠三角的受众,促进了内地和港澳的文化交流。将一个传媒大赏,提升为粤港两地携手庆回归的大型盛事。 问:南方都市报当时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发起主办了华语传媒系列大赏? 答:最初的传媒大赏的提法,来自于2000年10月南方都市报几位娱乐版编辑和乐评人的一次聚会。大家讨论认为,虽然眼下各种文学、音乐奖项层出不穷,但是相当部分价值观紊乱,而且没有鲜明独立的立场,对于文坛、乐坛的影响特别是建设性的帮助较小。大家达成共识,提出要以自己的鲜明立场对华语电影、音乐做一次至今为止最专业、最系统的扫描、审视、评判和整合工作。系列大赏的基本思路就在这样的讨论中诞生。 这样一个基于独立的传媒立场、旨在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华语文化作品、发掘文化新人的活动,都市报高层进行不遗余力的推动,集团领导层也充分意识到它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影响,高度重视,全力投入资源。我们立志打造华语电影、音乐、文学传媒系列大奖,表彰优秀的华语文化作品,努力把它从一种小圈子文化提升为一个影响公众的文化传播平台。现在看来,“华语传媒系列大赏”不仅扩大了南方都市报本身的品牌影响力,也体现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问:华语传媒大赏区别于其他颁奖礼的特点何在?由南方都市报发起主办,是不是和南都或者南方报业的某些理念、气质有潜在的吻合? 答:我想华语传媒大赏系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人文性,即不以商业和简单的市场人气为核心考虑标准,更纯粹地由专业人士以文化、学术的专业角度以评鉴作品,同时华语传媒系列大赏在评审机制上与国际接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评审讨论和投票结果均透明并对外公开,主办单位不对评奖过程和评选结果产生任何干预。虽然我们来搭台,但是唱戏的是华语文化这些优秀的作品和创作者。我们完全尊重文化与学术的专业品位,并在举办过程中严格恪守和一以贯之,这也成为这项活动至今被业内和市场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的重要原因。 至于为什么这项活动会由南方报业,由南方都市报发起,我认为大赏体现的文化理念确实有我们高度认同的价值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历来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社会责任作为自己核心价值系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大力传播和推动。这个传媒奖的人文性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追求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理想是一致的,是相通的。 南方都市报志存高远,扎根珠三角面向全国,立足于打造中国最好的报纸,在国内同类报纸中堪称翘楚。南都这种卓尔不群的报纸气质,这种立意高远的报纸文化,本身也来源于他独特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对华语文化作品品鉴推广传承,这并不是多么热门或者哗众取宠的行为,南方都市报不问回报、立意纯粹,全情投入,在回报社会、助推华语文化传播的同时,也重新诠释了报纸的核心价值,扩张了报业品牌文化。 问:华语传媒大赏举办七年以来,作为主办方南都的投入是多少?有赢利吗? 答:华语传媒大赏作为集团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牌项目,一直是在投入,包括版面和现金,初步统计,七年来已经超过了2000万。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从来没把它当作是一个赢利项目来经营,而是作为文化事业长期扶持发展,我们希望通过传媒大赏传承和推广优秀华语文化,希望华语传媒大赏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精神理念的一种承载,作为一个有企业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理想的报业集团回馈社会的动作来做。所以华语传媒大赏目前更多的效益是来自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短期内我们不追求赢利,更关注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市场培育成熟的条件下,有一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也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 我们理解的华语传媒大赏,传媒是一个平台,它本身不参与产品制造,而聚焦于评介、交流和传播。南方都市报作为发起主办方,是这个平台的一个主力推动者,而对外媒体的合作是开放的,只要认可传媒大赏理念的媒体,都可以加入这个平台。 问:您怎么看待华语传媒大赏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答:华语传媒系列大赏在这几年做得很成熟,有了自己的风格,它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我们当初办这个大学的宗旨是一致的。我们追求的是具有专业性的独立,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个大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可以说,华语传媒系列大赏不是一个迎合市场和迎合观众的奖。我们要做的是,从传媒的角度思考,发挥传媒的力量,通过联合百家媒体,通过系列大赏这个纽带,表达我们对当今华语文学、电影和音乐的观点,也把我们的思考和价值传递给社会大众,传递给业界。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周炯 陈弋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