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回归十年之音乐人 李海鹰:香港不再一枝独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16:37  南方都市报

  十年前,香港乐坛正处于鼎盛时期,当时的音乐制作团体相当强大,但这十年来,随着盗版、网络非法下载的日益猖狂,原本一直坚守幕后的音乐人,有很多都已经移民的移民,转行的转行,剩下来的一批,虽然仍坚守阵地,但发展也不那么乐观。如今在回归十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数位在业内有相当资历和影响力,并来自各个地区、不同领域的音乐人,让他们从个人角度,谈谈香港乐坛这十年的发展,以及自己这么多年来在音乐上的历程。

  李海鹰:香港不再一枝独秀

  十年前,李海鹰曾是广东乐坛的中坚分子,但后来因为给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作曲,就去了北京发展,并一直呆到现在。对于香港,他是一个旁观者,但也正因为这个身份,他对这里音乐环境的兴衰,看得更加仔细、更加客观。

  对于香港乐坛这十年的变化,他的观点也跟所有人一样,认为是越来越低靡了。“记得黄霑生前有次和我聊天时说,香港现在的唱片销量与繁荣时期相比,只有那时的七分之一。这还是他在世的时候说的,要是现在的话,只会小于七分之一。”但李海鹰也认为,这不仅仅是香港乐坛的问题,台湾、日本,也是如此,网络化的今天,这是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但李海鹰也提出一个奇怪的现象,例如他去北京后,看到很多台湾的音乐人都来北京定居发展,包括一流的录音师、音乐创作人等。原因就是台湾市场的发展限制,使他们来北京寻求新的发展。但香港的音乐人过来的却很少。“我想,或许是语言的问题。但只有相互交流学习,华语音乐才能真正促进发展。”

  如果脱离音乐,看整个香港这十年的发展,李海鹰的评介也颇为独到,他认为,现在香港已经失去了“一枝独秀”的地位了。“因为以前是人家都没发展,只有它发展。可是如今整个内地都发展起来。它仍然是好,可不再是‘独好’。这也意味着它必须重新寻求自己的优势吧。”

  相对于香港,李海鹰对北京这个城市的欣赏度则明显更高,他认为香港虽然很国际化,但相比北京来说,还是太小了。“不仅仅是面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在北京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尽管它的音乐产业一直都没怎么好过,但在这里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音乐,不管多新奇,都会有人欣赏,有人听得懂。”本报记者 黄锐海

  周启生(听歌):香港乐坛趋生意化

  十年前,周启生在香港乐坛是被公认的音乐才子,当年他创作并演唱的《天长地久》、《浅草妖姬》曾风靡一时,至今仍是经典。十年后的今天,他仍在为自己的音乐事业打拼,是香港最资深的幕后制作人之一。谈到香港乐坛这十年的发展,周启生同样不太乐观,“在这十年里,几乎很难找到好的歌手。也想不到有什么能让大家记住的歌。”

  对于香港这十年来的变化,周启生历历在目,“这十年来香港人经历过很多事,例如SARS、金融风暴等等。但另一方面,回归后我能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上会比以前舒服点,归属感会多一点。”他认为,在经受了那么多考验后,大家都还是能从头再来,这更加证明了香港人超强的生命力。

  但对于香港乐坛现在的状况,周启生则没那么豪情壮气,他认为香港现在的音乐已成为一种商品类别。“例如现在很多唱片公司都转了方向,歌手本身就是一件商品,不管你的唱片卖多少,也不管你的歌好不好听,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广告商。现在的观念是,只要是卖得起价,能挣到钱的就是好。”

  “现在乐坛,已经不能用商业化去概括了,而是生意化。没有好的歌手怎么办,难道不做了吗?我们还是要生存下去。如果歌不好,那就找个电脑来把它弄好点,如果形象不好,那就把他打扮得有个性一点。例如没有头发,那就戴个帽子吧。”

  也正因为现在的音乐太过生意化,所以香港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都转行了,对很多音乐人来说,香港现在的音乐环境确实让他们心灰意冷,但周启生并不认同这种态度,他希望有音乐天赋的人都不要放弃,“如果现在不做就什么都没了,譬如我们做音乐,挣钱多少不要紧,最重要是争取发表的机会。”本报记者 黄锐海

  黎小田:更多眼光投向内地

  黎小田,可能大部分内地人都是从香港老电视剧里看到这三个字,实际上,黎小田的确是童星出道,演了30多部电影电视剧后才开始专注于音乐。

  经历过丽的电视、华星唱片后,黎小田开始自组公司发展音乐。后来更只凭爱好创作,“我不是谁都写的,能唱得好的我才写,像陈奕迅(听歌)不错,我就写。”

  粤语歌坛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后开始滑落,这些现状,黎小田想了很多,市场小、人口少、创作者少是他想到最主要的理由。对于黄伟文和林夕(听歌)写大量的歌词,他就笑说:“我真担心他们写得变态了。”意识到香港真正有兴趣做音乐的年轻人在逐渐减少,黎小田更多地将经历放到培养新人的工作上。他收有两个徒弟,跟他学创作、学唱歌,“其实很多艺人我也愿意教,但他们好像很怕我,都不来找我学,像陈奕迅有时候就会问我应该怎样唱,我就会解释给他听,其实我就是你看到的这个样子,比较爱开玩笑,不是很严肃的。”

  五年前,黎小田在香港跑马地开了一家西餐酒吧,酒吧中间摆了一架钢琴,当有喜欢唱歌的人来,就会即兴唱一首,“内地的谭晶(听歌,blog)来过,她唱得很好。”也就是在这里,驻唱歌手卫兰展露出自己出众的才华,于是黎小田将她推荐给黎明的经纪人,从此卫兰加入娱乐圈。

  香港回归祖国后,黎小田将更多的眼光投向内地,“回归后发现内地市场好大,这么多人,这么辽阔的地方,香港的音乐你做得再好,就这么大,就这么多人,你怎么办?所以要更多地关注内地发展。”今年,黎小田与国外一家演出公司合作排演音乐剧《秦》,将成为西安的固定演出项目。黎小田还注重发掘内地音乐人才,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

  黎小田今年9月将举办演唱会,成为港人最期盼的演唱会之一,黎小田说:“时代在变,音乐也要随着时代变,所以我在这些老歌里加入了R&B等现代的元素,太过去时的歌曲,现代人会不愿意听。”永远与时俱进,可能就是黎小田成为香港乐坛常青树的秘诀!本报记者 黄长洁

  向雪怀:我已退出香港乐坛

  作为香港乐坛元老级的音乐人,向雪怀从事音乐行业已将近三十年,对香港整个唱片业的兴衰历程尽收眼底。他说,十年前,香港乐坛还处于最黄金的时段,大家没什么危机感,“那时候比较好的歌手出唱片,随便都能卖出十几万张,再看现在的歌手,能卖出五万张的都已经少之又少。”

  回忆当年,向雪怀有点感慨,他还记得十年前香港回归当天的状况,“那天我没有出门,在家里通宵没睡,就看着电视,等着解放军进城。记得当时外面还下着大雨,似乎过了这一夜之后,等天晴了,香港就会换上一个崭新的景象。”

  但对于香港乐坛来说,这十年的发展并没有换上一个好的景象,向雪怀跟其他香港音乐人一样,对这个行业的现状并不乐观,“这十年来,无论幕前幕后都走了很多人,现在唱片业能养得起的人越来越少,新晋的歌手艺人也越来越少,能成功的人则更少。”

  谈到自己的发展,向雪怀表示自己也属于退下来的那一拨人。十年前,也正是香港回归那一年,他离开了当时香港本地最庞大的唱片公司“宝丽金”,之后进了全球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BMG(现已被新索收购)呆了几年,在2001年左右,他就完全退出了乐坛,开始做自己的生意,成为当时最早一批接触数字音乐(blog)的商人。

  但他这个生意也并不好做,至今为止,他仍处于开拓市场的阶段,“这个市场是很大的,但很艰难,因为大家都养成一个习惯,认为音乐是免费的,如果大家这个观念不扭转,这个行业就无法发展,毕竟创作者只是一小撮人,享受者才是大部分人。”本报记者 黄锐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