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叶佳修北京开唱反响热烈 民谣会成为历史的注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01:40  新京报

  凭借《乡间小路》而被歌迷熟知的叶佳修这次是首次来北京开唱。之前他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北京得到如此热烈的反响,因此在上台之后还开玩笑地说:“我真的很久没这么红过了。”

  新京报:这次在北京演出的反响非常好。作为您首次在内地的亮相,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吗?

  这次是我在北京第一次演出。不过之前对内地歌迷对我的歌的熟悉程度还是有一点点了解。我以前经常在国外演出,会碰到一些国内的朋友们,他们都有跟我讲过。不过最好笑的是昨天吃饭的时候。高晓松跟我说:我终于见到传说中的‘佚名’了。原来当时我的歌被内地的朋友传唱的时候,很多介绍上都没有我的名字,作者一栏都被写上了‘佚名’。当年听歌的一些朋友可能对这个还都有印象。

  

新京报:内地的校园民谣表达的更多的是城市年轻人或者说学生们的一种青春感怀。而你们的作品里面却非常多的乡土和田园风光,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差别。

  我的成长背景就是乡村。我在乡下长大,直到上了大学才到了城市。到了城市之后,我觉得城市太紧张,这里面的人生活的都不松弛。我就很怀念我的家乡的那种生活状态。所以就写了很多描写田园风光的很乡土的歌。我想大家听到这些歌,二三十分钟就可以到乡下“走一趟”,那该多好!

  新京报:你怎么定义“民歌或者民谣”?

  在我看来,我觉得用“民主时代以后的歌”来解释“民歌”会比较贴切。包括校园民谣,我觉得都应该能够传承一些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展现时代的一个侧面,能够在将来回首的时候,成为历史的一个注脚。

  新京报:前段时候在台北,有个“民歌三十年”的聚会。很多多年不见的民歌时代的音乐人都聚在了一起。老朋友们见面,都有什么变化?

  那场聚会算是规模相当浩大的。总共回来了55组当时民歌时代的民歌手。很多人在后来就根本没有碰过面,有一些离开了演艺圈,有一些移居国外。我当时就是从加拿大赶回去的。当时在台上,被我们称作“民歌之母”的陶晓清陶姐还开玩笑说,‘民歌四十’的时候,有些人就要被轮椅推上来了。黄大成更损,他跟施孝荣(听歌)说:“你那个时候就不用来了,因为你那个时候都不在了。”我们彼此之间往往就是这么开玩笑的,因为太熟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