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北京国际音乐节:打造了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03:18 新浪音乐
从北京国际音乐节从创办至今,历经十载春秋。十个让人难忘的隆重音乐节日,谱写了中国音乐史上一段辉煌的乐章。当然,这无尽的旋律还会继续下去,然而,当我们在这一刻驻足回望,不知会生出多少感慨,理出多少思绪…… “放眼看世界”,在这一方辛勤耕作的音乐乐土上,我们了解了世界,世界认识了我们,在这不断的了解和认识中,中华民族的音乐在一天天成长、进步,人们在音乐的睿智和灵光中提高了素养,焕发了创造力,这不仅是音乐的魅力,更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年辛勤劳作所收获的最大成果 通过十年的打造,享誉世界、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向世人展示了世界精品,弘扬中国文化,不仅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而且成为首都北京人们音乐生活中一件大事,业已起到对外宣传窗口的作用,并成为中国展现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成就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亚洲的任何一个音乐节。同时这一活动也培养了高尚的城市品味、高雅的城市人群,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为祖国首都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构筑和谐社会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在我国,创建规模大小不等的各类音乐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像著名的“上海之春”音乐节、“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等都在中国人民的音乐生活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与之不同的是,北京国际音乐节则是在我国举办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音乐节。通过我国广大音乐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北京国际音乐节体现了诸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产生的显著作用和意义有目共睹,这也正是为打造这张文化名片,10年来所走过的一条充满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历程。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策划理念、艺术标准、组织机构、运作程序等等,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区域化和汇演式的常规模框。其品牌化的经营方针,为国内舞台音乐表演艺术的专业化管理与市场化经营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它有一个自己专属的、艺术总监领导下的常设机构,而非国内其他音乐节临时搭班的惯例。长远的眼光,有利于科学合理制定长远的规划,有利于持续能动推进长远的作为。这大概可以称作国内最早和惟一的音乐节常设机构。它坚持“艺术至上”的精神,在演出的阵容、节目的安排,从整体到局部,全有既定的标准,一开始就站在高端起点。 从1998年第一届开始,音乐节从境外邀请的名团名家名副其实,有些项目已经和国际社会的音乐“现在时”相当接近甚至完全“同步”。音乐节推出的新创作品、委约作品、首演作品和独立制作的项目等等,有效缩短了中国与世界在艺术创作领域横向类比的差距。这就使“艺术化”的音乐节,同许多鱼龙混杂良莠参差的商业性演出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北京国际音乐节这10年展示的中外音乐艺术成果,已经超过过去50年音乐演出的总和。走上北京舞台的国际顶级大师,引进开发的国内首演作品,从数量到质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它为中国音乐发展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它使中国音乐爱好者真正开始进入国际社会音乐传统的轨道。其次,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推动本土音乐创作、树立民族尊严上立场鲜明,音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重,强力推介中国音乐家和中国作品卓见成效。第四届谭盾作品音乐会“一枝独秀”,第五届“一炮双响”,同时推出叶小纲和陈其钢两套个人作品音乐。前者交响序曲《潮》、《西藏之光》、《长城交响曲》3部世界首演作品;后者《五行》和《蝶恋花》两部享誉世界乐坛的力作均为中国首演,而在境外遭遇“流产”的《逝去的时光》(二胡版),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成功完成世界首演。 音乐节独立制作的“中国当代歌剧之夜”,开国内歌剧演出市场风气之先,将国外音乐节委约的中国作曲家原创歌剧搬回国内舞台。如非此举,国内观众想要现场听到郭文景在荷兰现代艺术节出世的《狂人日记》、在英国伦敦歌剧节诞生的《夜宴》,温德清在日内瓦莫扎特乡村音乐节落地的《赌命》,尚需漫长的等待。 为我们民族传统戏曲安排特别席位,又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一大特点。如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牡丹亭》《桃花扇》,最具国粹精华的交响京剧《杨门女将》,最具地方特色的潮州音乐、洞经音乐等等,音乐节都为其举办过专场。音乐节请古琴大师李祥霆演出《唐宋诗词畅想专场音乐会》,似一篇具有先见之明的人文“宣言”,为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再度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了成功的准备和铺垫。 音乐节就是从“人”的关键因素入手,为音乐演出“本土化”建设铺路奠基,既锻炼本土音乐团队,又造就本土音乐人才。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大平台,广州交响乐团连续三届为《艺术家的生涯生涯》《卡门》和《维特》担任伴奏。这种历练与积累,一般职业交响乐团演出季音乐会难以达到。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院合唱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通过参与世界歌剧经典艺术实践,留存下一份可贵的记忆和心得。我们的一些优秀演员,从配角到主角,艺术实践机会超过以往数年。从单向学习到双向互补,从被动消化到能动创造,堪与国外演员同台竞艺平分秋色。 北京国际音乐节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绩是,延伸教育功能提升全民素养。在项目运作模式和资源开发利用上,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理性思考与务实作为。能够邀请大师上舞台演出,也能够邀请大师进校园讲课。为我们的音乐学子提供机会和大师面对面交流。音乐节主办的大师班,成为音乐学院引进“外援”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音乐节一直坚持儿童音乐会免费开放,这就意味着一个远期投资的项目和培养扩充观众群的工程,今天被动跟随家长的孩子,将来可能就是主动引领孩子的家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国际音乐节可以说是北京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它的艺术成就影响着北京听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举办音乐节的价值,在于以高端文化去影响大众娱乐。如果整个的社会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性质的音乐品位可能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 北京国际音乐节作为国际化的音乐盛会,既体现中国特色,又具有首都特色,十年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沉淀了许多的思考,还会产生相当宽泛活跃的话题。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的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北京市应该很好地爱护国际音乐节,因为它已经形成了北京最富含金量的独立品牌,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高端品牌,在世界面前,成为了中国文化和首都形象的一张拿的出手的名片。 音乐无国界。纵观前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可以这样说,北京国际音乐节正在担当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文化大使的身份,并由此积极促进着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往,只需简单举例既可以说明:1999年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大师伊萨克•斯特恩,在20年后重返北京舞台与中国指挥家李德伦联袂演绎莫扎特再续前缘,为20年前中国那段“文化初春”与世界艺术初次谋面的美好记忆作了一个完美的交代;2004年恰逢中法文化年,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就成为了中法文化年最重要的舞台,那一节上,法国图卢兹歌剧院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上演了法国作曲家古诺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制作水准之高,名噪一时;鉴于中法文化年的成功运作和巨大的影响力,世界各国起而响应纷纷希望在北京举办文化年活动;2006年恰逢俄罗斯年在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又成了俄罗斯年的重要舞台。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亲自率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交响乐团和歌剧团,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以及肖斯塔科维奇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国首演,盛况空前,而音乐节更是不失时机地以俄罗斯年为主板块,设计了多台由俄罗斯艺术家或者中俄艺术家联袂的音乐会演出。可以说是非常出色地配合了政府的大型外交文化活动;2005年的第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应该是北京观众最为难忘的一届,演出项目虽然并不算多,却由于大胆引进纽伦堡国家歌剧院制作的瓦格纳四联神剧《指环》而震动海内外,其后续的动力将在2008年展现出更大轰动效应——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将携带一部瓦格纳歌剧和一部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以中德政府文化交流的重大项目加盟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至今,已然为了首都文化旅游、拉动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也应该成为一条重要思路和线索。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窗口作用内开与外放两个层面。对内是说,它对盛行于全国各地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艺术活动有示范作用。项目过硬,组织得当,较好地处理好艺术节自身规律探索与满足人们需求的“矛盾”——以优秀的品牌效应赢得外资企业及国资企业的青睐,尽可能减轻音乐节在资金方面对政府的依赖,从而有更多自主空间,向着更高、更好、更专业进发。由此警示国人,文化活动可做,但不可以盲目。对外是说,大量优秀音乐团队、个人因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国际影响力来到北京,通过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与中国音乐人、与中国观众的近距离接触,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或者说改变了对中国的部分成见。他们把正确的、客观的意见带回自己的国家,带给世界,对于树立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言之,人们欢迎并喜爱北京国际音乐节,信任并期待北京国际音乐节,它已经成为北京人,乃至全国人民衷爱和信得过的一张文化名片。相信今后,在政府、文化部、北京市以及众多单位的共同扶持与支持下,北京国际音乐节将会呈现更加成熟的魅力。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届时,北京国际音乐节也将成为北京这座国际大都市最为绚丽的一道人文景观和闪亮的城市名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