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深度解析广东乐坛三十年 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07:36  南方都市报
深度解析广东乐坛三十年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林依轮发展算最顺利的一个

  30年前,一趟叫作“广东乐坛”的航班开始静静起飞。在这匆匆的30年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登上这趟航班,最后在不同的地方落脚……对于广东乐坛来讲,三十年所承载的坎坷与精彩,既是无数个人的半生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在本地歌手廖百威的倡议下,一张重新灌录的经典唱片《广东制造》在近期推出。再接下来,一系列的关于广东乐坛三十年的活动还将继续举行,广东乐坛似乎又恢复了当年的生气,开始为下一个辉煌发力,那架经历了30年风雨的“广东乐坛”航班,又将再次升上蓝天。

  本报记者在广东乐坛30年之际,采访那些曾经登机、现已步入中年的“乘客”,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你还记得那些名字么?唐彪安李、毛宁(听歌,blog)林依轮(听歌,blog)、廖百威、麦子杰、李达成、汤莉、李春波、陈明(听歌,blog)、高林生(blog)……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黄锐海 实习生 王甜彬 贾建树 李明利

  北上号航班

  离开广东乐坛后,他们没有再回来!

  广东乐坛的低落,是从90年代中期大批歌手迁移北京开始,其中包括毛宁、杨钰莹、林依轮、李春波等曾经在广东地区创造过辉煌的外地歌手。如今时隔多年,这批歌手大部分还依然活跃于乐坛,尽管北上后他们的发展并不顺利,人气与地位都大不如前,但至今为止也没有谁愿意离开北京,再回归到广东乐坛。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歌手也不断在转型,希望能闯出一条新路。有的涉足演艺舞台,尝试话剧、音乐剧;有的则改变歌路,尝试新的音乐风格。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曾经的广东乐坛巨星,在北上之后都无法突破他们当年的辉煌。

  毛宁:

  每年都会到美国做一场演唱会

  毛宁曾经是广东乐坛最火的一颗星,也是之后经历最坎坷的一位北飘歌手。从当年与杨钰莹并肩齐行的“金童玉女”时代,到后来去北京发展后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毛宁的人生可说是大起大落。回忆起这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毛宁只是轻松地微叹一口气。“其实我是一个挺乐观的人,当年在广东乐坛最鼎盛的时期,我非常幸运地成为当红的明星之一,这是老天对我眷顾,但这也只是我人生的其中一个阶段,我不会拿当年的毛宁与现在的我作比较。现在我的状态非常好,虽然之前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结果还是挺过来了,之后我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刚出道的新人,重新开始。”

  当年

  ——“遇刺事件”之后,开始变得低调

  对于毛宁后期的发展,外界印象最深的是六年前发生的“遇刺事件”,当时毛宁因被歹徒抢劫而受伤送院,还差点丢掉了性命,之后,这件事更被媒体渲染成黑帮复仇、同性恋关系等诸多版本,让毛宁原本健康的形象一下子荡然无存。

  谈到这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即使是相隔这么多年,对毛宁来说也还是内心深处的一根刺,随时都会往他心里扎。而这次“遇刺事件”也成了毛宁事业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还是位居一线的乐坛明星,但之后则日渐平淡了下来,这似乎也是所有北飘歌手共同的宿命。

  尽管“遇刺事件”后,毛宁低调了许多,但他却并没有真正离开舞台,“很多人都认为,我出事后那几年是沉浸在痛苦之中。但实际上,痛苦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我都一直在工作。例如每年我都会到美国做一场演唱会。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就是一直鼓励我要走出国门。刚开始时,我去给甄妮(听歌)蔡琴(听歌)的专场做嘉宾,后来我就做专场,别的歌手来做嘉宾。除了美国之外,我还经常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做宣传,上NHK的节目,参加谷村新司的演唱会。”

  现在

  ——尝试舞台剧,但重心还是在音乐上

  近年来,毛宁遇到更多的是来自演艺舞台上的机会,两年前他与瞿颖(听歌,blog)主演了话剧《淡了,加点韭菜花》,这是他第一次走上舞台的经历。之后他又参演了广州歌舞团创作的音乐剧《星》,继续在舞台艺术方面进行不同的尝试。对于自己频频出演舞台剧,毛宁表示纯粹是机遇所致,“我这人比较随意,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会考虑太远,只要自己喜欢做,有兴趣做就行了。之前也有朋友跟我提议,说中国的音乐剧才刚刚开始,是一个新事物,如果我将主力往这方面发展的话,日后的发展空间必定会更大。但对于我来说,舞台表演在要求上是不同的,我的强项始终是在音乐方面,所以我想我不会放弃音乐,那才是我一辈子想做的事情。”

  结束了舞台剧的尝试后,这两年毛宁的事业中心还是回到了音乐上面,例如今年他就演唱了好几部影视剧的主题曲。包括最近他还与好友陈明演唱的新版电视剧《霍元甲》(blog)的主题曲《夜殇》,“这是我跟陈明相隔八年后的首次合作,前几天还在北京拍了MV,觉得挺不错。”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最鼎盛时是怎么一个境况?能否用一些事例来描述当时繁盛的程度?

  毛宁:当时的广东流行音乐氛围很好,蓬勃向上,新歌发表和演唱会特别多,而且都是自发的,有很多还是不计报酬的,纯粹为了音乐。

  南方都市报:那后来广东乐坛的衰落,你认为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造成的?

  毛宁:我觉得是必然的,因为毕竟北京是我们中心,当年你像广州是因为靠近香港台湾,先受到一些潮流的影响。但是随着国家的开放,毕竟北京还是我们政治文化的中心,所以这个肯定要向中心方面转移。

  广东乐坛的衰落,对你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毛宁: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其实现在的地域性已经不太明显,再广东或再北京上海,都同样是内地歌手。

  南方都市报:那你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有素质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毛宁:我觉得这个不只是广东方面的问题吧,是整个乐坛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就是整个乐坛都应该去努力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这要看大环境的影响,整个内地乐坛恢复元气了,广东地区自然也会兴旺起来。

  飞行路线

  与杨钰莹齐名“金童玉女”

  成为广东乐坛最红明星

  北上发展

  “遇刺事件”曝光

  淡出一线行列

  在舞台剧方面寻求发展

  林依轮:

  如果不做歌手,就会当一名厨师

  林依轮大概在2000年左右迁往北京,与毛宁他们相比,他算是最迟离开广州的一拨歌手。回忆起当年的离别,林依轮感慨良多,他说:“广州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我至今对广州仍有感情。但我当年赴京跟其他人不一样,我不是去寻求发展,而是去工作。因为当时北京方面的工作远多过广东,我不可能长期飞来飞去。当时我还跟恩师张全复商量了好久,才决定去北京。”

  当年

  ——出道之前,他曾是南美洲的中菜名厨

  当年,林依轮与毛宁、高林生等同期出道,并迅速唱红广东乐坛,那时候看起来并不是典型帅哥的他,走的也是一条标新立异的成功路。在众多的男歌手都在深情款款唱着悲情慢歌的那个年代里,他却唱着一首动感十足又俏皮诙谐的《爱情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风靡大街小巷的一匹黑马。

  对于林依轮,外界知道的更多是他后期的发展,但对于他出道前的经历,却甚少人了解。原来,他在20岁时还曾去过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闯荡,在快要身无分文的时候,林依轮去了当地的一家中餐馆应聘,随手做了几个菜给老板吃,老板就决定把这些菜印上饭店的菜单。之后回到中国,林依轮才来到广州向歌手的领域发展:“当时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希望在演艺事业上有所发展,但是总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做一辈子。所以如果不再做艺人,我肯定会当厨师。”

  林依轮依然喜欢做菜,“以前经常在家做给老婆孩子还有朋友吃,现在太忙了,做得少了。”感叹间,林依轮还有些遗憾。不过,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习惯性地会四处寻找特别的餐馆觅食。

  现在

  ——唱片、影视、舞台剧、出书,样样精

  相对于其他北飘歌手而言,他的发展还是最顺利的一个,林依轮说,这几年虽然专辑出得少,但他一直没闲着,“例如三年前我就主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都市没有地平线》,这两年,我则主要向音乐剧方面发展,除了之前曾演过时尚喜剧《麻花》和多媒体音乐剧《周旋(听歌)》外,今年更有幸主演了首部中文版的百老汇音乐剧《I LOVE YOU》。”

  此外,最近林依轮还推出了一本美食书《林家食谱》,这也是他当年在国外当厨师时就萌发的一个心愿。谈到这本书,林依轮兴奋不已,他说,这本书介绍的菜式都与减肥有关,从番茄蛋汤,到炒青菜,再到特制咸菜,都是他的林氏独门秘笈。据说,当年俘虏爱妻的芳心,林依轮也是靠这份特长。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最鼎盛时是怎么一个境况?能否用一些事例来描述当时繁盛的程度?

  林依轮: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年广东乐坛有很多流行音乐排行榜,而且当时的排行榜都很公正公开,不但有媒体的支持,而且也有歌迷们的公投在里面,所以那时候的排行榜不像现在那样只是流于形式。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低落,你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林依轮:我觉得就是因为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主要是大家心没有那么齐了。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低落后,对你个人的影响大不大?

  林依轮:影响是有的,但主要就是工作的重心转移,其他的感觉不太大。

  南方都市报: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例如有质素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林依轮:我觉得主要是缺乏引进人才。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林依轮:我相信将来广东乐坛会再次辉煌起来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支持和一个歌唱工业机制的完善。

  飞行路线

  20岁时去南美闯荡

  回国发展凭《爱情鸟》一曲爆红

  北上发展

  参演影视剧多线开花

  尝试在音乐剧方面有所突破 

  同机乘客

  李春波:将推《小芳》英文版

  李春波当年凭一首《小芳》一夜之间走红,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年代的“城市民谣”代言人。但他当年离开广州去北京,与其他北飘歌手的音乐理想不同,他为的是圆自己多年的电影梦。所以在1995年,他去了北京电影学院(blog)学习导演专业。并在2002年执导了自己首部电影《女孩别哭》,最近这几年,他一直是电影音乐双管齐下,坚持两方面同步发展。

  音乐方面,李春波说他的最新专辑已经基本完成,而且这还是一张双语唱片,其中一部分作品是他把自己经典旧歌翻唱成英文版。“这次的动静挺大,全部编曲音乐制作由美国朋友完成,现正在苦练英语,准备录人声。《小芳》的英文版叫《My Dear Mary》,《一封家书》也改成了英文版本。还有几首新歌曲,中英文同时推出。”他还表示,新作品的英文歌词由美国人重新填写,简洁而地道,特别适合英文水平一般的人听。

  李进:首创“听觉LOGO”概念

  当年凭着一首《你在他乡还好吗》迅速唱红大江南北的光头李进(blog),其后以一年一张唱片的速度不断冲击乐坛,之后他还拿了个中国流行乐坛十年成就奖。在北上发展后,李进的历程跟李春波相似,也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学业,后来他自己执导电视短剧,拍MTV,做撰稿人,写电影剧本,做客座教授等等,所涉及的领域很广。

  经过几年的养精蓄锐,最近李进带着自己首创的概念“听觉LOGO”和一首新歌《熊猫宝贝》再次闪耀乐坛,以环保、公益为口号,期待在乐坛上再掀新风。此外,他还表示,未来的日子里他会进一步推广企业品牌的听觉标识活动。

  甘萍(听歌):现在以家庭和孩子为主

  当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学习戏曲表演的甘萍涉足流行音乐。通过演唱《大哥,你好么》、《一个真实的故事》等歌曲,她让全国的观众都熟知了自己。但是在广东乐坛的最高峰的96年,她选择了离开,赴京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后来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歌舞团。之后,她和前国家足球队员黎兵结了婚,四年前夫妻俩还和别人一起组建了公司。

  如今做了足球运动员的妻子后,甘萍已经很少在公众场合唱歌,现在的她乐意过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她坦诚相告地说:“过去为了演唱打拼,忽视了一些东西,现在希望主要还是以家庭和孩子为主。”关于是否还打算在音乐这条道路往前走,她说:“好的音乐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不想给自己什么计划。如果哪天有了很贴近生活的东西,能够拿出好的作品来,那最好不过,在这方面还是应该水到渠成。”

  高林生:近年投身于电影音乐

  毕业于广州星海(blog)音乐学院师范系作曲专业的高林生,自93年代表曲目《牵挂你的人是我》问世以来,在90年代中期红透大江南北。自从去了上海发展后,一直把精力放在音乐创作方面。之后也发行了《我会陪你到永远》、《我的心不会改变》、《真的有话对你说》、《她的名字叫阳光》等专辑和单曲,但却没能获得更多歌迷的关注。他表示自己现在的身份并不是一个歌手,可能“两三年才出一张唱片”,因为“在我读音乐学院的时候我就定位好了,就是要做一个音乐人。”

  围绕着自己的理想,他也一直在忙碌。因为曾为电影《玩具总动员》演唱过主题曲和插曲,他说“有幸和电影音乐结缘”,最近就在为另外一部电影创作主题曲和插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都包下来”,但是关于细节内容,他表示待作品完成再作透露。

  陈明:用平和的心态去做音乐

  广受好评的女歌手陈明曾经凭借《快乐老家》、《寂寞让我如此美丽》等经典曲目拥有了一批极为死党的歌迷。自92签约了广州中唱公司。在她看来,“包括我那一批被称为’94新生代’的歌手都在96、97年取得了相对高的一个成绩。”

  至于后来选择移师北京的原因以及刚到北京时的状况,陈明娓娓道来:“在2000年,因为签进了索尼唱片,所以按公司要求到那里发展。其实也就是在那个阶段,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出现过事业的低潮期,并且心情也降至低谷。但我不是那种说要去争什么的人,所以还是坚持用平和的心态去做音乐。”2004年,陈明转签新京文唱片,并发布全新专辑《让爱情优先》,其中“女性自觉三部曲”更是受到歌迷的热烈追捧。陈明坦诚地说:“一直很感谢自己那些忠实的歌迷,我将会更认真做出更贴近生活的音乐来报答大家。”最近,陈明正忙于与录制与毛宁合唱的新版电视剧《霍元甲》的MV。

  林萍:以军人姿态求音乐新变

  当年在广东被称为“乐坛大姐大”的林萍,是九十年代春晚的“歌唱皇后”,自1993年起连续七年被邀参与央视春晚演出。96年签约中国空军政治部后,林萍的事业更是扶摇直上,不仅多次随中国代表团出访世界各国,而且更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其代表作如《跨越巅峰》、《拥抱明天》和《为我们的今天喝彩》等至今仍被视为体坛上的经典之歌。

  现在的林萍,一方面保持军人服从的作风,听从团里的出演安排;另一方面执著于对音乐的追求,闲时读书进修音乐,近年来一直在找寻适合自己的新歌,寻求自身音乐上的新变。

  退隐号航班

  当年的“广州XXX”,现在都不再唱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广东乐坛的兴旺是从茶座歌手开始的,当时广东本地的歌手还不具备原创根基,所以在那个年代,广东乐坛掀起了一股翻唱港台流行歌的热潮,并出现了一批以模仿港台明星而闻名的歌手,例如“广州梅艳芳(听歌)”汤莉、“广州刘文正(听歌)”吕念祖、“广州苏芮(听歌)”张燕妮等等。而这些“广州XXX”们,在经历了广东乐坛第一次高潮后,就纷纷退了下来,现在他们基本都脱离了歌手这个行业,有的做了老师,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更抛艺从政,在政府部门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李达成

  做过验货员、酒吧管理、算命先生

  20年前,李达成作为第一位签约香港唱片公司的广东歌手,曾与廖百威等人并称为广州“四大天王”,风头一时无两。但在之后的这么多年里,他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最颠峰时,他红遍粤港,人气甚至超过当年同期出道的王杰(听歌);最低落时,他几度迷茫,找不到出路,甚至曾以算命为生。如今,年逾四十的李达成,已经是一脸平淡的中年男人,言语之间流露出几分沧桑。在历经跌宕起伏后,他也早已看淡名利,一句“钱多少不重要,总会有生存下去的空间与方式”道出内里的意味深长。

  当年

  因为性格缺点,没有一份工作能长久

  李达成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一唱就是十几年。最风光时,他曾在广州体育馆连开三场个唱,票房全满。但随着本地乐坛的日渐消沉,他的歌手生涯也走到了尽头。“那时候,觉得自己唱歌已经去到极限,眼见市场的不断低落,我不知如何继续下去。”

  2001年,在经过了长达几年的矛盾期后,李达成终于选择全身而退,“当时是我的太太鼓励我,说只有把自己逼得没有退路,才能找到出路。所以我下定决心,跟我一位做海关进出口生意的朋友说,我不唱歌了,只要你一个月给我5000元工资,我就一心一意给你打工。”海关验货的辛苦让他至今难忘,却也令他多了几分自信,“其实我什么都能做,只有把自己当成普通人,放下面子,才会获得尊重。”

  之后,李达成又换了好几次工作,例如在环市路一家小酒吧里做过管理,又去上海一个俱乐部当过老总。谈到这些经历,他笑着感慨:“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喜欢不断挑战新事物。”但他也坦言,离开乐坛后,他转过很多行业,但没有一样是可以坚持到底的。“这也是因为我性格上一个很大的缺点,容易情绪化,做事情开始时很有激情,什么都不怕,但到了某个程度,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现在

  在一家俱乐部做管理,音乐已成过去

  两年前,李达成回到广州,因为身负养家的责任,他急于找到出路,结果却在因缘际遇下当了一名算命先生,这在退隐歌手的行列中也算一个特例。“当时我很迷茫,就找了一个算命先生来指点迷津,没想到他却建议我不如跟他学算命。我想了下觉得也好,只要有门技术,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之后,李达成就拜了这位师父开始学算命,跟着他去帮人家做法事。“因为没钱,当时的两万元学费,我还是分期付款的。”直到后来,一个朋友把他介绍给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李达成才有机会再次踏入管理行业。

  现在的李达成,在中信的一家俱乐部做董事长助理。从进出口生意、广告公司、到酒吧管理,再到后来去做算命先生,他兜兜转转却又绕了回来。“学算命这么久,我悟出一个道理:命运是不能改变的,但运气是可以改变的。”挣扎走过那段屡屡碰壁的低迷期后,李达成学会坦然面对一切,他说:“忍耐、等待、坚持是我的人生座右铭,以前的那些风光都是人家给的,太虚浮,现在才是自己脚踏实地争取来的。”

  李达成有一个7岁的儿子,一个3岁的女儿,经历过一次失败婚姻的他,谈起现在的家庭时一脸温馨:“我太太在我最低落时认识我,她的默默支持让我渡过很多难关。”说到未来,他表示现在当然不是最终目标,但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过好现在。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最鼎盛时是怎么一个境况?能否用一些事例来描述当时繁盛的程度?

  李达成:怎么说,那时的人不像现在的这么有钱。但最疯狂的时候,20多岁甚至更年长的人都会追着去看我们的演出、买我们的卡带。那时候的演出市场非常好。不像现在,“追星”的年龄层越来越年轻,一定年纪的人都不再有那份热情了。

  南方都市报:后来广东乐坛的衰落,你认为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造成的?

  李达成:肯定是人为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当时的广东乐坛刚刚开放,接近港澳的优势让它一下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好比中了六合彩,迅速狂热起来。但实际上各方面都不成熟,根本没有底气很好地发展下去。反而被冲昏了头脑,自大、自负的情绪更使它固守自居。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衰落,对你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李达成:没什么影响。因为我觉得命运也存在必然性,我心态很放松,放宽眼界面对任何事情。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有素质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李达成:我认为都缺乏。一样事物要“坏”起来,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会涉及各个方面。一个环节出问题,也影响到其他环节的发展。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李达成:会的。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衰落的时候才能反省、看清自己,是挫折,也是成功的开始。不存在永远的输赢。

  飞行路线

  上世纪80年代末入行

  在广州连开三场个唱

  签约香港唱片公司

  退隐后给私人老板打工

  赴上海做俱乐部老总

  拜师学算命想改行

  回广州管理一家俱乐部

  汤莉

  是妻子、是母亲、是老师、还在歌舞团

  科班出身的汤莉,当年以茶座歌手的身份出道,因为一把酷似梅艳芳的独特嗓音,被誉为“广州梅艳芳”而名满珠江。1989年,她代表广东地区在首届粤港歌唱大赛中夺得桂冠,一时风光无限。回首过去的辉煌,已为人母的汤莉一笑置之,“现在的我,是母亲、是妻子、是老师、也是歌舞团一员。生活平淡却让我有归属感。”

  当年

  淡出后,恋爱、结婚、生子

  “从1992年开始,随着本地音乐市场的滑坡,加上自己年龄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这么退了下来。”当年参赛拿奖时已有28岁的汤莉,在逐渐淡出的那段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恋爱、结婚、生子。

  1997年,她被大学母校星海音乐学院聘请回去执教,从此踏上教师讲坛。“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不做歌手甘心去当老师。”一下子从无数鲜花掌声的台前,退居默默无闻的幕后,她坦言最初的确有些不适应,“心态上、经济上的巨大落差让我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但很快就适应过来。”提及当歌手时的收入,她笑着回忆说,“刚出来唱的时候,每场演出5块钱,一个月大概150块,我父亲惊讶他工作了一辈子拿的薪水还不及我出道时的一半。”

  2005年获得华语音乐传媒大赏“特别贡献奖”令她记忆犹新,“没想到过了20多年,还能得到如此大的肯定与认可,我觉得很安慰。”

  现在

  以家庭为重,教学与音乐同在

  “当老师让我有满足感,当我看着自己带的学生一个个成材,那种感觉特别强烈。”汤莉表示,淡出后曾经想过别的发展,但最终发现还是教学最适合自己。“每年的每个节日,总能收到学生们发来的信息。很贴心的问候让我觉得温馨,这是以前当歌手没有的感觉。

  这些年来,虽然一直投身教育事业,但汤莉表示由于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舍不得放弃舞台,“到现在为止,我仍是歌舞团的一员,团里大大小小的演出我都有份参加。”

  “我享受如今平淡的生活。作为一个女人,我还是以家庭为重。”汤莉显然很满意现在的一切。问起还在读小学的儿子,她笑着回答,“他对音乐的领悟力不错。我记性不好,每到演出时他就陪我一起背歌词。我要唱的歌词他全会背。”言语之间满是疼爱。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最鼎盛时是怎么一个境况?能否用一些事例来描述当时繁盛的程度?

  汤莉:当时广东乐坛影响着整个中国流行乐坛,那时候的情形是“歌红人也红”。我们所在的太平洋艺术团,集中了像那英(听歌)、毛宁这样一大批精英歌手,去到全国哪个地方演出都很轰动。

  南方都市报:后来广东乐坛的衰落,你认为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造成的?

  汤莉:我认为都有吧。首先广东流行音乐协会应该想想如何做才能改变现状,我觉得他们还没有尽力,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点,我们要合心合力发展我们有特色的东西,比如广东的岭南音乐,怎样做有本土特色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衰落,对你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汤莉:除了在经济上、曾经一段时间的心理上有点影响外,基本上我觉得没什么很大影响。只不过在它没落后,我开始把重心从事业转向家庭,这也是必然的,女人嘛,还是要以家庭为重。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有素质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汤莉:好的歌手还是有的,关键是资金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包装,还有就是大家都一心忙着挣钱,顾不上音乐的发展。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一定会的,因为还有一大批的人也在尽力去做。例如这次的“广东制造”活动,也是想带一个头,想再一次推动广东乐坛的发展。

  飞行路线

  星海音乐学院毕业

  茶座歌手

  粤港歌唱大赛冠军

  在广州举行个唱

  结婚生子

  回母校执教

  同机乘客

  杨钰莹国外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初,毛宁与杨钰莹这对“金童玉女”,可以说是广东乐坛最红的偶像明星。当年在与毛宁几年的合作中,杨钰莹就凭借《轻轻地告诉你》、《月亮船》等旋律优美的歌曲,成为许多年轻人心目中的“甜歌天后”,在1996年底,杨钰莹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顾母亲的反对,悄悄退出了歌坛,开始了一段长达三年的鲜为人知的生活。之后,杨钰莹再次被外界关注,是2000年轰动一时的“远华案”曝光。在众说纷纭之中,杨钰莹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复出歌坛。

  或许是因为承受不了“远华案”所带来的持续压力,杨钰莹这次复出,在推出了一张专辑《故事》后就又隐退了下去,一直到今天她也没有再正式回到乐坛,据毛宁透露,这几年杨钰莹都一直在国外,过着简单而写意的生活。

  张燕妮相夫教子

  张燕妮原为酒店服务员,考进中国旅行社轻音乐团后成为当家花旦。她出过《森林之歌》专辑,翻唱《酒干倘卖无》、《是否》等歌曲,张燕妮也赢得了“广州苏芮”之称。1986年5月9日,张赴北京参加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让世界充满爱》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成为全国当时知名歌手之一。

  离开乐坛后,张燕妮曾到电台做过一段时间DJ,但现在她已没再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陈浩光酒店经理

  陈浩光当年有“广州郑少秋(听歌)”之称。早在18年前,曾荣获“广东十大歌星”荣誉的他就退出乐坛,洗净铅华,到上海经营酒店业,如今成了一名新上海人。他说,那时候他刚到上海发展不久,就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了饮食业,后来就留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如今他是上海“新沈”记大酒店的总经理。

  吕念祖弃艺从政

  “广州刘文正”吕念祖,当年是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艺术团歌唱演员。他曾为本公司录制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而在国内风靡一时。

  在2000年以前,吕念祖还经常在电视上主持节目和演唱,活跃于乐坛。而且他还不仅仅是位出色的歌手,还对话剧表演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年他还在电视连续剧《雪城》中扮演男主角。1986年,他更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之一。

  离开乐坛之后,吕念祖成为广州电视台的主持人,担任了不少大型晚会的策划和主持,近年则完全弃艺从政,目前担任广州市白云区文化局党委书记。

  李华勇国外定居

  李华勇原来只是粤剧团里跑龙套的演员,后来有机会随团成立的轻音乐队在音乐茶座演出。由于善于模仿罗文,所以有“广州罗文”的称号,后来罗文本人来广州开演唱会时,还曾要求见见这位传说中的“广州罗文”。1979年底,新成立的中唱广州公司为他录制了《广州罗文——李华勇》专辑,这也是中国内地在“文革”之后出版的首张个人专辑。据悉,近年来李华勇已经移居美国,比较少在国内露面。

  陈汝佳(听歌)三年前已病逝

  上世纪80年代末,陈汝佳以男声翻唱小凤歌曲,颇能得其神韵,被称为“多情的徐小凤(听歌)”。不幸的是,这位抒情王子,在2004年1月12日因心肌梗塞而早逝,终年40岁。

  回流号航班

  他们生于广州,这里才是他们的根!

  广东歌手曾经分成两派,一派是土生土长的本地歌手,另一派则是北燕南飞的外地歌手。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乐坛陷入低谷后,北派歌手纷纷迁移至北京,并从此在那里扎下了根,几乎没有人再回到广州。至于南派歌手,也有不少是北上求发展的,但却因为在本地土生土长的缘故,最终他们还是选择回流。而在回流的广东歌手中,廖百威和麦子杰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位,他们属于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但经历却极其相似。

  回归广州后,廖百威在2003年推出了这张全新翻唱专辑。

  廖百威在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到广东省歌舞剧院做独唱演员,两年后,他又成为这个国家级文艺团体中第一个辞去公职的演员,也是广州第一个辞去公职的演员。

  不过他并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出唱片,既有原创的,也有翻唱的;既有个人的,也有合辑的。到了1992年,廖百威已获奖无数。

  廖百威

  除了做生意,也还坚持做音乐

  廖百威是广东乐坛崛起的第一代流行歌手之一,他走过的路,可以说是本地歌手的一个缩影,翻唱、原唱、出国、北上,广东乐坛的任何一个时代特点,都在他身上留下过痕迹。廖百威回忆说,广东乐坛这三十年来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80年代末,当时崛起了一批本地歌手,大家都以翻唱港台流行歌为主;第二次高潮,则是90年代初,毛宁杨钰莹红透半边天的时候。”而在这两个最鼎盛的时期,他都选择了离开,第一次是出国,第二次是北上。

  当年

  ——广东乐坛最鼎盛时,他选择了出国、北上

  “我出国是因为老婆孩子当时都在外面,所以我也要一起过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想唱口水歌。80年代末的广东乐坛虽然兴旺,却没有自己的原创,继续下去没多大意义。”出国后,廖百威并没有继续音乐上的发展,而是做起了贸易、餐饮方面的生意,但过了两年,他就开始按纳不住了,“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唱不了歌了,就很害怕,觉得自己在还可以唱的时候,没理由就这样放弃。”于是1994年,他毅然回国,这时他才发现,本地已经有了原创,一批外地歌手也在这里扎根,音乐环境好了很多,于是他很快就签了当时的太平洋公司,继续在音乐上发展,并出了一张原创专辑《问心无愧》。

  但没过多久,他就又选择了离开,去了北京,成为最早一批北上的广东歌手。“其实我和其他人不同,大部分歌手北上,是在1996、1997年广东乐坛低落后,而我则选择在第二次热潮的时期过去了。”在北京的几年里,他没有单纯以歌手身份发展,例如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文化公司,接演出、做国外的引进唱片等,直到2000年前后,他才回到广州继续发展。

  现在

  ——他做贸易、保健品生意,但没有放弃音乐

  现在的廖百威,尽管依然活跃在广东乐坛,但已不再把自己的位置放在最前沿,所以他回广州后这几年,大家也没什么机会见到他。廖百威说,现在他除了继续经营文化公司外,还在做很多与音乐无关的生意,例如贸易、保健品等方面,他都开了公司,“我之所以会涉及这些领域,主要是因为家里有亲戚是做这些生意的,我这人也比较喜欢接触更多的东西,所以就尝试一下。但这么多年来,我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音乐方面,因为这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其他生意更多是由我的合伙人去管理,但在音乐环境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生意就成为我发展音乐事业的支柱,让我有坚持下去的底气。”

  如今,廖百威正在进行一个相当有野心的计划,就是结合今年广东乐坛三十年纪念的契机,推出一系列以“广东制造”为名的产品,“首先是上周推出的第一套《广东制造》合辑,接下来我们还会以年代为分界,继续推出第二套、第三套唱片。”但廖百威的野心还不仅仅是这些,他的目光放在整个岭南文化产业,他认为:“这个‘广东制造’项目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它是在弘扬我们广东本土文化。出唱片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将涉及到岭南书画、建筑和广东饮食等文化领域,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契机,把广东的文化市场再次推向兴旺。”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鼎盛到怎样的程度?

  廖百威:例如80年代末,当时广东歌手虽然只是翻唱港台歌曲,但因为那时的娱乐很少,造成大家都很关注流行音乐。最记得那时候我们去内地演出,就像现在的国际巨星到来一样,经常会造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低落,你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廖百威:两方面都有,必然的是因当时媒体中心和文化中心都转移到北京,各地歌手都跟着过去。而人为的因素,就是歌手都走了后,本地就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新闻报道,唱片公司或媒体只能借助外来的东西来代替,这就人为造成了大家现在只关注外地乐坛的惯性。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落后,对你个人的影响大不大?

  廖百威:不是特别大,因为我一直在到处跑,即使广东乐坛没有低落,我也照样会出去再回来。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例如有质素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廖百威: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湖南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娱乐做得好,就是因为他们整个省的经济都是靠娱乐来支撑,如果我们广东以文化来支撑经济,那么我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此政府的支持真的是很重要的。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恢复当年的繁荣,可能性不大,但越来越好是有可能的。

  飞行路线

  星海音乐学院毕业

  省歌舞剧院做独唱演员

  翻唱“口水歌”

  出国做生意

  北上赴京开文化公司

  回广州继续发展

  同机乘客

  麦子杰:

  寻求兴趣与现实的结合点

  麦子杰也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他在音乐上最巅峰的时段,是从1994年签约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宝丽金”唱片开始。最让麦子杰记忆犹新的,是当年和陈秀雯(听歌)合唱了无线剧集《再见艳阳天》的片尾曲《缘定今生》。因为这部剧的收视很好,连带这首歌也获得了很大反响,让他在香港积累了不错的人气。如今再回首,这已经是十年前的风光。

  麦子杰在“宝丽金”待了四年,出了三张唱片,但这四年,他也经历了人生的最大伤痛。突然有一天,他的父母在家中离奇遇难,这对于麦子杰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即使是多年后再谈起这事,麦子杰仍心有余悸,“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件事,因为到现在还没破案。”正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噩耗,麦子杰也在事业最巅峰时沉寂了下来,或许是为了抹去这份伤痛,在2000年左右,他只身一人去了北京,并在那儿待了三年。麦子杰说:“当年去香港发展,是我的一个提升阶段,之后去北京,则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2003年,麦子杰回到广州,现在的他已确定了向发烧唱片领域发展的方向,但他坦言,做发烧唱片并非他个人理想的路线,只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兴趣与现实情况中找到一个更好的结合点,他真正想做的还是原创专辑。

  转型号航班

  他们不再是流行歌手,而是歌唱家!

  20年前曾名赫一时的广东歌手当中,能一直坚持唱到现在的很少,即使有,也多半是退居幕后,但唐彪安李则是其中的特例。这对在上世纪80年代曾风靡全国的二重唱组合,现在仍活跃在舞台上,没有丝毫退下来的意思,不过,如今的两人已不再是二十年前流行乐坛的偶像歌手,他们现在身份,是国家一级演员、政协委员、歌唱艺术家。

  “唐彪安李”

  他俩相继成为民歌歌唱家

  当年

  ——他们分开是因唐彪的女友吃醋

  对于上世纪70年代生的那拨人来说,“唐彪安李”这两个名字绝不陌生,在80年代中,他们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时候,那个火爆程度简直可以媲美现在的国际巨星访华。唐彪说:“我们属于第一批流行歌星。当时去北京上海演出,轰动得不得了,北京二十几场,上海每天两三场,到哪儿哪儿就像过年一样。”

  从1984年出道开始,“唐彪安李”这两个名字就红透大江南北。但到了1991年,这个组合却渐渐沉寂下来,两人也几乎不再合作,这个中原因至今仍不太为人所知。安李说当时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那时我刚生了孩子,身体胖了很多,觉得形象大不如前,跟唐彪在台上显得有些不搭调,所以后来两人就断了。”但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他们分开的更重要一个原因,是来自唐彪受到的压力。记者从一位他俩身边的好友处得知,当年因他们常被冠以“金童玉女”等称号,久而久之,唐彪当时的女友就有些不满。“每次他们一起演出,唐彪的女友就会不高兴。”而安李也表示,她是那种特别不能忍受被说闲话的人,所以当时两人的合作就开始有了隔阂,慢慢地在台下话也少了,也尽量避免一起同台的机会,“唐彪安李”这个二重唱组合,也就从此结束。直到1997年,唐彪跟当时的女友分手后,两人才渐渐恢复了合作。

  现在

  ——唐彪依然活跃于舞台,安李低调做单亲妈妈

  自从“唐彪安李”的合作结束后,唐彪个人的发展就转向了民歌领域,他说,当年自己在音乐学院学的是美声和民族唱法,原本是应该往更专业的领域发展,“但当时通俗歌曲刚刚在内地开始流行,大家都很喜欢,我也唱了许多流行曲,应该说是顺应了潮流吧。”

  后来,唐彪经常到国外演出,发现外国的观众都非常喜欢听中国的民歌,“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到土耳其演出,观众席上没有一个中国人,但我一唱中国民歌,他们就从头到尾都在和着我的节拍鼓掌。这让我明白一点,音乐是共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要旋律好、优美就会获得认同。”从那时候起,唐彪就逐渐淡出流行乐坛,一心一意地唱起了民族声乐。“现在看来我这个选择是对的,一个歌唱家应该注重用自己的声音把美的旋律展示给观众,这样他在观众中才不会昙花一现。”

  现在,唐彪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每年要参与200多场的国内外演出,对于一个唱了20多年,现在已经40多岁的歌手来说,仍能坚持这么频繁的演出率,实在难得。另一方面,唐彪的忙碌还不仅仅在歌唱事业方面,同时他也是连续三届的省政协委员,以及负责省音协副主席、歌舞剧院艺术指导等工作,而且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待在广州,从没有离开过。

  相比于唐彪的忙碌,安李的后期发展则更加简单些,这么多年来,除了要登台演出以外,她都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状态,在此之前从来不接受采访,也很少出席一些公众活动。很多人都以为安李现在已经退隐了,不再唱歌,但其实她这么多年来一直没停过。

  安李说,她的人生虽然简单,但也有起伏,例如当年在自己最红的时候,她选择了结婚,并生了个女儿,而她当时的丈夫是一位外籍华人,结婚后不久,她就随丈夫去了国外。“但当时我很不适应外面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舍得自己在国内的事业,总想着要回来继续唱歌,所以去了没多久我就回来了。”安李回国后,因为长时间与丈夫相隔两地,感情也逐渐转淡,后来就离婚了。之后,安李一直没有再嫁,并独自一人把女儿拉扯大,现在她的女儿已经11岁。

  在歌唱事业方面,安李也像唐彪一样,在后期脱离了流行乐坛,转向了民歌领域,但她说,自己并不像唐彪那么积极去争取,毕竟她是个女人,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家庭上,所以一直以来,安李都保持着低调的态度,有点与世无争,“这么多年来我的生活都很平淡,团里有演出我就去,没有的时候,就在家里照顾孩子,和平常人一样。”至于往后,安李说她可能会投身教育方面,例如去星海音乐学院任教,“音乐学院那边也跟我谈过,说我什么时候去都成,但我暂时还没这个打算,一来团里实在走不开,我的位置还是挺重要的,再说,我自己也割舍不了这个舞台。一旦从教就得放弃自己的舞台事业了。” 

  旅途感受

  南方都市报:在你的记忆中,当年广东乐坛鼎盛到怎样的程度?

  唐彪:例如当时我们去北京上海演出,非常轰动,所有艺术团体都不够我们演。我们去到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像过年一样。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的低落,你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唐彪:我觉是人为的,是我们广东重视还不够,广东自己的人应该走自己的路,出自己的作品。把我们自己的品牌打出来。但现在我们是给别的地区输送人才。

  南方都市报:广东乐坛低落后,对你个人的影响大不大?

  唐彪:不大,毕竟我后来转去唱民歌了,跟流行乐坛的关系不太大了。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现今的广东乐坛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有素质的歌手、有能力的唱片公司,还是政府的支持?

  唐彪:其实我们这边有素质的歌手很多,实力并不亚于北京,但关键是缺乏好的作品和包装,没有尽力推广本地歌手,反而听众都推崇外地歌手,这是很大的误区。

  南方都市报:觉得广东乐坛将来还会再次繁荣吗?

  唐彪:现在大家都不够团结,只要我们的音乐人能团结起来,歌手也好,媒体也好,把包装宣传都做起来,我们的乐坛就肯定能再次辉煌。

  上世纪80年代初,唐彪安李两人考入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前,学院的一次演出,两人在未经排演,偶然搭档的情况下,唱起男女声二重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之后他们被太平洋影音公司相中,以每年一张专辑的速度推出了不少经典翻唱作品。而“唐彪安李”这两个名字也从此成为一个整体,为当时初生的广东流行乐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旋风,一时间风头无两,红透大江南北。

  飞行路线

  两人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

  以二重唱之名红透大江南北

  90年代初两人不再合作

  安李结婚生子出国

  两人分别转向民歌领域

  1997年二人再度携手合作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黄锐海 实习生 王甜彬 贾建树 李明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