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华语音乐自己害了自己 单一台湾风创作群体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0日14:40  北京晚报

  谁都看得出,2007年的流行乐坛是最低潮、最没有信心的。除去市场的崩溃和SP新渠道的萎缩,除去不良商业环境之外,唱片公司乃至整体歌坛在创作上、在潮流引导上完全没有了掌控力。当大量高人气电视选秀新贵进入歌坛之后,唱片公司却更加显示出他们创作、包装、提升艺人的能力实在是太低了。从台湾到大陆,华语音乐老气横秋,全无新意,充斥着单调、保守、无能的气息,而多彩、自信、创新早已不是主流。

  但是,令人非常奇怪的是,尽管华语音乐出现如此之多的问题,但它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内地音乐市场,即使华语音乐已如此之差,但是,华语音乐在内地仍然处于一种绝对的统治地位。

  单一台湾风

  当过差的音乐控制、甚至是垄断性地控制着市场与歌迷时,当音乐已如此之差,但媒体仍在自娱自乐,仍在重炒作、轻音乐时;当华语音乐不思进取、日益萎缩时;我们的音乐环境其实就如同太湖的蓝藻爆发,水中的氧气越来越少,水质越来越差,水中狂长的植物最终恶化水体,而真正的解决之道就是大量注入新的水体,使水质更新、氧分更多。

  事实上,内地音乐陷于困境时,也是内地音乐处于泛滥之时。音乐的门槛越来越低,无论是网络歌曲,还是电视选秀,都体现了音乐向下的沉沦。网络歌曲热让大家产生新的、更加注重取悦低层市场的音乐价值观,电视选秀则利用情感游戏取代了旧有的音乐价值观。

  此外,内地音乐的路线性失策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尽管大陆流行音乐处于原始状态。但是,它却有一种与港台流行音乐始终对抗的特殊气质,一方面,大陆音乐有一种内在的粗砺、豪气,另一方面,大陆在摇滚乐上更有优势,大陆音乐有的很土,但有的很洋,大陆音乐价值观也有一种独立与对抗的意识。事实上,正是因为双方各有所长,才形成了一种互补、一种多样的华语音乐。但是,大陆音乐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面导向台湾的音乐体系,希望通过学习台湾来努力缩小双方的差距,并最终与台湾一样出色。但是,结果却是大陆流行音乐没有个性,沦为准台湾流行音乐。而当你只是二手台湾音乐时,那么,歌迷自然跨过你却直接听台湾歌手的作品。

  当台湾流行音乐处于优势。近而成为统治性、垄断性的音乐时,台湾流行音乐的弊端也自然成为大陆歌坛的弊端。

  台湾流行音乐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相比已经变得更加没有才华、胆量、理想主义;台湾流行音乐比之过去更加没有自信心;台湾流行音乐比之过去更加注重二手经验,也就是从日韩那里接受一种适合亚洲的修正路线;台湾流行音乐比之过去更依靠低龄音乐与低龄歌迷市场,市场越来越窄,越来越危险。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台湾音乐人在接受各种欧美音乐影响之后纷纷开始原创,那时的自信心、理想主义色彩都使得那时的音乐还有很好的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是滚石唱片。但是,上世纪90年中后期,台湾大量利用金钱拉动音乐流行,短期市场行为影响了整个经营。对低龄歌迷的依赖使之更加注重日韩经验,蔡依琳就是比照日本的滨崎步(听歌)打造的偶像明星。音乐才能的丧失使得唱片公司越来越迎合歌迷,其引导性大为减少。结果是越迎合越难作、越难作越迎合,最终是一个恶性循环。

  创作群体小

  台湾流行音乐的局限性非常之大,台湾流行音乐按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分析,它更多传承了江南婉约、细腻、绵软、注重堆砌,吟月弄月的花间派风格。它缺乏流行音乐中激烈、强劲、冲突、叛逆、力量的重要元素,题材也太多无病呻吟,缺乏真正与青春期人群心理一致的诉求。老实、保守、没有勇气,并没有真正成为年轻人文化代言人的自觉。台湾流行音乐的软,在全面影响垄断大陆音乐之后,整个华语音乐更加软烂,这也就是说,在这时,我们才真正进入一个靡靡之音的时代。

  陶喆(听歌)在谈及华语流行音乐时说,整个华语音乐的创作群体太小,经验、灵感都不够。一个新鲜血液出现带来新风格之后,大家马上跟风,最终使之烂掉,大家再等,之后又是一个不好的循环。这很好地说明了“中国风”从开始到迅速泛滥的过程。

  乐评人王小峰也指出,华语音乐一直很烂,但过去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好歌支撑,但现在好歌越来越少,华语音乐之烂,水平之低就越来越清楚了。面对如此之烂的音乐,内地有三方面的选择,一是更加依赖台湾,比如依赖周杰(blog)伦;二是向下层发展,比如更少音乐素质的网络音乐的流行;三是不问现实,热心于怀旧,在怀旧中回避现实问题。

  在三个选择中,无一例外的是大家没有更大的视野,没有超越华语音乐经验之外的思考。

  潮流反应慢

  事实上,流行文化是有全球性流行与地域性特征两个方面。过度强调地方文(blog)化保护,过分强调弘扬原创的态度,也会产生很大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导致华语音乐太单一、也太封闭,对全球流行反应迟缓。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地区性音乐绝对没有像华语音乐在大陆那样占有如此之高的份额。黄烽几年前主管华纳唱片欧美音乐的引进,他介绍说,港台音乐大体占6,内地音乐占2,欧美音乐占有率不到2。他认为,听华语音乐与听欧美音乐的比例大致是10:1。而王小峰认为,听欧美音乐的人群大致在2%至5%,而在日韩,尽管本土音乐占主导,但至少欧美音乐也有20%至30%的市场。王小峰还指出,全球许多地区,比如欧洲,从上世纪30年代就受美国音乐影响,日韩、港台地区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受欧美音乐影响。内地则是改革开放之初各种流行音乐突然进入,完全没有基础,港台音乐成为最易接受的主流。事实上,邓丽君(听歌)ABBA(听歌)等西方迪斯科音乐是同时进入的,但最终是邓丽君胜利了。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美音乐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但由于市场压力,现在大量媒体都在减少欧美音乐的播放。在收听收视的压力下,媒体的经营是传播最多人听的音乐,而不是让更多的好音乐获得最好的推荐。北京音乐台现在的欧美音乐节目每周只有四小时,但华语音乐每天就有三个小时。北京音乐台的李维认为,在中国,缺乏把流行音乐当做生活非常重要一部分的价值观。现在不但欧美音乐没人听,就是音乐本身也正受到边缘化的挑战。比如,

北京交通台靠语言聊天就取得成功,中央台、外地周边电台都大量播放评书占领市场,在电台领域,语言正在挤压音乐。

  华语音乐在大陆的困境恰恰是华语音乐本身造成的。太大的份额、太大的垄断影响,单一的依赖是需要改变的。有时,在希望其自身改变很难时,借助外力冲击,刺激是很自然的选择。华语音乐应该受到更多冲击,应该受到一些冷落。甚至,为了提升华语音乐、提升歌迷水平,应该提倡歌迷在一段时间内远离华语音乐。只有引进更多新鲜、新锐的元素,才能改变一潭死水的局面。而求新、求变原本就是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也是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基本要求。 本报记者戴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