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因为何荣,何等荣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10:27  中国音乐报

  见到何荣是在他的家中,光亮的木地板,墙上布满了CD光盘,大部分都是他教学之用。在群“盘”围绕之中,开始了我们这次的采访,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音乐也就更加真切。

  何荣打小就在这个代号是“鲍家街43号”的院子里生活。这里是人们心中的音乐圣地。打那时起,来这里“取经”的中国音乐家层出不穷,不乏“子承父业”的世家子弟,不少人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童年、青少年和学生时代——中提琴家何荣就是其中之一。忆起自己在中央音乐学院这片音乐的热土上的成长经历时,何荣脸上浮现出自豪的神情,“我从出生的第三天起就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院中生活,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很多现在的老教授当时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因为爸妈要参加劳动,幼年的何荣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献给”了幼儿园。“其实我从很小就学钢琴了,但是因为要上幼儿园,所以断断续续,长大些学了小提琴,更是没有了老师,有两三年时间就自生自灭了。”回忆着自己“涉足”音乐领域的经历时,他笑谈,觉得自己的童年有些悲惨。“我没在中央音乐学院正式上过学,但学院老师基本都教过我。出国前,我在上海、香港也都接受过名家指点!”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何荣表示自己学琴时向来效率很高,所以“老师甚多”对他而言利大于弊。说话间,我总感觉,何荣是个很“宽心眼儿”的人,“凡事都有好有坏,那时虽然没有学到系统的知识,但是却练就了我很强的独立性。1980年我到了美国,那时候学习和接受新事物都比较自如,我就在想,真是得益于当初环境对自己的历练,虽然有不少的遗憾,但是我却得到了很多现在人根本无法体会到的东西,这样看来,自己还是很幸运的。尽管从小学习音乐的过程挺波折的,但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件相当幸福的事情。”

  出国

留学的何荣是演奏着小提琴上完的大学,研究生时才正式专修中提琴专业,1987年获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副修电脑工程、美术设计和工商管理等专业,后又进修乐队指挥,并在欧柏林音乐学院学习巴洛克时期演奏艺术。 “我想转专业比如学电脑是出于一个很实际的考虑,因为它好找工作好赚钱,生存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最后发现自己还是割舍不掉音乐,因为是音乐世家的原因,觉得自己根本无法跑出这个圈子,最后还是专心学起了中提琴。想当初学的那些专业知识确实对我现在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学过的美术设计可以协助设计师做海报,把我的想法顺利的表达给设计师,学过的计算机可以更好的做网站。现在想来,不管自己学了什么知识都会终身受益!”

  留美20余年中,曾担任国际上许多著名音乐节和乐团的中提琴首席,1990年任查尔斯顿大学管弦系主任。但只身在外的何荣无时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自己在大院中的家。对何荣来说,1999年在他人生道路上是非同一般的转折。历经20年的海外漂泊生活,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海外优厚的待遇,携全家一起回到他的出生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从此何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当时在国内的时候不觉得戏曲有多好听,但是出去以后,每次听到戏曲,心里就会觉得特别的亲切,有种特殊的感情。”游子的思乡情深,爱国意切。 “我选择回来,是因为我觉得这里适合我,更能发挥我的力量,尽我的一点微薄之力为我们的学院、为我们的家做点事情。”虽然他并没有在中央音乐学院做过学生,但是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对于学院的感情比起这里的学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工作之中……

  “工作之中”的何荣,已经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九年了,在学院中提琴教研室努力的工作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提琴演奏人才。国内音乐事业的发展,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纯熟,何荣都看在了眼里。

  A:民乐和西方音乐比较,在教学上区别何在?

  Q:很多专业我都喜欢。出国之后强力的感觉民乐很好听,回来也刻意的接触了很多民乐的教学,和西方音乐的教学确实存在着差异,但是应该高兴的是,民乐教学有很多东西是值得西方音乐教育学习的。尽管民乐存在着制约自身发展的音乐,比如沿着自己的学派,一代代的传承下来,没有教材和系统的教学法,造成了“不国际化”的现状。但是,民乐的舞台表演就需要西方音乐教学学习。这个时代,古典音乐也需要创新,即使有些学派需要严格的演奏,但不妨调整演奏的方式更其迎合现在观众的“口味”,使“严肃”音乐“流行”起来。就像欧洲听音乐会不再需要听众西装革履,坐在草坪上欣赏又会有另一番感受。

  A:您回国后,如何将西方的教学和国内的教学更好的融合?

  Q:我看到自己回国这九年中,中国在音乐方面的教学水平提高的很快,这和与国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是分不开的。现在学院每年都有不少老师和学生都会出国去学习,因为古典音毕竟是西方的东西。需要多出去看看,在西方欣赏古典音乐会有别样滋味。就单指中提琴专业,与我刚回来时比较,进步也很飞速,这个专业不断在壮大,水平也在逐步升高,国外的老师、指挥也都比较认可我校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我也出版了一系列中提琴的乐谱及音像资料,并每年都有专业的比赛,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相关的大师班、夏令营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且热爱中提琴事业。

  A:您认为国内中提琴的教学还存在什么不足?

  Q:现在“拉琴的人很多,但真正出来的却很少。”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琴的人对古典音乐有个误区,大多数人学琴是为了把一个接一个的曲子拉好,只注重了技术,而恰恰缺少了最为关键的感情。其实我总是在强调,拉琴的人一定要用心去拉,即使是很简单的曲子,只要用心拉了,就肯定会很动听、很打动人。有人一辈子拉了很多曲子,但是却没有感觉。如西方著名的林木教学法,就注重培养学生模仿的能力,基础是在合奏乐队时打下的,合作自然就会很默契,而我们还需要一些时间去培养乐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A:您是否认同国内的文化市场还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完善?

  Q:是的。文化市场的链条很强大,很多人都有很好的创新意识,但是各环节之间都需要时间来磨合。演出需要有天分的演奏家,更需要好的经纪人,演出后需要好的评论家,更需要媒体的炒作,这都是很关键的环节。现在人才很多,但机会却很少。因为体制不够完善,无形中埋没了很多人才,现在需要 “伯乐”去发现有潜力的人才,也需要一定的观众群。否则,有任何一个环节力度不够,整个链条都无法很有序地运转。

  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何荣,是个很会生活的人,他说:“我很喜欢旅游,就是自由行、玩野的、吃土的那种。”每逢夏季何荣都会举办一个中提琴夏令营,而每年都会选一个景色优美又有历史的地方,学生们在夏令营20天和他们的何老师相处得像一家人,每天7点起床锻炼身体、读报纸、8小时练琴、演奏会,讲座,闲暇之余还会一起做饭、烧烤。和这样一位富有情趣的老师在那样颇有意境的环境中一起生活学习,又有美妙的音符做伴,想来该是很惬意的事情吧。

  生活之中……

  “生活之中”的何荣,还是个悠悠自得的父亲。他有两个宝贝闺女,窝在何荣心里最柔软的“旮旯”。聊天时,他告诉我,大女儿学大提琴,小女儿学小提琴,他自己学中提琴,这样,正好组成“父女三人组”。话语间,他无不流露出对两个孩子的疼爱,很轻易就能感觉那份来自女儿的自豪和骄傲。他的两个女儿分别是在10岁和5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回到中国的,在美国长大的她们几乎不会中文,要想跟上国内的教学进度,需要用一年的时间补四年的课程,何荣夫妻俩尽管心疼孩子,但仍然鼓励和陪伴孩子渡过了最初的难关。他说,他们两口子都很爱孩子,但是却从来不宠惯她们,要让她们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在生活上,也只是会给她们一些参考的意见,不会做过多的干涉和强求,决定还是要她们自己做。在这样宽松平等的家庭中,两个孩子都出落的很优秀。

  何荣,其实只是用心生活、用心工作的一个很普通的人,每天工作生活在北京复兴门外的那个院落里。但缩小到音乐这个国度里,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全心全意的教育工作者,该是何等的荣耀!文/马筱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