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7音乐年度事件总结:重装整合,主体迷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14:41  新浪娱乐

  1、新浪乐库上线。

  2、光线华友合并。

  3、中国 移动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宣布联手主办“中国 移动无线音乐排行榜”

  4、SP遭整顿,共用四个接入口。

  5、九天获融资。

  6、中国电信推出了 “爱音乐”数字音乐服务。

  7、五大唱片状告百度判输。

  8、13月购演出车,让摇滚“在路上”

  9、radiohead自己发行唱片,用户定价。

  10、传言苹果iTunes、诺基亚进入中国,大国收购滚石等。

  2007中国唱片业总结:资源整合 主体迷失

  新媒体和新技术不是为了唱片业而生,在几乎整个行业都将希望寄托在基于手机为主的增值服务所带来的收益,并幻想倚靠移动的收费通道来将唱片业变回朝阳产业后,运营商们看似随意的政策调整,就使SP们在2007年全行业性地业绩下滑,也首次出现了利润负增长。运营商们不是唱片业的再生父母,更像是唱片业的后娘:初到贵宝地占新地盘时开拓进取,刚接触阶段还摆出合作姿态,等了解了唱片行业的家底并掌握财政大权后,后娘的本来面目愈发清晰。被中国 移动以“百城巡演”为名早晨8点就召集到一起排队等候的唱片公司老板们想必体会更深刻。

  自彩铃业务从2005-2006年暂时性地挽救、刺激了一把内地唱片业后,2007年的内地唱片业终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颓败之势。它不同于10年前因为盗版CD围堵正版市场的颓,不同于5年前网络免费下载将盗版CD商都给打败了的颓,也不同于因为彩铃的刺激而使口水歌大行其道的颓。在垄断、政策的强势或缺失下,唱片业(不知还能存在多久),正在逐渐地由一种主体产品变成附赠品。

  从商业角度来看,唱片业就是一桩生意——但它又并不仅仅是一桩生意,还和一些感性、抽象的事物有关,这一点资本大亨们未必关心。音乐的受众和传播在国内从来都不是问题,我们没有出现过全民不听音乐的阶段,并且音乐风格也一直在逐渐丰富,但是2007年的内地唱片业,最可怕的问题是连一首烂大街的口水歌都没有了。

  流行的不够流行,独立的不够独立,大家的姿态都挺尴尬的。而现今的情况下,不仅是内容制作能力不够,连同目前主要的销售平台、收费通道也都随时面临着危险。先不要谈论和期待3G时代的早日来临了,唱片业始终只是唱片业自己的全部,却只是新媒体、新技术的一个小版块的增长点。

  SP低迷,资源整合

  SP从诞生之起,太依赖垄断性运营商的生存模式或许就为2007年的全行业性的业绩下滑蒙上了阴影。

  2007年,曾经的几大SP巨头都在面临着寒冬期:灵通网连续亏损一年,但寻觅多家公司合作未果后,最终印尼MNC公司于上月收购了其51%的股份;更早一些的TOM在线则给出了为免“公司价值被投资者低估”的退市理由,但该举措并未带来太大转机;在国内即时通信领域保持垄断地位的腾讯为了保住和更牛逼的垄断者中国 移动的分成比例不变,把庞大的移动QQ用户贡献出来,与中 移动组成“飞信QQ”,同时自己也被迫转向免费的“手机QQ。”而北纬通信在漫长牛市的最佳时机登录A股后,却没受到股民的追捧,股价反而在三个月内缩水过半。

  以SP的角色定位,其实被下手是迟早的事情,当年的瀛海威真的是白牺牲了。

  临近岁末,光线和华友世纪高调宣布合并使业界广泛关注。但是双方到底是强强联手,打造出中国的传媒+娱乐的航母巨舰,还是互相搀扶着过冬,现在还说不好。从合并之后的光线华友所设立的11个业务部门来看,并没有太新鲜的东西,无非是原本只卖豆浆的早餐店,现在连着油条、拉面、烧饼全都卖了而已。假如必须要找一个整合后的亮点,就是王秦贷在合并发布会上声称华友世纪已经秘密研发几年的物理终端,据说可以直接通过这个终端购买音乐、游戏或视频等产品。如果未来的华友光线能成为王长田所憧憬的那样世界级规模,拥有自己的物理终端及其可能达到的规模很可能决定未来成败。至少,以中国的模式来看,可以参考有了手机用户为终端的中国 移动和有了QQ用户为终端的腾讯的发展速度,这个比你做了多少块也许要紧得多。

  11月8日,中国电信也与8家唱片公司一起,联合发布了“爱音乐”(I MUSIC)数字音乐服务,正式宣告中国电信首次进入在线数字音乐市场。中国电信的手中目前有2亿多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用户、近4000万的互联网用户,而这个数字音乐服务平台,融合了七彩铃音、电话振铃、网络试听、网络下载、音乐资讯等多种服务功能。自此,在中国 移动陆续推出“无线音乐俱乐部”、“无线音乐排行榜”及中国联通的“炫曲”的手机音乐整曲下载业务及在线音乐下载平台“10155音乐门户”后,几大运营商至此全部参战。

  看起来像是又多了给唱片公司们一条活路,但驱使运营商们介入音乐服务的本质是收益和利润。所以,假如只是从一个大规模的垄断到更大规模的垄断而并非竞争,唱片公司的日子大概会更难过,唱片业老板们为各自利益、自扫门前雪的做法使这个行业一直以来都无法形成行业协会,各个为战的做法在运营商面前完全缺乏谈判的筹码。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依目前的经验来看,当中国 移动安心扮演自己的运营商角色时,也是网络歌曲、个性彩铃最红火的时候;然后,移动运营商跳过SP,直接和CP合作时,开始有了花钱堆榜、或主推有合作的那些歌曲,进入可操控期,对整体市场加大有积极作用,但是埋下了病根。而进入到2007年,则干脆一首真正红火的歌曲都没有了,榜上的每一首歌曲都像是钱堆出来的。

  而这个行业规则的不完善、不透明,也使传统唱片公司歌手们的以推专辑为宣传、靠演出赚钱的一幕再次在无线音乐上演,众多网络歌手根本拿不到钱或者不指望分成,而是靠走穴。第二个问题是,尽管手机全曲下载业务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网友可以自己在网上速度飞快地下载免费的歌曲放到手机里听,为什么还要通过手机去付费和下载呢?

  歌曲或唱片的健康形态是以商品的面貌来流通的,但有些时候,这又不只是一桩生意。我完全不相信搞通信的运营商们能搞得懂流行音乐的趋势问题。原本移动运营商就是一家菜市场,众多小贩在里面凭着自己的本事吆喝得挺好的,现在菜市场管理者也要来卖点儿东西,自然强占最好的位置,但那些菜没人喜欢吃,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而移动对介入这条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急功近利,只能使这个平台逐渐逐渐失去规则。

  主体迷失,载体为王

  新浪乐库在2007年年初上线时打出的“一站式服务”、“海量、正版、免费”等口号相当具有诱惑力。甚至可以说,单从概念和模式上来讲,新浪乐库几近完美。但是转眼到年底,新浪乐库的现状与它刚上线时所被寄予的厚望相差甚远。一站式服务受限自运营商自不必说,海量和免费,拼得过没有构成侵权的百度MP3么?它的问题是缺乏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培养好用户习惯。

  几日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国际唱片业协会的几大唱片公司对百度MP3的诉讼。所有的唱片公司只能被迫与它进行以广告分成模式的合作,也或者被继续以在法律上不认为是“侵权”的做法进行下去。音乐商品不是紧俏产品,也不是生活必需品。而百代、环球等国际大公司也都尝试销售没有了反盗版限制(DRM)的数字音乐,音乐本身的商品特性越来越不明显,更像是一个附赠品。

  但音乐既是人们离不开、又不愿意花钱购买的,那么只能尽量地利用起大众在找一首歌曲和听一首歌曲的过程和时间了。江南春能从等电梯的时间等出一个庞大的市场,那么找歌、听歌的过程是不是也可以嵌入广告呢?当然,广告分成模式并不是2007年开始的事情,但具体问题仍然有很多,行业没有规则,其次是广告商对这一块的投入回报还处在怀疑阶段。

  创业投资研究机构在今年8月份发布的《ChinaVenture 2007中国数字音乐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显示,从2001年至2007年7月,中国数字音乐行业累计10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融资总额达1.126亿美元。其中2005年就获得8千万美元。而该报告也称,由于在线音乐的版权问题尚未解决,而决定移动音乐SP发展的未来政策因素尚不明朗,短期内该行业对风险资本吸引力有限。

  在热钱渐变少的唱片业,成立于1999年的九天音乐所获的永威投资一千万美元成了为数不多的振奋的消息,尽管年底前大概只能到帐一半。但与近两年的A8、巨鲸等专门为应对数字音乐时代来临而成立的网站相比,九天音乐多年下来积攒的用户群、用户习惯和网站所拥有的正版音乐资源都使它的转型更为稳健。但九天CEO曹茗透露,从明年起将会进入数字音乐相关硬件领域,生产诸如MP3、音箱等产品并与其数字音乐绑定,如果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来对比,太容易让人想起不成功的爱国者和它的单曲可笑的0.99元人民币的定价了。

  当然,在未正式转型之前,谁都无法预测九天接下来怎么走。或许像那个美国那个“淘金者众多,但卖铁锹的反到发了财”的故事一样,也或者像“存话费、送手机”的反向法则一样,假如在政策方面没有调整,假如百度MP3不关闭,免费音乐仍将持续下去。但是如果以存试听包月费、送MP3的策略先培养一下用户市场,或者免费提供正版音乐、卖MP3、音箱等与数字音乐绑定的产品来作为盈利点,倒都是一个曲线救国的主意。但只会使音乐主体更加模糊。

  此外,还有iPhone也成为明年通信业的一大悬念,它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仍旧未知。而在中国 移动的强势之下,iPhone也不大可能获得其在欧美的不低于三成的分成比例,但iPhone所搭载的无线音乐下载平台和在年轻高端用户群体中的人气对中国 移动也是一个吸引力。但无论在欧美是一个已经多么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国内现当下的政策、运营商格局下,未必能如愿。

  2007年,还有一个在“触底”前提下的振奋消息是十三月厂牌购买了一辆演出车,在厂牌创始人卢中强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变形金刚一样的车,打开之后,里面就是一个舞台,并买好了整套的牛逼音响系统。这并非行业模式,但是作为多年来喜欢现场的乐队、歌手们对于离开北京办演出时音响的诟病,这辆车让人想起了贾樟柯电影《站台》中的那个年代特有的走穴文工团体,这个形式上的历史轮回,不知能否繁荣一下经济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转型时期阶段的文艺青年们。无论如何,随着国际大牌的来临,音乐现象看起来已经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特约撰稿:新京报文娱评论员 张阿牧)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新浪娱乐盘点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