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卡娜娃首次访华音乐会曲目详细介绍-莫扎特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1日20:52 新浪音乐
MozartRidente la calma (KV 152) 莫扎特 《微笑般的恬静》 为声乐和钢琴而作,作品152号(K. 210a)。 很多年以来,《微笑般的恬静》这首艺术歌曲都被归在莫扎特的名下,但进一步的研究却得出一个意外的结论——这首歌实际上是一位出生在捷克的作曲家约瑟夫•米斯利维契克(1737 -1781)的作品。直到今天,很多音乐会的节目单和大量的录音制品上依然写着它的作者是莫扎特。 大约在1772年,这两位作曲家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并从此建立起长时间的友谊。这首歌有可能是在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前后所作的,但是也很有可能是在18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从今天存世的这首作品的谱子看来,很可能是米斯利维契克应莫扎特的要求而写下了这首歌。作品有着意大利式的优雅和微妙,这些特征是典型的米斯利维契克的风格。和那个时代很多东欧作曲家一样,他也是在意大利建立了自己的事业。 这首歌曲的主题在优美中洋溢着自信,从中段开始转向了严肃。在声乐乐句结尾的几个简短的小节的后面,钢琴伴奏始终是柔和而微弱地伴随。这首时长3分半到4分钟的美妙的歌曲,是独唱音乐会和唱片录音中非常受欢迎的曲目。 MozartAn Chloë(KV 524) 莫扎特 《致克洛依》 《致克洛依》(牛津译名)(作品524号),作于1787年。 莫扎特的一生大量丰富的创作使得他的30多首歌曲只成为了他作品目录上的一个坐标点,他的作品中这些比较次要的部分会时常被跳过或是被忽略掉。当然,除了这个作品数量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他的这些歌曲是写在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繁华似锦的阶段之前,也就是写在文化意识形态将德语歌曲推上顶峰之前。音乐和诗歌明显地融合在一起最初是出现在舒伯特的作品中,而沃尔夫更是使小型艺术歌曲成为了浪漫主义表达方式和19世纪精神的独特精髓的最佳载体。然而,浪漫主义时期的德语艺术歌曲的成就是来自于有着很长历史的传统德语歌曲发展而来的,尤其是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很多歌曲杰作,这一点经常被人们忽略了。 尽管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不是极其丰富,但是作品的样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德语的、法语的和意大利语的。在他的德语歌曲中,《紫罗兰》应该是最著名的,它的歌词来自于歌德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这也显示出莫扎特对于歌曲文本的重视。 包括《夜之感触》和《致克洛依》在内的其它优秀的德语艺术歌曲都显示出莫扎特超凡的创作魅力,他的歌曲使得原来的文本闪耀出更加诗意的光彩。而那首滑稽的《警告》则告诫父母们“一定要把家里年轻的女孩子锁好、看紧了”。 莫扎特Abendempfindung (KV 523) 《夜之感触》 《夜之感触》(作品523号),作于1787年。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中只有很少的几首是倾向于感伤忧郁的情绪的,那是属于18世纪的典型风格。“泪水”、“墓穴”、和“寂寞”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中的字眼,比如《寄予希望》(K.390)等作品的歌词。有些则是有着讽刺意义的,比如《保守秘密》(Die Verschweigung ,K. 518)。而《紫罗兰》(Das Veilchen, K. 476)贯穿全曲的写作模式把人们的思绪带向了18世纪的情歌和民谣。在《夜之感触》中莫扎特的多愁善感显露得无以复加。缠绕的沉静的旋律,与持续的分解和弦形成对比,使得这首歌在情感表达上更趋向于19世纪。 根据莫扎特的《我的作品全目录》上的说法,这首《夜之感触》应该是完成于1787年6月24日,1789年在维也纳出版。歌词被认为是Joachim Heinrich Campe写作的。在长夜里,一个讲述者陷入沉思,回忆过往的岁月和消逝的生命。很快我们就会死去,而朋友们的眼泪将会滴落在我们的墓穴上。紧接着他开始说到他自己的死亡,然后他请求倾听的人为他流下一滴眼泪,那泪滴将变成他的皇冠上最美丽的一颗珍珠。 莫扎特Un moto di gioia (KV 579) 《欢乐的来由》 《欢乐的来由》(作品579号),作于1789年,是莫扎特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另加的一个女高音咏叹调,在第二幕中出现。它和《崇拜你的人的心愿》(作品577号)都是1789年莫扎特在维也纳为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而写的备用的咏叹调。这两首咏叹调的文本据说都是罗兰佐•达•蓬特所作的。 WA MozartPorgi amor (Le nozze di Figaro) 莫扎特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 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创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众多歌剧作品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部。歌剧脚本的作者是罗兰佐•达•蓬特。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描写了在阿勒玛维华伯爵家中,正直聪明的男仆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伯爵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这部社会性喜剧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对封建贵族的揭露和讽刺起了很大的作用。莫扎特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并以此作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求爱神给我安慰》是第二幕里伯爵夫人独处时的谣唱曲。伯爵夫人独自一人在华丽的卧室内沉思,丈夫对她的日渐冷落,使她十分难过,而她的心里却依然向往着美妙的爱情与欢乐。于是伯爵夫人缓缓唱出了对爱神发出祈求的歌。 歌词大意:求爱神快给我安慰,别让我再悲伤流泪!让我丈夫回转身旁,或者让我死亡! 莫扎特 Ach, ich fühls (Die Zauberflöte) 《啊,我感到爱情的幸福已经消失》 选自歌剧《魔笛》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莫扎特35岁那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写成的。歌剧取材于诗人维兰德(C.M.Wieland,1733-1813)的童话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中一篇名为"璐璐的魔笛"(LuLu,Oder die Zauberfl?te)的童话,1780年后由席卡内德改编成歌剧脚本。 莫扎特运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胜的神话剧的形式,体现了他的“乌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良终将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剧情十分离奇和稚气,情节的发展也有不合逻辑之处,但歌剧上演后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无疑体现了当时的欧洲民众在法国大革命影响下,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向往。《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故事的讲述了古埃及一个叫做埃米诺的王子,同他所爱慕的少女帕米娜的爱情经历,他们两人在捕鸟人帕帕杰诺和智慧与光明王国的祭司萨拉斯特罗的帮助之下,在紧急关头依靠魔笛的魔力,经受了种种严峻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而代表邪恶势力的夜女王和摩尔人则仓惶地被赶走了。 《啊,我感到爱情的幸福已经消失》是歌剧第二幕中少女帕米娜的咏叹调。 莫扎特 S’altro che lagrime (La Clemenza di Tito) 《如果除了眼泪》 选自歌剧《狄托的仁慈》 1791年9月波西米亚即将登基的新国王里奥波德二世派人命令莫扎特创作一部意大利悲剧《狄托的仁慈》,这一年里连续三部大型委约作品《魔笛》、《安魂曲》、《狄托的仁慈》接踵而来,即便如莫扎特这般天才的作曲家,依然感到了无穷的压力,这时候他虚弱的身体也多少局限了他的创作精力。 三部作品中,以《狄托》创作规模和难度最小,莫扎特便携着妻子和一位得意的学生赶往布拉格。在学生的协助下,短短十多天就完成了创作,但期间的辛劳和苦闷也是可想而知的。演出之后,观众回应冷淡,以彻底失败告终,再次打击了莫扎特已经脆弱无比的心。他来不及从失望中走出来,又迅速赶回维也纳,因为还有《魔笛》在等着他。车轮战式的创作在继续着,也在持续考验他虚弱的身体。 1791年9月30日,这部歌剧终于首演成功。同年11月末(即两个月后)作曲家卧床不起,12月5日告别人世,走完了他人生短短36年的历程。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