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家大剧院拉开首演序幕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18:50 中国音乐报
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终于解开了它神秘的面纱。12月22—24日,享誉世界的众多中国顶尖音乐家汇聚在这个中国最高级别的艺术殿堂,用精彩绝伦的表演为大剧院的开幕庆典献上华美的乐章。两场开幕音乐会“中国心、中华情”和一场歌剧集萃音乐会的举行,不仅是国家大剧院开幕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国家大剧院为期百余天的开幕国际演出季拉开帷幕的重要标志。 12月22日、23日的开幕庆典音乐会由指挥名家陈佐湟、谭利华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的精英阵容联袂演奏。著名作曲家关峡重新编排的合唱作品《茉莉花》为这场音乐会谢幕。开幕音乐会的曲目中既有体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火把节之夜》,也有烘托开幕气氛的德沃夏克作品《狂欢节序曲》。两位著名歌唱家吴碧霞和张建一的独唱曲目也均选择了一中一西。有着“钢琴王子”之称的李云迪为观众奉献了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技巧难度极高的作品《G大调钢琴协奏曲》。此外,4位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的金奖获得者——吕思清、黄滨、黄蒙拉、宁峰,一同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施展各自的琴艺。4位中国的“帕格尼尼”用轮奏、重奏、合奏等多样形式,演奏被称为“魔鬼曲目”的帕格尼尼《第二十四首随想曲》和维瓦尔第小提琴的协奏曲《四季》。被誉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镇厅之宝”的管风琴也亮相在开幕音乐会上,这尊庞大的乐器初试啼声,奏响了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受邀为开幕音乐会特别量身创作的乐队与管风琴作品。 而12月24日的国家大剧院也同样是“今夜星光灿烂”的一晚,音乐会中几乎涵盖了目前顶级华人歌唱家的完整阵容。当晚的压轴之作更是别具匠心地选择一首世界首演的咏叹调———“第一滴眼泪”,这是国家大剧院专门邀约作曲家郝维亚先生为中国大剧院版歌剧《图兰朵》续写的咏叹调的首度亮相,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幺红倾情地演绎。2008年是普契尼诞辰150周年,国家大剧院汇聚众多中国艺术家的智慧打造大剧院版《图兰朵》,这将是中国对这位艺术大师的深沉致敬,同时也是献给国际艺术界的一份厚礼。 日前,记者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新闻发布会上采访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副院长邓一江和国家大剧院的音乐总监陈佐湟。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 著名指挥家) 国家大剧院的开幕为什么会选择音乐会的形式?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是由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场三个场馆组成,今年九月份,在歌剧院和戏剧场都进行了试演,而这一次国家大剧院的正式开幕,是遵从了一般国际上大的剧院开幕的惯例,上演这样三场音乐会,也是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次对外开放。开幕音乐会采用了“旮旯音乐会”的形式,既表示庆典,也表示所有的节目都比较短小,有嘉年华、狂欢的气氛。大剧院的建成使中外艺术家都期盼了很久的事情,然而这种期盼之深之切没有人比得上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大家都觉得中国太需要这样一个表演艺术的殿堂和一个与国外艺术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这第一次机会保留给我们中国自己的艺术家。 您现在最关心的是大剧院的哪个部分? 陈佐湟:剧院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观众服务的,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观众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一个剧场要想真正发挥它最好的作用,可能需要运营几年的时间。作为艺术总监来说,我接触的更多的可能还不是观众,而是很多的艺术家、演员、乐队队员,他们对设施的使用是否方便、满意,对艺术创作的刺激和帮助……这些是我更加在意的。节目的质量最终是由演出的参加者来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家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听觉的感受会对表演的情绪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关心整个剧场的音响。音响好坏是一个既客观,由主观的评判,它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到现在为止,开幕演出季的筹备状况如何? 陈佐湟:对于开幕演出季所安排的演出,我们确实倾注了全力,也得到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和国外著名艺术家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因为大家的鼎力相助,才能够使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个开幕音乐季安排好。在国外,像这样级别剧院,这样大型的开幕演出季,这样的节目量和这样高的艺术标准,花两年时间准备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我们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这可能也是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别的国家不同的体现吧。 在节目的选择和对于艺术家的选择上,大剧院有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 陈佐湟:国家大剧院的功能是要求它既要成为国家最高的艺术表演殿堂,同时也承担着中外艺术交流最好的平台,从这样的作用看,我们将中外作品演出的比例划分为2:1。现在,所有的中国艺术家都把能够进入国家大剧院演出、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作为很高的荣誉,国家大剧院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优秀的艺术家提供舞台,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去容纳不同的艺术门类。一个剧院的中心是观众,为他们着想,我们必须要做出丰富多彩的节目,但是我们希望能够为观众挑选高质量的节目。 作为大剧院的艺术总监,您怎样看待国家大剧院的经济效益和艺术水准之间的关系? 陈佐湟:我总觉得大剧院建筑上的落成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经营和管理与之相比,是更加困难的事情。经济效应好像不应当是一个艺术总监视野中应该有的课题,但是却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意念。国家大剧院毕竟是花了很多钱把它盖起来,它最终用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节目安排的过程中,我始终不能忘记的一点就是:这是用纳税人的钱盖起来的大剧院,它应当为纳税人服务。所以我们上上下下也一直在为之努力,我们要让大家觉得这是自己的文化之家,艺术之家,他们可以花很少的钱甚至不花钱进入大剧院享受它们应当享受的艺术瑰宝。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国家大剧院也就不能被称为是一个成功的剧院。 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是现在世界最大的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一倍,从规模上讲,近期内没有一个国家的艺术表演中心能够超过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但是建筑面积并不能说明一个剧院的所有,从音响的条件、从管理上讲,从经营方式来讲,国家大剧院还是零,我们还是个最年轻的小弟弟,要使中国的国家大剧院不愧于它的建筑面积,它的气派,能够在在世界著名的大剧院中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我们所有的管理者、经营者、甚至是艺术家、观众共同需要努力的。 邓一江(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国家大剧院的开幕演出季有什么不同于一般演出季的特点? 邓一江:从2007年12月22日2008年4月6日,在历时三个半月百余天时间内,国家大剧院将由78个剧目上演,演出180场。国家大剧院将由工程建设阶段转向经营管理阶段,开幕国际演出季的推出是国家大剧院进入经营管理阶段后迈出的第一步。开幕演出季是国际上的惯例,但是我们的演出季是有一些特点的,第一,时间跨度比较长,跨过了元旦、春节等一些中国重要的节日。第二,演出密度也是比较大的,78台180场的演出,几乎每天都不会停下。第三,演出的阵容也是比较强大,国内外的名家名团都将出现在开幕演出季上。节目上,我们也全部要求是艺术精品。这些特点尽管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他一定会让走进大剧院的观众一饱眼福。 九月份的试演到现在的正式开幕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试演中发现的问题现在解决的如何? 邓一江:通过试演,我们发现200多处的细节需要调试,很多都是在服务上需要的完善的。比如座椅的指示灯、剧院指路标识之类的问题。这几个月,大家一直在努力,既要让这些细节符合大剧院建筑的风格,同时又要让观众觉得很方便。我们希望能够让大剧院的服务质量达到五星级饭店的标准,同时,又能够在艺术上多多引进精品,真正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一致满意。 国家大剧院被定位成公益性质,但是有如此多的剧目和观众愿意走进大剧院,那么,国家大剧院会不会慢慢变成一个盈利性的机构? 邓一江:国家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国家大剧院定位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求我们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我们始终告诫自己,第一,我们不是看场子的,并不是有了钱就一定能够进入大剧院演出,国家大剧院代表着国家最高的艺术表演殿堂。第二,我们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不是要成为少数人的艺术沙龙,而是要让广大的群众走进来。所以我们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一定是第一位的。 国家大剧院很早就提出人民性这样的口号,这一点在运营的过程中怎样来体现呢? 邓一江:我们的人民性首先反映在票价上,从三十元的站票到一千多元的VIP票都有涉猎。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不是不考虑大剧院的经营成本,这是一个市场规律,不然大剧院就无法存在。大量演出剧目的引入是需要有大量的投入的,我们在经营成本相对回收的情况下,不以盈利为目的。票价现在分为六档。高档和低档是两头,大部分的票价还是在中档票价上。国家大剧院的人民性除了在票价上反映之外,还有责任通过节目的组织,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潮流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承担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对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公益性的演出、专家讲座,大师访谈、公开排练、空间舞台等方式,让群众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真正达到艺术教育普及的目的。 后记: 国家大剧院的正式启用是中国几代文艺工作者、表演艺术家的夙愿,在首个演出季开幕的盛大时刻,诸多华人顶级艺术家的联袂献艺进一步确立了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的定位。在随后的国际开幕演出季上,我们还将有幸看到小泽征尔、马祖尔等一批世界级的大师和世界著名的院团走进大剧院,真正体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国际艺术水准。文/于玲玲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