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乐评:卡娜娃演唱的魅力(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1日14:59 新浪音乐
卡娜娃北京音乐会 卡娜娃北京音乐会 卡娜娃北京音乐会 卡娜娃北京音乐会 隆冬的北京,2008年1月2日晚,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K.T.卡娜娃(Kiri Te Kanawa)的独唱音乐会在温暖如春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正式曲目21首,包括W.A.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V.贝里尼、F.奇莱亚、E.W.科恩戈尔德的歌剧选曲以及R.施特劳斯、G.普契尼、C.瓜斯塔维诺和A.吉纳斯特拉的艺术歌曲。优美、清晰、从容、灵性的演唱在集中、宁静的欣赏气氛中进行着。 卡娜娃在艺术上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住全场观众?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很“完整”,也就是说,声乐的各种要素:发声、语言、感情、音乐、台风、演唱和伴奏的默契配合等组合完整。她决没有孤立地让你感觉到:“这个人声音真洪亮、真有威力,真过瘾!”也没有让你感觉到:“这个唱家很有激情!”或因噱头出现引起全场哄然的喜剧效果。也没有引起你在歌曲进行中想为高难度的演唱、弹奏段落的炫技鼓掌的欲望。但艺术的内力、艺术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就孕育和运行于其中。经她的演唱,我们邂逅了W.A.莫扎特在以幽雅、快乐、精致的音乐方式诠释着爱情和人性的光辉;经她的演唱,我们欣赏着以R.施特劳斯特有的旋律、和声的油彩和线条绘出的一幅幅心灵的油画:经她的演唱,我们听到相隔一个世纪的V.贝利尼和E.W.科恩戈尔德分别谱曲的悲剧中女主人公朱丽叶和玛莉耶塔的细腻的内心独白。 其次,K.T.卡娜娃的艺术表现是在一种安静的心态下,从容不迫地以一种自然和简洁的方式进行的。拿我们中国人的形容方式描述她的表现,可以用“文气”一词。也可说她“不温,不火。”或说:“分寸得当”、“清新自然”。经她的演唱,你觉得跟她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艺术世界中徜徉,而从未觉得她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如何张扬自己。她全场着同一身大方、高雅而不艳丽、不耀眼的演出服,没把音乐会搞成时装秀。全场音乐会只最后结束时接受一束鲜花,而没有在进行中献花不断,把舞台弄成花的海洋。她出台、进台从容、自然、流畅。鞠躬谢幕真诚,得体而没有明星常用的飞吻、下蹲等夸张动作。表情和形体动作简洁,无夸张更重要的是外口型自然、无固定形态和技术痕迹。你远看体态、气质,近看面部在演唱中任何一刻的特写都和生活中一样自然,或和影视、话剧中生活在情节中的好演员一样自然。没有任何费力歌唱或卖力歌唱的痕迹或干着多么艰难、了不起工作的样式。这种简洁可以说是艺术表现上的手段和方式,也可以说是能力上达到的一种境界,更可以判断为在她自身观念中的一种美学追求。 第三是她的控制力。有恰当艺术理解和艺术追求的人才会有控制的欲望和需求。也只有有扎实基本功和技巧的人才能有效实现这种控制。从艺术上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以及得心应手掌控、驾御音乐进行的听觉美感。像W.A.莫扎特的《夜之感触》和R.施特劳斯的《晨》中的均匀、柔和、舒展的绵长长句,或歌剧《费加罗婚礼》中伯爵夫人的“爱之神,请听我祈求“中持续上行弱唱的自由延长的高音。无论是F.奇莱亚的歌剧中阿德里安娜独白结尾中以大音程上行跨越的高音弱声,还是R.施特劳斯《小夜曲》开始时那种中弱、轻巧、透明的演唱以及《奉献》中最后的德语“感谢”一词在强音基础上立住后,再渐强的余力。哪一处不需要从呼吸到声带张力,再到声音共鸣位置上的准确、有效的控制力呢? 我们很多学习西方传统歌唱的学员往往对歌唱的审美有一种误解和偏见。一是音量越大、震动力越强越好。二是越高越好,三是认为音量大和共鸣丰富是做作、用蛮力的结果。四是认为外口形竖起来,声音才能竖起来,结果所有字都用一个竖口形,搞得咀里似含着热豆腐一般。这些错误观念严重制约了歌唱的进步。卡娜娃的演唱应该启示了人们:音色的美和清晰的传远更重要。音乐的生动和感情的细腻、真挚更重要。追求高级自然,作到内形科学、合理和外形自然、舒展的统一是攀登歌唱艺术高峰的正路,而摆出歌唱家的各种不自然架势,为长期锁在不自然状态当中寻找种种理论根据的做法倒是一条脱离艺术的歧途。 把嗓音条件和歌剧角色的类型分为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是说明了各个演员和角色的嗓音条件不同、擅长不同、侧重不同,而决不是说两种有决然的分别。卡娜娃最擅长的就是抒情,是感情呈现方式中缓抒和内省式的表演。我们在长期听唱片、看光盘后在2008年初终于在现场感到了她优美抒情歌声的魅力。这是永恒的人类抒情的魅力和人类灵魂瑰丽的柔和光芒。 据说,她已年过花甲,但声音仍能支持、控制到这种程度,已是十分难得。但人无完人,她在刚开场的前两首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中尚未找到最好的平衡,显得中声区的声音共鸣较差,口腔声音略多,不像高声区的音色那样滋润。这种情况在第三首开始时就基本消失了。另外,她的慢速、中速的歌曲音色更好。而速度较快,语言音节较密的歌曲的音色和连贯感不如前者。像返场加唱的G.普契尼《佳尼•斯基基》中那段“我亲爱的爸爸”唱得过于平静、严肃了些,应再突出一些角色的年龄特点和幸福当中的向父亲撒娇的感觉,就会更加生动。 石惟正/文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