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作曲家韩永移居深圳 受职首创《红树林》(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13:41  深圳商报
作曲家韩永移居深圳受职首创《红树林》(图)

“深圳市交响乐、室内乐作品征集比赛颁奖音乐会”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韩 墨/摄

  长期以来,深圳本土的音乐创作把力气都用在了“短平快”的主旋律歌曲上,而交响乐创作却成为公认的“短腿”,以致人们不知道深圳还有能写交响乐的人。

  上周五晚在深圳大剧院音乐厅举行的“深圳市交响乐、室内乐作品征集比赛颁奖音乐会”,终于以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吹来一阵本土交响乐之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移居深圳仅两年的美籍华裔作曲家韩永首次创作了一部与深圳有关的交响曲,并无可争议地获得了此次比赛的第一名。

  谭盾经历类似

  韩永是“文革”后上海音乐学院首批指挥作曲系毕业生,学生时代即以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崭露头角,毕业留校任教期间曾为黄建新执导的电影《错位》配乐,后赴美深造,与同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谭盾一样,驰骋于西方乐坛。韩永先后为十多部中外电影、电视剧配乐,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是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马尔诺·奥尔米的意、英合拍影片《屏风后的歌唱》,由伦敦交响乐团(听歌)演奏。该片音乐受到权威电影音乐杂志《MUSIC FROM THE MOVIES》的高度评价,导演致函韩永:“谢谢你为电影注入了灵魂。”此外,韩永也创作了不少音乐会作品,诸如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的《中心飘移》,为庆祝千禧之年而作的交响乐《生肖图》,受马友友(听歌)丝绸之路的委托而作的室内乐《触摸时间》等。

  韩永的《小提琴协奏曲》成熟而流畅,似乎是他迄今最传统的一部交响乐作品。此后,他在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都不断出新且富有想像力。1986年他为电影《错位》的配乐,几乎全部采用打击乐器,成为当时最“另类”的电影音乐。《屏风后的歌唱》则在纯西方电影语境中加入了深沉而灵动的东方元素,旋律的走向常常出人意料。

  受职深圳音乐厅顾问

  2005年,作为威尼斯音乐节首席作曲家的韩永受聘为深圳音乐厅顾问,并把家也搬到了深圳。

  韩永移居深圳后,于去年底应宝安区委宣传部的委约,以深圳新移民的身份创作了一部名为《红树林》的作品。而他本人也认为:“这是我近年来作品中最好听的。”

  韩永和谭盾有个共同点,就是作品风格较为“现代”。他说:“要写莫扎特、柴科夫斯基时代的古典音乐并不难,但要出新和突破就极不容易,所以我倾向于写现代音乐,这样也可体现时代性。”26分钟长度的《红树林》亮点纷呈,主题清晰,有动听的旋律,听完意犹未尽。上周五由深圳交响乐团现场演奏,效果更好。

  《红树林》分四个乐章,各乐章标题分别为“生命树、战士树、母亲树、平常树”。第一乐章,小号以几个不谐和音奏出短小的引子,随即在弦乐声部响起宽厚朴实、动力澎湃的大海主题。几声“鸟鸣”之后,具有岭南民间特色的抒情音乐婀娜而来,大概是想展示红树摇曳生姿、互依成林的美妙;第二乐章,铜管和打击乐器担当主角,风暴骤起,大雨滂沱,仿佛还能听到雨点击打水面的声音。顽强的旋律游走于剧烈的“抗争”间隙,是弦乐让大海复归平静;第三乐章,木管奏出听众已经熟悉了的岭南旋律,像是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歌谣,音乐稍稍张扬,形象更加鲜明;第四乐章在MIDI里是与第三乐章连奏的,指挥将它分开了。小提琴在高音区模仿远处群鸟欢叫,惟妙惟肖。木管也在“近处”奏出大鸟低鸣,与之遥相呼应,呈现出一片大自然生态美景。前三乐章的主题在这里一一以变奏的方式出现,最后小提琴在竖琴伴奏下以长音减弱结束,结束前打击乐突又响起,仿佛欲罢而不能。纵观全曲,虽然可能因局限于预设的时间而在某些优秀的段落浅尝辄止,这无疑是一部具有较高愉悦价值的别开生面的交响乐,不失为本土乐坛一部里程碑式佳作。

  当晚还演奏了姚关荣的《弦乐组曲“g”》(二等奖)和彭先诚的管弦乐合奏曲《天问》(三等奖)。前者由4段乐曲组成,传统手法,旋律流畅,第二段江南风格颇具韵味;后者新颖别致,竹笛、埙、古琴、马林巴等特色中外传统乐器都用上了,还采用了“拍奏”(乐手用手拍打提琴)等演奏方式,是一部能引起思索的现代作品。可惜当晚仅演奏上述三部作品,用时不足一小时,其他获奖作品均未能上演,包括获二等奖的《心动——为打击乐与弦乐对而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