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观众关注的都在“歌”外 青歌赛出现四大怪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09:10  扬子晚报

  随着CCTV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的激战展开,节目的收视率也迅速暴涨。不过奇怪的是:观众关注的、谈论的却不是比赛中出了几个让人过目不忘的新人和过耳不忘的好歌,而是“出错”、“出怪”甚至“出丑”。

  一怪:“包装”过的原生态?

  原生态音乐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关心,不过对于本届青歌赛上的“原生态”评委之一的李谷一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最初我们界定的原生态唱法,是未经学校学习的、原始的唱法就叫原生态,但现在很多来比赛的原生态是经过包装的,那么这个名字还成立吗?还有,说起原始,到底原始到什么程度,这也是很难界定的。”李谷一提出“美声唱法”也不合适,“难道只有国外的才‘美’吗?民族唱法也是从一开始就有争议,到底指的是哪个民族的唱法,我认为这两个称谓都不太确切。”

  对于李谷一的质疑,青歌赛总策划秦新民回应:“只要歌手演唱的是本民族地区口口相传的民歌,都可以称为原生态唱法。”而对于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问题,昨晚评委田青则表示,民族唱法不如叫做中国美声,而原生态唱法则称为民族民间唱法更合适。

  二怪:歌唱比赛也要考英语?

  比赛中观众屡屡看到来自边疆的原生态选手抽中了“英语题”一脸茫然的表情,原来这是本次大赛在考题方面的“与时俱进”。本届大赛专门设置了一系列有关英语的试题,以推广“学英语、迎奥运”活动。虽然很多英语考题并不难,但很多观众仍对选手的尴尬表示同情,“人家原生态的选手可能文化课上得不太多,出英语题难为人家没这必要吧。大家都靠猜,运气决定分数不公平”……对此,一直在青歌赛现场坐镇的央视文艺中心主任朱彤解释道:“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目的是提升青歌赛的综合素质、考试总体水准和品位,同时期望参赛选手能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

  三怪:爆笑答题像看《开心辞典》?

  问: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答:百步之外射中了杨六郎,形容敌人之凶残!很多网友形容本届青歌赛中很多类似的问答“比很多笑话要好笑得多”。让观众瞠目结舌的是:很多极为简单的问题选手们也给出了啼笑皆非的回答,这也让观众在素质问答环节找到了乐趣,甚至把青歌赛当成《开心辞典》来娱乐了。“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情?答:宋朝的铁木真”、“看图回答——图是三面国旗:1新西兰、2英国、3澳大利亚。请说出这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国旗?答:1是中国的,2是日本,3是法国”、“法国的首都是?答:伦敦”……诸如此类的错误比比皆是,连评委也禁不住被当场逗乐更何况是观众,很多人甚至为了看“出丑”而追看节目。青歌赛策划人江小鱼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强迫歌手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也给了观众一个学习、温习的机会。”

  四怪:歌手文化素质都这么差?

  在“审丑”过程中得到开心一笑的消遣乐趣之余,很多网友也纷纷质疑:这些选手中,也许或多或少的一部分以后就会步入歌坛、成为明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但很多人的文化素质着实不敢恭维,在这方面,难道现在的很多歌手也都是这么“差”?其实即便是很简单的中国文化的简单常识、小学的孩子也能知道个一二的很多人仍答不出,就像“一日不见,请接下一句”的问题,选手抓耳挠腮半天居然挤出三个字:好想你!难怪余秋雨(blog)曾哭笑不得地劝一位选手:不知道没关系,别乱说。更难怪观众疑惑:难道现在那些外表光鲜的明星歌手都是“金玉其外”?当然,也有一些观众根本不听歌,就等着评委出错、选手出丑并不亦乐乎地罗列出他们的种种错处,这也被质疑为“公众的审丑欲甚至是破坏欲”。本报记者 张 艳

  监审李双江:请观众以平和心态看待

  央视“青歌赛”综合素质考核部分话题不断,而评委余秋雨和徐沛东在点评中遭遇到的批评屡见不鲜。昨天,记者采访了监审组成员李双江,他认为,选手在答题中出错有着多种原因,一味地指责与“看笑话”是非常欠妥的,他说:“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文化、普及知识。”

  李双江:以人性的方式对待出错

  “即便是因为余秋雨和徐沛东学问广博请他们来做评委,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百科全书,况且百科全书中也是有错字的。”李双江深为理解两位评委所犯的错误,他说,“马也有失蹄的时候,古玩鉴定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如果真想从鸡蛋里挑骨头,那也是可以的。”李双江认为,余秋雨和徐沛东带给观众的惊喜很多,如果因为少数两三次错误,就否定他们带来的其他一百处惊喜,那可能有失公允。

  除了评委外,选手们“储备知识不足”频频在现场出错,也带来了强烈的话题。对此,李双江认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文化、普及知识。对于众人的“犯错”,大家应该持宽容的态度。李双江说,“很多题目,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会答的都不多。况且比赛直播时候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选手们肯定会紧张。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在聚光灯下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而且坐在电视前的人,有善意的、关爱他们的,也有专门挑错的,巴不得他们出错的,我想,不论是选手,还是坐在评委席位置上的人,都需要相当大的胆量。”李双江笑着说,他有时会称余、徐两人为“余大胆”和“徐大胆”。“就像余秋雨和徐沛东总会对选手们说,‘答错了没关系,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了就行’,我想这种关怀和爱意非常感人,而且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交流。”李双江建议,一些观众也应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评委和选手的表现,以同样人性化的、温暖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余秋雨:即便不是良师也算益友

  许多参加“青歌赛”的选手都说,大赛是一种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的经历。一位在电视机前因为素质题“出糗”的选手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她之前有关于文化素质方面考题的“备课”的确不够充分,“我从小学习声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地理科技等知识确实只知皮毛,而且在参赛期间,我一直主攻演唱方面,希望能够在高手如云的演唱者中脱颖而出。没想到,现在很多观众只看个‘热闹’,对于音乐本身的认知并不太注重。当然,这也是电视歌唱比赛本身就应该面对的问题,因为观众的层面是非常广阔的。作为我,确实应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选手几分钟在台上的兴奋和紧张,被拉长到40天,那又是怎样一番体会——对于素质考核的评委,特别是余秋雨来说,长达40天每晚都要现场点评,这又何尝不是他的赛场?据记者了解,余秋雨在比赛期间的行程是这样的:每天下午4时许,他出现在央视圆楼,第一站通常是去大赛剧组收集一些来自观众的反馈意见,稍事休息之后,去到二楼咖啡厅,吃一份剧组为他准备的盒饭。其间,偶尔与熟识的评委寒暄几句或是和“战友”徐沛东交流直播心得;工作餐结束之后,进化装室整理仪表,然后带着新鲜出炉的当晚考题找一个僻静的角落“备课”,通常此时距正式直播已不到两小时。七点半,直播准时开始,余秋雨和徐沛东坐在聚光灯下,等待选手的答案,同时也迎接着无数挑剔的目光。

  对评委受到的质疑,一位观众认为,“作为一名学者、一位畅销书作家,大众对于余秋雨的期待和要求自然是比较高,讲得少了,会说没有水平;讲得多了,又有卖弄的嫌疑;出点纰漏,更是被千夫所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徐沛东在直播中说的,错了,改正就好嘛!出题的也好,解题的也好,答题的也好,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传播文化、普及知识。”另一位观众也表达了对余秋雨的看法:“即便谈不上良师,至少也是一同观看青歌赛的益友。” 本报记者 张 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