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至今余秋雨最火 观众们对其控诉有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6日15:23  武汉晚报

  第十三届青歌赛到现在谁最火?余秋雨(blog)!不少观众甚至表示,看青歌赛就为看他的点评。虽然余老师数次表态,“我已经不太需要名声了”,但大众的目光还是牢牢锁定在他身上,遗憾的是赞美不多,骂声更甚。余秋雨老师到底惹了谁?看看观众们怎么说:

  “控诉”一:出错

  ●“鲁国太弱小了,所以不属于战国七雄。”

  背景:针对“哪个不属于战国七雄”的选择题余秋雨如此点评,有网友纠正:“鲁国未列战国七雄,不是因为弱小而是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

  ●“孔子是战国后期人。”

  背景:余秋雨点评时随口说出,马上有网友纠正:“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而战国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475年开始的,当时孔子刚刚去世。”

  ●“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死于1916年。”

  背景:在点评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题时余秋雨如此说道,第二天他自己在电视上主动承认错误,“应该是1616年。”

  ●“但丁不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背景:选手对“说出一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的答案是“但丁”,余秋雨认为不对,网友纠正,“但丁应该是文艺复兴的最早代表。”

  [秋雨说法] 口误不是错误

  口误并不能认为它等同于错误。那个“春秋后期”和“战国后期”的说法,那道题我一直都在讲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的事,前后都在讲这一点,嘴巴里不知怎么突然冒出了一个“战国后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随口讲述的直播方式,这其实就是直播的魅力,直播有它本身的原生态。

  “控诉”二:爱嘴

  3月25日晚在点评一道有关火烧圆明园的题目时,余秋雨引用雨果的话,“可是这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这个园子,一个说要抢,一个说要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就在这个时候,余秋雨的画面突然被青歌赛的宣传片所代替,切回演播现场时点评结束。其后几天余秋雨的点评越来越短,网友说他“软罢工”。

  [秋雨说法] 我不是在竞选

  这太正常了,我又没有发表政治演说,我又不是在竞选国会议员。电视台在面对任何节目的时候,觉得这段讲长了,或者这段可能有点不合适,剪一剪太正常。说我软性罢工,是他们太不了解余秋雨。我20年前连高校校长都辞了,我哪会软性,我要来就来硬的。你们太不了解一个男子汉了。

  “控诉”三:炫技

  3月21日在解答关于古典戏曲《桃花扇》女主人公名字的题目时,余秋雨由作品时代背景,说到主人公的民族气节,又说到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再说茅盾对该出戏曲的点评,足足说了几分钟。

  [秋雨说法] 这是一种文化渗透

  我谈感想的目的是让观众投入一个文化气场,你们可能都经过应试考试的毒害,认为对和错是重要的。相信我一个老师的判断,这么繁忙浮躁的生活中,今天晚上你和选手一起重新读了两句杜甫的诗,这是重要的。大家重温一下李白、杜甫,重温一下诸葛亮、曹操,重温一下贝多芬(听歌),重温一下莫扎特,这种感觉很好,这是一种文化渗透,点点滴滴。

  [央视态度]

  余秋雨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虽然网上非议不少,但央视始终力挺余秋雨。导演陈雨露曾透露,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直播前一小时余秋雨才能看到当晚的文化知识考题,基本没有准备时间,直播时有口误不是原则性错误。

  青歌赛的总策划秦新民则称节目全组上下都支持余秋雨,“请他当评委就是看中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气。经过这么多年的点评,余秋雨老师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热辣娱评:欢迎教授出镜

  以前我也不喜欢余秋雨,原因和韩寒(听歌 blog)差不多,“他们身上有太多中年男人的无趣、不坦诚、精明狡猾,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幽默感。”写文章都是庞大命题,呼个吸都是上下五千年。这一观感直至看了余秋雨控诉老婆马兰(blog)职场遭遇的博客才有改变,原以为他到处露脸,占据资源,但真遇上什么事,能靠的还是文人的一支笔。

  余秋雨老师为什么不招部分人喜欢的原因稿子里也分析了,话多,话密,难免不被专业找茬业余看电视的观众钻空子。其实说到底,人家大学老师出身,讲课态度认真点,那是师德。捧着那么真诚的一颗心要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你不爱听,不是还有不少求知若渴的观众爱听?

  在《百家讲坛(青歌赛至今余秋雨最火观众们对其控诉有三)》还没那么红火的时候,学者大多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余秋雨是唯一喜欢上电视的教授,由始至终不嫌弃群众的接受能力,坚持带大家学习文化,当时媒体对他不无挖苦,嫌他爱出风头。现在学者们也都知道大众媒体的好处了,说起来,余老师是先驱啊。  当值娱评员 王慧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