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奥运的味道 访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19:23  新浪娱乐

  奥运是体育的盛宴,也是文化的盛宴,在赛道和冠军们的维度外,文化用另一种方式展示着奥林匹克的精神,经典的歌曲,动人的故事,述说各种风采的展览……人们为无数明星和绚烂欢呼,却很少注意到在这些绚烂的背后,有一个人群在付出。这个人群,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称呼来界定他们,他们是组织者、策划者,也是服务者、奉献者。王平久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奥运的味道”

  “奥运歌曲征集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选拔音乐作品,而是唤起公众的热情,来参与,来分享,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来分享奥运的味道,来交流大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王平久

  《we are ready》、《我是明星》、《ForeverFriends》……这些让我们不断感觉到奥运会越来越近的歌曲都来自北京奥组委组织的奥运征歌活动。北京2008年奥运征歌活动从2003年到2008年3月10日历时5年截至,收到歌词近10万首,完整的歌曲小样5000多首。其中歌曲小样由歌手演唱录制出来送交的。这样高的门槛,收到这样多件作品,在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可见活动的影响力之大,群众参与热情之高。

  其实,开始的时候,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2003年活动启动,最初的期望是每年可以征选10首歌,可最终因为参选的歌曲水准不高,只评选出7首。

  一方面是距离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间还早,专业歌手或者音乐人还没有开始关注,另一方面征歌的主要工作方式只是“守株待兔”,没有主动去推动,王平久说。

  “要想征到好歌,征歌活动必须有影响力,必须具有专业性,必须得到知名音乐人的支持与参与。”2004年王平久参与到征歌活动中来,一开始就“为难”自己,活动要想有影响力,就得加强宣传,而此时的媒体奥运兴奋点又不在这上面,何况并没有宣传经费。只有找巧点,只有以“好态度”去感染人们,而要去感动音乐人对连歌都不会唱的王平久来说更是难题。

  “音乐人需要一个能够参与奥运活动的舞台,我们需要尤其是明星的独特优势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热切关注奥运的公众又期待着声势浩大的活动来释放自己的热情。奥运歌曲征集最主要的目的不是选拔音乐作品,而是唤起公众的热情,来参与,来分享,通过音乐这种形式,来分享奥运的味道,来交流大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追求,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目的。”王平久说。

  王平久和征歌办的同事主动去联系乐坛“各路英雄”,告诉他们“北京奥运会期待你的参与”。“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去告诉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儿,他应该怎样参与进来。”王平久说,对很多明星来说,王平久的主动沟通体现出北京奥组委的热情、踏实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接下来的一切出乎意料又顺理成章。

  刘德华创作残奥会歌曲《每个人都是第一》,周华健创作了志愿者之歌《我是明星》,鲍比达流着眼泪完成的火炬歌《点燃激情,传递梦想》,成龙、刘欢、周杰伦、孙楠、王力宏、韩红……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纪念活动,133个歌星同唱《we are ready》。世界级的音乐家,奥运音乐史上经典之作《手拉手》的作曲家乔吉奥•莫洛德尔,与著名钢琴家孔祥东合作,精心雕琢了两年之久,送来《ForeverFriends》(《永远的朋友》)。还有普通公众,江西省龙南县24岁的何岩创作出《心灵的约会》、《传递》,天津4位一年级小学生提交了《我的2008》……在奥组委推出的每一首奥运歌曲的背后,几乎都有感动,都有故事,都有痛苦,都有快乐。王平久和征歌办的同事们用心体会着奥运的快乐,体会着超越自己,超越音乐以外的感受。他们痛并努力着,真实着,快乐着。“他们的工作让你无话可说,让你不写奥运歌曲总觉得对不起他们,他们太投入,太认真,我敬佩他们。”音乐人小柯深有感触说。就是这样,王平久和他的同事几乎和音乐圈所有知名的专业词曲作者成为了好朋友,几乎让所有的知名的专业词曲作者参加奥运歌曲征集评选活动。

  奥运征歌之所以有这样好的“成绩”,王平久说是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一切缘于奥运的力量。而与他一起相处四年多的征歌团队,更让他依依不舍,搭档任晓珑的认真与勤奋;北京音乐台张勤台长的专业与执着,还有许鹏、徐磊、张杨……这些富有激情的年轻人成为他最大的支撑力量。

  为奥运会创作歌曲,变成歌坛的一种时尚,许多歌星见面会互相问,你写歌了么?这项第一年只有7首歌的活动,结束时已经变成奥运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场属于大众的“原创音乐盛宴”。4月30日,这场“盛宴”以超乎人们想象的灿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留下这样多的歌曲让人们传唱、回味。

  “希望在未来的奥运会上看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中国故事’成为奥运会期间最绚丽的风景,而是把我们古老的文明介绍给世界,让观众体验我们几千年的生活方式,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他的经历、经验和记忆。”

  ——王平久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说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很好的文化馈赠的机会。我们既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也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介绍给其他国家,包括传统文化以及当代的先进文化。王平久负责的另外一个奥运文化活动“中国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大型文化展示项目。

  “中国故事”是“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文化传奇,呈现中国之美”,主要内容是,奥运会期间,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30余个“祥云小屋”,全国各省市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视听艺术等新颖的展现形式,结合现场手工艺表演和观众参与等互动方式,在这里立体展示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各地充满生机、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观众主要为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及官员、中外媒体记者以及其他观众等,预计日均观众量将达18万人次左右。

  “这项活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体验,也或者可以说是互动,”王平久介绍,“我国历史文明悠久而又艰深,我们可以展示的东西很多,但是如何能让展示变成观众的记忆?比如,我们跟外国运动员说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会很茫然,但是,如果你让他亲眼看到以中世纪的技术生产一张纸出来,并且可以把这张纸加个印鉴自己保存,他的印象和感觉当然就不一样了。还有剪纸、苏绣、昆曲、风筝、木偶戏、普洱茶、唐卡艺术、玉文化等等,展示允许观众参与进来,这样,我们的文化就变成他的经历、经验和记忆。”

  应该说,类似“中国故事”这样的活动在历届奥林匹克主题文化活动中是一种创新,因而,王平久很有“野心”想让“中国故事”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色符号,影响奥林匹克文化,并为此竭尽全力。他和他的团队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查阅了资料,了解各地的特色文化,拜访了韩美林、余秋雨等上百位著名艺术家、学者。

  与奥运征歌团队不一样的是他的“中国故事”团队是清一色的娘子军,被媒体称为五朵金花。同是带几支不同性质的团队工作,对王平久的确是考验,更何况这还只是不到他的一半工作任务。然而,正是这五朵金花把“中国故事”折腾着有模有样。问起王平久的带队秘诀,他说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优秀的,都有奥运的力量鼓舞着她们,让这种优秀和鼓舞化成责任和使命,让她们站在历史和世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然后就是对她们绝对放手,相信她们,鼓励她们,与她们分享痛苦和成功。

  今天的奥运会不仅是竞技,更是不同文明的融合,甚至比重与日增强。王平久渴望自己民族文化能在奥运会的舞台上绽放炫目光彩,希望更多的人们理解“和为贵”民族灵魂。当年他作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观察员来到奥林匹亚体育场,强烈感受到了奥林匹克文化带给他的力量,并在那里虔诚许下诺言,他希望在北京奥运会时人们用心触摸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的民族,希望与世界一起分享这个伟大民族的文明。对于文化融合,王平久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奥运文化活动中如何体现中国元素,他说:“不要把中国元素看得太狭隘,这是一个大的人文概念,并不是说某些具体的东西,茉莉花啊中国结啊才是中国元素。它应该包括了纯朴、真实、大同等特质,很大气。”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中国故事成为奥运会期间最绚丽的风景,而是把我们民族的、土的东西变成世界性的,这本身是奥运大文化的组成部分。希望在未来的奥运会上看到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王平久充满信心地说。

  “像上大学一样为奥运会工作四年”

  “我是一个奥运幸运儿。四年多来,我几乎见证并参与了北京奥组委所有的官方活动,有我这样经历的人在组委会实在是太少,这就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四年前,只是想单纯地在奥组委干几年活,像上大学那样,热情,充满活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辛苦也是一种幸福。相信很多人有同样的想法。”

  ——王平久

  提起王平久参与组织的那些活动,很多人能够讲出几个相关的故事来,但是鲜少有人记住王平久的名字。

  他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媒体上,多数是“据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奥运会文化活动处处长王平久介绍”这样的句式,读者往往看完“奥组委”三个字就直接跳到“介绍”后面的内容上了。

  “做策划、组织这些工作,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幕后的工作者,就不能去期望出名啊什么的,我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数百项大型活动,知名度还比不上在手机上随手写出来的一首歌用的笔名呢。”王平久哈哈笑着说。

  “其实,在奥组委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风光。媒体上看到的那些令人振奋的活动,我们需要完成的部分多数琐屑零碎。组织协调,和明星也好,普通公众也好,配合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好,不断的沟通,对他们来讲,都是唯一的一次,而对你来讲,是不断的重复。”王平久喜欢说“成功背后是痛苦”,同时他说,“能够为奥运会工作是幸福的。”

  王平久的奥运情节始于2001年,在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狂欢之夜,王平久还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个记者。

  “就在那一夜,奥运会在我心中从体育活动变成类似信仰的一种情结。当时我在现场采访,整个采访过程几乎是在不停的奔跑。我被彻底感动了,那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所以,2004年王平久放下已有的工作和成就到奥组委做了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即使是一些零碎的小事也做的非常开心。奥组委的同事们完全看不出来他是“阿迪力挑战高空生存世界记录”等几百项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者。2004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策划人”,消息出来的第二天早上,他第一个到奥组委,把有这条消息的报纸都收起来了。

  “我只是想单纯地在奥组委干四年活,像上大学那样,热情,充满活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辛苦也是一种幸福。相信很多人有类似的想法。”王平久说。

  雅典火炬在北京传递的时候,王平久负责车队运行,没有车他就主动请缨通过自己的关系说动了三家汽车厂商,短短四天,他就按照需要筹来了40多新车。那时谁也想不到他胃出血,血色数已经降到了极限,不到400米他竟然拖着虚弱的身体走了近40多分钟。在后来的传递活动中,他穿一件迷彩服跑来跑去,许多同事都以为他是部队派来的,活动结束后才知道是奥组委的同事,王平久笑着说:“这个误会倒是让大家都记住了我。”

  在策划界,王平久以不按牌理出牌著称,他经常有不同反响的创意和超乎想象的执行力。他说这些都缘于他的生活经历和一颗平常心。他的军旅生涯培养活动执行的果敢;在报社的日子通过观察养成思考策划的习惯;在电视台让他拥有强烈的活动现场感;在广告行业的摸爬滚打让他懂得了市场的力量,而在奥运平台上,让他的精神超越,视野更加宽阔。

  历届的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残奥会会徽发布、奥运吉祥物发布、奥运口号发布、奥运奖牌发布、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活动、奥运火炬路线发布、奥运征歌活动等等,以及2008年3月31日奥运圣火欢迎仪式、4月奥运音乐盛典、5月“中国故事”启动、奥运景观雕塑颁奖、6月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等等,王平久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忙,“他思维很快,不同的事情找他,他马上可以转变过来,而且很清晰,像电视频道切换一样。”一个同事说。

  这种清晰的背后是别人看不见的努力,他常常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在奥组委在很多年轻人的眼里他是“偶像”,好像没有难得住的困难,并有用不完的想法;在领导眼里他是“拼命三郎”,总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常常超越身体极限,坚持到活动的最后,直到晕倒在现场。“起跑越过,带伤的翅膀,不想飞落,成功擦肩而过,梦想承诺,哪怕赛不过,不曾迷惑……,他把自己的奥运经历连同奥运英雄阿赫瓦里的故事写成了一首名为《英雄》的奥运歌曲,感动了无数的人们,并在社会流传。

  “组织奥运文化活动,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讲是第一次经验,需要配合的单位和部门都不太了解事情的影响和意义,所以需要不断的努力,大家都是这样的。”王平久说。这时候,王平久特别像一个志愿者,奉献全部的热情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且把感动传递给别人,在他眼中,工作不只是完成一个一个的项目,而是在用行动阐释自己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奥运吧】 【奥运会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