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大师远去 音容笑貌依然清晰(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9:40  中国音乐报

  如今,大师走了,他的学生还在,他的指挥艺术还在,并且会永远延续下去。

  我们家是个“大弄堂”

  大师的家是个什么样子?富丽堂皇?清净优雅?李鹿却用“弄堂”来形容。

  “许多年前,因为父亲是中央乐团的指挥,国家给父亲配了电话,那时候电话非常稀少。所以乐团里的许多人都来我家打电话,来来去去的就跟自己家一样。至今我还能想起胡松华躺在父亲的小床上打电话的场景。”

  半个世纪前的一个午后,顺着暖气管道轻轻的敲四下,几分钟后,住在四楼的歌唱家郭淑珍来了,不一会,一位乐团的同事顺着前面根本不上锁的阳台后门走进来,拿起桌子上的水杯一饮而进,见大师不在,又顺着楼道的前门走出去了。这样的场景在李鹿的脑海中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习惯。大师的家中从来不锁门,谁来都可以直接进来,喝杯水,打个电话,又匆匆而去了,碰上饭点,所有乐团的人也会毫不客气,加一副筷子就一起吃,就如同在家中一样。

  “如果说父亲在艺术上的造诣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他的为人所有人都为之钦佩。”宽阔的胸怀,与人为善,大师身上的这些优秀品格也都延续了下来。名门之后的李鹿没有一点架子,穿着朴素,言语和善。“父亲在艺术上的成绩是我们远远不能达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为人处世。”

  父亲走时,他们嚎啕大哭

  大师别世多年,他走时,没有大的追悼会,只在家中摆设了一个简单的灵堂。在众多前来吊唁的人群中,有两个人看到大师的遗像嚎啕大哭,没有人忍心去劝慰他们,因为他们曾经授恩自大师,曾经授谅自大师。

  在那场十年浩劫的运动中,大师受到了“四人帮”的迫害和挤压,因不满大师的一些正直做法,“四人帮一伙”选择了威逼利诱一位中央乐团的同事去列举“李德伦的27条罪状”,谁曾想到,在“四人帮”正准备向大师下手的时候,正义的号角吹响了,“四人帮”迅速覆灭了,但是这些所谓的罪状却由当时的文化部转交到了大师的手上。“父亲并没有责怪那位同事,还时常去他家开导他。在父亲走的那天,我们商量好的,谁也不准哭,但是那位同事见到父亲的遗像便嚎啕大哭起来。”在大师的心中没有仇恨,没有隔阂,有的只是一颗宽厚的心。

  在中山音乐堂的工作人员中,你会发现有一位略带陕北口音的姑娘,她原先曾经是大师家中的保姆。“父亲一辈子都没走过关系,包括我们这些子女,他从来都没因为我们工作的事求过别人,但是这一次却破例了。”在大师病重住院期间,他托朋友安排家中的农村姑娘小兰子到音乐堂去工作,朋友问父亲原因,他只说了一句话:“做保姆在北京不好找对象。”最后这位陕北农村姑娘不仅在音乐堂上班,而且还成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李鹿说着,眼角开始湿润了,从她的眼中,明明看到了父亲伟岸的身影。

  父亲的影子

  “光阴如同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而音乐回报给他的,除了快乐和荣誉,还有痛苦和遗憾。他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是多么准确地把握着旋律,却常常无法掌握自己和音乐的命运。然而,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李鹿默默地吟诵着父亲墓志铭上的话,似乎与父亲正在进行着攀谈,聊音乐,聊人生,聊未来······

  “父亲的墓地比较远,在河北的一个地方,但是母亲每次隔一段时间便要求我们带她过去看看。每到这个时候,我知道,母亲是想念父亲了······”李鹿哽咽了。父亲走了这么多年,那份浓浓的情感仍在。

  在女儿眼中,父亲走了,但并不是永远的离开,而是好像去了世界上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归来的。在妻子眼中,丈夫走了,但不是无言的离开,在某个远远的地方,还可以走过去和他攀谈,说说家中的近况,说说乐团的境遇,说说他一辈子所呕心沥血的交响乐事业。在女儿与妻子的心中,这个影子始终都在,始终都挥之不去,在所有爱乐人的心中,这个影子始终都在,始终在深深影响着我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