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化局局长杨晓平:哈夏早晚要走向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2日00:16  哈尔滨日报

  6月13日,在国家文化部举行的第29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新闻发布会后,面对记者提出的本届哈夏国外演出团体增多的现象,哈尔滨市文化局局长杨晓平做出了掷地有声的表态:“哈夏早晚要走向世界”。

  国际化,哈夏的必然选择

  回顾从1961年开始的哈夏音乐会,1996年的第23届被许多人称为哈夏发展史上的黄金分割点。从这一年开始,哈夏音乐会更名为“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主办单位由哈尔滨市政府一家变为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联合主办。此举标志着哈夏音乐会从一个地方性活动提升为国家级盛会。

  在获得国家级的身份之后,是否可以说哈夏音乐会已经功成名就了呢?恐怕不能。

  1960年、1961年、1962年,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先后召开了三个音乐盛会,这就是被人们并称为“中国三大音乐盛会”的上海之春音乐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和羊城音乐花会。在这三大音乐盛会中,羊城音乐花会已于1999年第六届后停办,与之相对的是上海之春音乐会于2001年“升级”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三大音乐会中,一个停办,一个升级,事实告诉我们,踩着国际化的节拍走向世界,这是哈夏音乐会的必然选择。2006年,记者在采访来哈参加第28届哈夏音乐会的著名指挥家卞祖善时,卞先生就指出,有着优良传统的哈夏音乐会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化。

  国际化,多方需求的表现

  哈夏为什么要走向国际化?

  国际化是艺术发展的需要。“百花齐放”是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标志,“交流融通”正为百花齐放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外国艺术团体的到来为哈尔滨市艺术工作者、爱好者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艺术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国际化是市民生活的需要。随着一届又一届哈夏的举办,哈尔滨市民的音乐口味越来越“刁”。《红旗颂》、《拉德斯基进行曲》、《蓝色多瑙河》这些作品虽然悦耳但已经很难满足市民的艺术需求。对于一些国外作品和国外艺术团体的演出,人们越来越给予高度关注。去年,由黑龙江省歌舞剧院排演的歌剧《图兰朵》连演三场,场场爆满就足以说明市民的艺术需求有多高。

  国际化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吸纳外国艺术参与哈夏,不仅为广大市民丰富了精神生活、扩大了视野,同时也促进了哈尔滨市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同时,国际化还会增强哈尔滨市地域文化的特点,丰富哈尔滨市文化内涵,彰显哈尔滨的开放包容与文化亲和力,使哈尔滨市的城市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组委会将“突出国际化特色,吸纳各国艺术精品,增强哈夏的开放性,用开放的艺术塑造开放的城市形象”作为本届哈夏的指导思想;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本届哈夏组委会将邀请国外艺术团体列为工作重点,把邀请国内与国外团体的比重做了较大的调整。与往届相比,本届参加哈夏演出的外国团体所占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

  国际化,哈夏发展的新课题

  国际化是本届哈夏的一大重大特色,但如何使哈夏在国际化的主题中发展下去则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考虑的问题。

  国际化决不仅仅是邀请国外演出团体演出这么简单,国际化更多的应该体现在思想上的国际化和艺术水平上的国际化。国家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经过多年的历炼,哈夏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上口味越来越高,许多高水平的作品和演出都被选入其中。这说明哈夏音乐会在节目选择方面越来越挑剔了,这种挑剔本身就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从“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到“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我们用了35年,从“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到“中国•哈尔滨之夏国际音乐会”要走多少年我们还不知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正如杨晓平局长所说:“哈夏早晚要走向世界,从本届开始我们就要为国际化的哈夏做好准备。”让我们共同期待,哈夏音乐会第二个黄金分割点的到来。(记者 张世光)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