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11:18  华商晨报

  吴克群是华语乐坛可与周杰伦相媲美的音乐创作才子。虽然他没有方文山那样的幕后高人,但是凭借自己的才华,他的“中国风”也颇受欢迎。在今年上半年的一次电话采访中,记者和他聊到了属于他的“中国风”作品。

  华商晨报:你曾经创作过《老子说》、《将军令》等耳熟能详的“中国风”音乐。那你是怎么理解“中国风”的呢?

  吴克群:我觉得“中国风”就要有让别人猜不透的深度。中国有太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古人很伟大,很多道理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中国风”有写不完的题材,但是要做好很不容易。

  华商晨报:你的“中国风”跟方文山的是同一种风格吗?

  吴克群:完全不一样。方文山喜欢引经据典,用古文写歌,但是我习惯用现代的语言去重新阐释古人的思想。我的古文功底有限,也很欣赏方文山,不过我的表达方式更加自在些。

  同类延伸:跟吴克群类似,用现代感诠释古人思想的“中国风”还有胡彦斌(听歌 blog)林俊杰(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 blog)、后弦等。《红颜》、《曹操》、《西厢》是他们很值得被推荐的作品。

  三号“台风”———陶喆(听歌)

  必杀技:中西合璧

  经典曲目:《苏三说》

  经典歌词:不在乎爱情里伤痛在所难免,一个人却一个世界,我怀疑你像我动摇过几遍,是否爱本来擅变

  陶喆最擅长的是R&B风格,受西方音乐影响比较大,他的“中国风”歌曲比较偶然,但因为有中西合璧的优势,每一首都相当惊艳。今年夏天,陶喆作为某品牌的代言人来到沈阳,在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向他抛出了“中国风”的话题。

  华商晨报:你的《苏三说》是“中国风”的经典之作,它的创作跟你母亲是学京剧的有关吗?

  陶喆:我母亲的确是学京剧的,我的《苏三说》也有京剧,但不是完全跟我母亲有关。当然我从小耳濡目染,对京剧很熟悉。对我来说,把两种不相干的东西牵强地放在一起,不是音乐,是实验。《潇洒走一回》里面有二胡,就代表它是很有中国味道的歌吗?这种想法是很幼稚的。

  华商晨报:在你看来,“中国风”是一种什么类型的音乐?

  陶喆:我理解的“中国风”是有中国精神的音乐,有中国思想文化的音乐,它不是一个乐器单一进行编曲而已,而是歌里本身的故事和讯息是什么。一首歌可以不出现任何的国乐,但是它可以给你一种很有中国人的想法,东方色彩的震撼,那才是有意义的音乐。

  同类延伸:跟陶喆一样,西洋R&B痕迹比较重的“中国风”歌手还有王力宏(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他的《花田错》、《乱世英雄》、《竹林深处》等歌曲都是经典的“中国风”代表作。

  四号“跟风”———张信哲(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 blog)

  必杀技:紧跟潮流

  经典曲目:《牡丹忧》

  经典歌词: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儿想娘亲难叩首,娘想儿来泪双流

  作为歌坛老大哥,张信哲面对很有市场的新生代“中国风”,并没有拿出“老一辈”的顽固姿态,而是虚心钻研,大胆尝试,希望自己不被潮流淘汰。一次仅仅是张信哲在赶通告的车上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对于“中国风”的话题他颇有感触。

  华商晨报:你的新专辑《逃生》里,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就是那首《牡丹忧》了,很“中国风”。

  张信哲:是,我也很喜欢“中国风”歌曲,《牡丹忧》就是我尝试的一首很特别的中国风歌曲,为此我专门学习了京剧的唱腔,确实很难,要学好不是一两天的工夫。

  华商晨报:怎么想到把京剧加到音乐中,自认为京剧水平怎么样?

  张信哲:之前在演《电影之歌(blog)》的时候,接触到了京剧,觉得很有灵感把它加入到自己的音乐中,所以就有了这首歌。我的水平不算专业,基本是票友水准吧,呵呵。

  同类延伸:当“中国风”以强劲之势横扫华语乐坛时,歌手们纷纷尝试,生怕自己跟主流划上了界线。不只张信哲,S.H.E(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也早早找来方文山填词,创作了《十面埋伏》,这首歌的前奏部分取材于国乐《十面埋伏》,可谓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同样,李宇春(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 blog)魏晨(方文山吴克群陶喆张信哲全面解析“中国风”(2) 听歌 blog)等新生代歌手也纷纷投入到“中国风”的热潮中。

  本报记者 王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