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日报:18天上演9部歌剧的背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0日18:32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18天上演9部歌剧的背后(图)

张建一、曹秀美

  昨晚,保利剧院,在歌唱家曹秀美(听歌)、张建一的美妙歌声中,为期18天的第1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华美落幕。除了钢琴大师默里·佩拉希亚与“小提琴魔女”希拉里·哈恩等带来的精彩音乐会,歌剧当仁不让成为绝对主角。18天上演9部中外歌剧,如此高强度与高密度,开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刷新国内歌剧演出历史纪录,同时也带给国内歌剧界一些启示。

  9部歌剧6部是首演

  9部歌剧风格各异,包括瓦格纳《唐豪瑟》、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普契尼三联剧《外套》《修女安杰里卡》《贾尼·斯基基》;郭文景“巾帼英雄三部曲”《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以及亨利·帕塞尔《狄朵与埃涅阿斯》。

  如果给出一个背景——“前10届音乐节一共上演歌剧18部”,就更能映衬出上演9部11场歌剧这一大手笔了。更让观众感到欣喜的是,除《贾尼·斯基基》《花木兰》《穆桂英》之外,其余6部歌剧均为国内首演。

  9部歌剧风格的多样化,也让观众大快朵颐。在国内观众欣赏德奥歌剧机会较少的情况下,瓦格纳《唐豪瑟》和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两个“大块头”,带来了德国歌剧的极致体验。此外,英国古乐学会乐团带来的亨利·帕塞尔古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则让观众收获了品鉴音乐古董的优雅情趣。作曲家吴祖强认为,音乐节对歌剧艺术的展示,已从传统的、单一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走向了色彩纷呈的多元化。

  不惜重金引进名团名剧

  业内人士认为,数量翻倍、风格拓展,体现出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种成熟的艺术理念和内在自信。曾多次与音乐节合作的香港歌剧导演卢景说:“歌剧是音乐领域里的高精尖产品,制作或者引进歌剧,代表着一个音乐节的档次和品位,也是职业化国际音乐节的惯例。”

  音乐节上,清新雅致、短小精悍,普契尼三联剧彰显了“通俗歌剧”的魅力,也拓展了北京观众的歌剧欣赏视界。作为这三联剧的演出方,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说:“今年是普契尼诞辰150周年,是演《图兰朵》那种大家都知道的,还是开发国内没演过的?最终我们选中了在大家视野之外但绝对重要的三联剧。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职业化运作,为观众带来的是扎扎实实的音乐,而不是浮华的活动。”

  “他们不惜工本地把世界上著名剧院请来,是对北京音乐界的贡献。”作曲家郭文景观看《唐豪瑟》时不吝赞叹。据了解,柏林德意志歌剧院此次一共带来400人的豪华队伍,包括开幕音乐会、瓦格纳《唐豪瑟》、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以及《歌剧名段荟萃音乐会》在内,他们的演出费用超过150万欧元,几乎占到音乐节全部费用的一半。

  一部歌剧与一场音乐会,两者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可类比。今年音乐节看似在演出时间、场次上缩水,而所呈现的艺术含金量并未缩水。不过也有观众提出,18天20场演出,从时间安排上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对某些场次不得不割爱。

  德意志歌剧院的启示

  曾是德意志歌剧院院长而现任德国柏林市政府文化部长的安布瑞·施密茨,曾在媒体见面会上说:“这一次,我们把剧院整个搬到北京了,柏林那边已经空了。”其实,德意志歌剧院带来的不仅是庞大的演出阵容和完美的制作,同时也为北京歌剧界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示范和借鉴。

  “我们演出的歌剧排练大约需要两周时间,从排练厅排练到在剧院舞台上彩排,大到布景灯光,小到纽扣缝制,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音乐节市场总监涂松至今仍记得德意志歌剧院院长哈姆斯女士说的话。“她还告诉我们,仅《茶花女》一部剧就有20套服装,分别对应不同导演的不同制作版本。而我们国内做歌剧,总是‘现抓’,工程大而且难免有浪费。”

  涂松介绍,德意志歌剧院每年在剧院就有30至35部歌剧演出,其中有7部戏是新制作,其余28部左右是几十年来的积累。而在演出季期间,每天都有演出,不同剧目轮换上演。

  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感慨:“古典艺术的发展需要稳定、坚实的后盾,德国歌剧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带来的不仅是精彩的歌剧演出,也带来了国际一流剧院运营的经验,这将是更重要的收获。” 纪武军摄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曹秀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