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代音乐呼唤求新的耳朵 不怕不懂只怕不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8日09:50  东方网-文汇报

  “你能想象美术爱好者只看达芬奇、拉斐尔,而不爱毕加索吗?时代在变,审美的眼光在变,人们的耳朵也在变。如果上海的音乐舞台上只有贝多芬(听歌)莫扎特(听歌)而没有当代作品的加入,我们的音乐甚至整个精神文化享受的金字塔尖就始终缺了一块。”2008上海当代音乐周艺术总监、旅欧作曲家温德青说,“当代音乐呼唤‘求新的耳朵’”。

  不怕不懂只怕不听

  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当代音乐周共有9场音乐会,观众人次约4000,平均上座率近八成。和以往当代作品音乐会票子送不掉或半场满座的惨淡情形相比,音乐周由于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赢得了一定的人气,其中《懵懂》瞿小松作品专场和中外作曲家电子作品音乐会等90%的上座率更令主办方连称“惊喜”。温德青表示:“这已经大大超出预期,我感到非常满意。”

  汇集了来自美国、瑞士、德国、澳大利亚、法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当代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新作的本届当代音乐周,填补了国际大都市上海没有当代音乐节事的空白,其本身具有的意义,远远胜于4000名观众的参与。而记者在音乐会现场注意到,相当部分观众对当代音乐作品的反应是“新鲜,但是听不太懂”,哪怕是上音学生也常常面带困惑,手持节目单恨不得多读几遍“帮助理解”。对此,作曲家们则表示,“听不懂不可怕,只怕不来听。”毕竟老百姓第一次听到了国际乐坛真正最前沿的当代作品,巨大的距离感和审美差异肯定存在。

  优秀当代作品难两全

  大提琴琴弓并非左右而是上下急速运动,钢琴作品可以只用踏板演奏,电子作品演出现场仿佛电子游戏房……相信在传统的爱乐者眼里,这些当代音乐作品多少有些陌生甚至怪异。而就在这样的音乐会上,温德青几次征询一位年长女观众的意见:“觉得好听吗?”“你最喜欢第几首?”而那位“因为免费所以来听听”的阿婆也相当直言不讳:“不好听”,“第二首似乎好些,有调儿了”。目睹这一幕,记者笑言作曲家颇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作欲求“老妪能解”的风范。

  被誉为20世纪音乐里程碑的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首演之时,由于“稀奇古怪”的手法和对传统音乐的颠覆,彻底惹恼了观众而引发大骚乱,使得作曲家只能从被砸烂的剧院后窗逃走,已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个案。既然有一部分优秀的当代作品总是以新观念、新手法、新思想为特征的,那么“烂砸剧院”和“老妪能解”又如何两全?

  参与当代音乐节的上海作曲家叶国辉、徐坚强等教授提出的观点是,当代音乐目前在中国演出机会少、观众层面窄、发展空间较为局限。这与我国目前缺少完善的当代作品推广体系、各地职业乐团参与不足等直接相关。据悉,此次欲来沪参加音乐周的一位德国作曲家提供了在欧洲享有盛誉的新作,然而却被音乐周拒之门外,因为负责演出的上音学生乐队实在无法承载如此高难度的当代作品,作曲系不少教授甚至怀疑“国内甚至没有一支职业乐团能演下来”。本报记者 邢晓芳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