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开演前,进入大剧院音乐厅的每一位观众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黑压压的一片椅子和谱架挤满了舞台,四周没有一点空隙,从第一个乐手走上台到全部坐落至少用了5分钟,杜达梅尔也只能从两列乐手中间小心穿过走上指挥台。就在人们还在集中精神琢磨眼前的阵势时,杜达梅尔手臂一抬,嘹亮的小号声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了!面对措手不及的惊喜,所有观众以最快的速度站起身来,随即送上了第一次热烈的掌声。
拉威尔《达芙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卡斯特拉诺斯的《帕卡依里瓜的的圣十字架》交响组曲、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风格完全不同的三部作品,在27岁杜达梅尔和平均年龄20岁的乐手们的诠释下光彩夺目。生活中的杜达梅尔矮矮胖胖,顽皮随性,而指挥台上的他突然高大起来,就连手臂都似乎变长了,漂亮的手形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挥棒坚定有力,激动时身体随着音乐起舞,满头发卷跃动飞扬。
杜达梅尔强大的意志力感染着每一位乐手,而这些年轻人回馈给他的是迅速的理解和精准的执行,他们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音乐中,弦乐手们随着音乐的情绪身体前倾后仰,有时似乎要离开了座位,一曲下来满头大汗。细心的观众还发现,乐队里其中一名鼓手是位似乎患有小儿麻痹的残疾人,手指蜷缩,走起路来也一瘸一拐,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对音乐的热爱。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全场观众毫不犹豫的起立鼓掌,在潮水般的掌声中加演曲目《西区故事》中的《曼波舞曲》响起,年轻人们流露出爱玩的天性,边演奏边转动小提琴,低音提琴也在地上旋转,小号手们在左右摇摆,乐手们甚至站起身跳起了舞,这时台下的观众都傻了,再次起立鼓掌尖叫。
幕后:古典音乐原来可以这样学
好音乐的标准是什么?天鹅绒般的音色?画面感和歌唱性的诠释?高超而严谨的技术?在看完杜达梅尔和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的表演后,这些标准全部“作废”,换成了人们口中的“来劲”、“神奇”、“我哭了”。
有人觉得170人的乐团动静大,震撼力自然也大,但有谁可以让50把小提琴发出一个声音?也有人觉得拉美人天生就乐感好,但委内瑞拉却毫无古典音乐传统。也许原因只有一个,包括杜达梅尔在内的这些年轻人被音乐“洗脑”了,音乐把他们从地狱带到了天堂,他们用真诚和执著回报音乐。
所有的观众都要感谢委内瑞拉成立了30多年的音乐救助体系和创始人何塞·安东尼奥·阿布莱乌,在乐团排
练时,这位70岁的老人全程观看,乐评人陈立也在排练现场,有一个场景让他潸然泪下,“当时乐团在排练《西区故事》,当温暖优美的旋律响起时,我看到阿布莱乌睡着了,就像一个老爷爷坐在暖烘烘的火炉旁一样安逸,他为此奋斗了这么多年的事业,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
太多人惊叹于这支乐团的神奇魔力,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包括杜达梅尔在内的这些孩子们全都出生在贫困家庭,乐器质量也并不好,排练的时候总断弦,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在乐团的纪录片里,一名小号手幸福地抱着自己的小号说,“这是柏林爱乐的首席小号手送给我的,他夸我吹得好”。其实面对这些可爱的孩子,没有人去强求他们的乐器,或者哪个音错了,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心去演奏。
中央音乐学院乐队艺术总监胡咏言说,这些年轻人的音乐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他们和音乐相处时没有丝毫的功利心,并从中找到了尊严。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体系颠覆了欧洲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单独授课,所有的孩子一起上大课,从小就在一起磨合,当有孩子显示出特别天分时才向独奏方向培养,这就是阿布莱乌的理念,“不是所有孩子长大都从事音乐的,但他们学会了怎样和别人友好和谐的相处”。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懂得感恩,当阿布莱乌看到有报道杜达梅尔和乐团的报纸时,他马上打断了杜达梅尔的排练,杜达梅尔高兴地举起报纸,全体乐手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乐评人陈立表示,杜达梅尔和西蒙·玻利瓦尔青年交响乐团的成功应当引起人们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反思,委内瑞拉和中国很相似,没有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经济条件还不如中国,但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拯救了成千上万名儿童,不仅仅是用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还让他们有尊严地进入社会。
本报记者罗颖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